未曾逝去的中药材
在武侠小说中,无论是回春转阳的神药天山雪莲、千年人参,还是剧毒之药莽牯朱蛤、断肠草,中药材与人紧密相连,从未远离。在现实生活中,冬虫夏草、阿胶、石斛也早已渗透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养生保健的常用品。虽然如此,但有时要找到一些好药材别说是老百姓,对于中药商来说都是一件难办的事。
找到川贝母不是一件容易事
药材经销商张重刚告诉记者,中药贝母产于四川的被称为川贝母,简称川贝。
贝母出身高贵,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有记载,“贝母。味辛平,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喉痹乳难,金疮风痉。”被列为中品。
传说贝母之所以被称为贝母是因为它让一位孩子总是夭折的女子当了母亲,免于被休而得名。
由此可知,在古代,川贝母所具有的价值与功效,早已经得到肯定。
如今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川贝母的研究日益深入,仅就目前的发现而言,川贝母在治疗前列腺肥大、婴幼儿消化不良、肝硬化腹水、慢性扁桃体炎、乳腺癌乃至艾滋病方面,都具有良好的临床效用。
但是,如今想要找到川贝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张重刚清晰地记得20年前,自己采药时老前辈的告诫,要想找到川贝母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年均温度处于0℃到6℃之间,最冷月份不能低于10℃,最热月份不能高于15℃;
年降水量要少于700毫米,10月份至翌年4月份降水量达全年20%以上;
海拔在3500米到4200米;
……
张重刚告诉记者,川贝母是润肺止咳的名贵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许多中成药制剂中都有川贝,如蛇胆川贝露。但目前很多网络商家售卖的廉价川贝或宣传的所谓低价种植川贝,都是平贝和浙贝,这两种其实都不是川贝。
平贝主产于东北,全国各地都有种植;浙贝味很苦,主产江浙一带,市面上便宜的"川贝"基本上来源于小平贝和小浙贝。
对于真正的川贝来说,市面上常见的川贝是“松贝”和“青贝”,药店里的川贝也一般都是“松贝”和“青贝”,“炉贝”由于品相不好,市面上比较少。
由于产量稀少,生长环境有着严格要求,现在一斤川贝母的价格已经涨到3000多元,甚至更高。
相较于耳熟能详的人参、灵芝、虫草,其实古人對石斛也十分厚爱。武则天和乾隆皇帝都是石斛的铁杆粉。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年寿最高的皇帝。“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独爱用石斛滋阴养生。炖汤、喝酒、喝茶,大宴群臣,他必用石斛。
武则天享年81岁。典故记载,唐代著名御医叶法善曾以藏红花为君药,石斛、灵芝二味为臣药,配伍了养颜药品。武则天服用该方达50年之久。花甲之年后,依旧头发黑亮润滑,富有光泽,皮肤白皙红润,富有弹性。
虽然石斛原来只能权贵独享,曾经一度被普通大众所忘记,但近几年石斛养生大盛,石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所熟知,石斛产业的开发也随之日益繁盛。
在如今老百姓观念里,对于石斛的评判标准,有时候异常简单。
什么养生好?石斛好。
什么石斛好?铁皮石斛好。
这或许是许多石斛购买者开口即来的答案。但是,殊不知,铁皮石斛里又分为很多种。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霍山铁皮石斛。
道家经典《道藏》中,列出了中华“九大仙草”,其中分别是霍山石斛、天山雪莲、三两重的人参、百二十年的首乌、花甲之茯苓、苁蓉、深山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可见霍山石斛的地位之高。
在安徽亳州药材城记者看到,走进任何一家专营铁皮石斛的店面,每个方形的玻璃柜中都是不同种类的石斛,一般至少有将近20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石斛包括铁皮、流苏、金钗、球花、鼓槌、霍山、水草等几大类,如果细分下去能有60多种。
从300元到6000元一斤,石斛的价钱五花八门,在记者眼里,几乎从颜色、大小等方面没有什么太显著的差异,拿霍山铁皮石斛和其他铁皮石斛来比,外人很难评判。
铁皮石斛包括霍山铁皮石斛、浙江铁皮石斛、广东铁皮石斛、云南铁皮石斛等。
记者问起霍山铁皮石斛为什么比其他铁皮石斛还要贵,店主告诉记者铁皮石斛在我国12个省区有分布,而霍山石斛分布区较窄,主要在安徽霍山及其附近地区。
铁皮石斛植株较大,种植产量也比较高;而霍山铁皮石斛植株小,产量较低,物以稀为贵,霍山铁皮石斛价格居高不下,一般人也很难消费起。市场上售卖的往往不是真正的霍山石斛,想要找到真正的霍山铁皮石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连一些中药商,都无缘见过真正的霍山铁皮石斛。
脆弱的现状
原始森林、碧海蓝天、苍天古木,这或是大多数游人心目中的三亚绿洲。
在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任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的王德立发出如此感叹:“我看到的不是流连忘返、美丽的三亚,而是满目疮痍、令人心酸的三亚。所到之处无不被热带果林及被砍被伐的枯树所充斥。”
“明年或者后年,这里可能剩下的只有畦埂和一大片果树林。那些原本生长于此的白木香、坡垒等名贵树木将在世上永远消失。”
在海南省三亚市天涯镇文扫村,他看到数百亩山林仅剩下不到10米宽的隔离带。山坡上芒果种植园喷洒除草剂后,寸草不生。原始森林遭到砍伐,取而代之的是果树林,林下的根系很难抓住干涸的土壤以保持水土。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痛心疾首。
一些原来我们耳熟能详的中药材的产量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高,甚至有些在悄悄地消失。
不仅如此,药效不稳、盲目引种……长期以来,中药材种植养殖产业诸多难题令人忧心,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朝夕之间,需要跨的门坎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