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之后的龙虎村,平静而祥和。青山绿水之间,一幢幢别墅式的漂亮小楼房分外醒目。村民们翻晒着稻谷,吆喝着鸡鸭,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而在今年春耕时节,村民们的脸上还挂着愁容――作为惠水县羡塘乡的劳务输出大村,龙虎村土地耕种与劳动力缺乏的矛盾十分突出。但现在,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深感苦恼。
村民们告诉记者,这都是因为村工会组建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织,帮助劳动力缺乏家庭解决了土地耕种难题。
龙虎村的变化,只是惠水县党建带工建“1+4”工程实施以来,给群众带来实惠的一个例证。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从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出发,跳出了‘就党建抓党建’的常规思路,提出了‘围绕社会问题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的工作思路,发挥工会紧密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党建带工建为‘1’条主线,统筹农村、社区、非公经济和机关‘4’个主要领域,广泛开展‘六帮六有’进农村促致富、‘六个一’进企业促发展、‘六进六送’进社区促和谐、‘六兴六建’进机关促服务的系列惠民活动,激活了基层党建活力,促进了城乡社会的和谐发展。”说起“1+4”,惠水县委书记向忠雄面露喜色。
村级工会解民忧
――“六帮六有”进农村促致富
龙虎村是一个距县城70公里的偏远山村,全村2692人中,就有780名青壮年劳动力在外务工。难以想象的是,这里除了别墅式的漂亮小楼房外,还有灯光球场、幼儿园、文体中心等一些城里人常见的文体场所。
“这些都是村工会成立以后带来的变化。”村支部书记罗洪秋说,“修建这些设施的资金都来自于村工会的会费。”罗洪秋的另一个身份是村工会主席。
成立于2008年上半年的龙虎村工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除了“对内帮扶”外,还发挥着“对外维权”的作用。
今年5月底,远在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务工的龙虎村村民罗占江、罗洪菊夫妇,不幸遭遇车祸,罗占江当场遇难,罗洪菊被撞成重伤。正当罗洪菊年迈的父母心急如焚的时候,羡塘乡和龙虎村两级工会领导及时赶往事发地,肩负起了照料伤者和事故维权的双重责任。最终,受害方获得了13万元经济赔偿。
惠水县总工会主席胡卫群说,村级工会已成为外出务工人员维护合法权益的坚强后盾。目前,惠水县201个行政村、4个社区都已建立了工会组织。
罗洪秋说,自从有了村工会,外出务工人员就不再担心家里老人和孩子的生产生活了,在外面能专心挣钱。“现在接到外出务工人员询问家里生产生活情况的电话比以前少多了。”
村级工会的出现,源于“党建带工建进农村促致富”活动的开展。
据了解,针对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之后出现的农村留守儿童无人教育、留守老人无人关爱、田土无人代耕代管、留守农户精神生活缺乏等问题,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惠水县创新开展了“党建带工建进农村”活动,以“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达到权有所维;帮助留守老人,达到老有所养;帮助留守儿童,达到学有所教;帮助困难家庭,达到弱有所助;帮助劳力缺乏家庭,达到地有所耕;帮助留守农户,达到居有所乐”的“六帮六有”为载体,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数据显示,自“六帮六有”活动实施以来,全县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4300余件,为困难家庭送去各类帮扶物资60余万元,为留守儿童建立8万元助学金;新建和恢复村级文艺队伍72支,演出550场次。党员群众对村支部工作的满意率已由2006年底的75%上升到目前的94%。
杨番村的“第三次土地改革”
――土地流转解决耕种难题
“党建带工建进农村”活动的开展,还在惠水县和平镇杨番村引发了“第三次土地改革”。
位于惠水县7万亩涟江大坝腹心地带的杨番村,现有414户、2158人,耕地面积1572亩,青壮年劳力近800人,其中700余人长年外出务工。两年前的杨番村,一直为春耕秋种头痛不已。
杨番人一直在寻找破题之道。
2008年1月,刚刚当选为杨番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杨培恒,提出了“成立农机合作社,实施土地流转集中连片耕作”的想法,并得到了农机专业户、致富能手杨成贵以及村支“两委”的一致赞同。
此后,由杨培恒等4名党员带头入社,带动了6户农户以农业机械、运输车辆、提灌设备、土地、房屋等物质入股。2月29日,杨番农机合作社正式成立,成为惠水县的第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
2008年3月,杨番农机合作社先后与本村和其他乡(镇)的215户农户签订了土地转租协议630亩,代耕、代种、代收协议500亩,耕作面积总共1130亩。
但是,机械化耕作需要成块连片的耕地,而以小块分散为主要形态的耕地,无疑束缚了大型农业机械的“手脚”。
“在国土部门的支持下,对转租而来的田地,采取相邻小田块划界定桩的办法,取消田与田之间的田埂,让小田变成大田,统一以5亩为单位制作连片耕作图纸,方便机械化作业。”杨培恒告诉记者,为了避免以后不必要的纷争,在每个水泥柱界桩的底部,都刻上了农户的姓名。
杨番村的创新之举,被很多人解读为“第三次土地改革”。
众所周知,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实施后实行的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土地改革,其实质是集体所有的公社制。而1978年开始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第二次土地改革,其实质是分田到户的承包制。而杨番村在坚持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取消田埂、让小田变大田”的措施,集中农田连片耕作,无疑是对“分田到户”的一种辩证扬弃,具有变革意味。
惠水县委书记向忠雄认为,杨番村首创的“党支部+农机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经营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不但实现了“帮助劳动力缺乏家庭,达到地有所耕”的目的,而且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符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代表着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群众满意度90%”的背后
――“六进六送”进社区促和谐
2008年9月10日晚上,惠水县和平镇凤山社区83岁的卫培俊老人因煤气中毒,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持续20多分钟。社区医生罗梅接到报告后,立即带着氧气瓶赶到老人家里进行诊治。1个小时后,老人转危为安。
自2003年凤山社区创办卫生医疗服务站以来,上门为社区老人开展医疗服务,已成为罗梅的家常便饭。
“她为老年人进行常规体检时,全部免费。而对贫困老人诊治疾病的费用,实行优惠或减免。”熟悉罗梅的凤山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陈发荣说:“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坚持这么久。”
在陈发荣等的帮助培养下,2005年,罗梅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凤山社区党支部56名党员中的一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区党的建设面临诸多难题。”惠水县委组织部部长朱奉余分析说,“社区党建的对象是复杂异质的,同一社区中,有流动群体、孤寡人群、病残、特困、危难家庭和离退休党员、在职党员,还有流动党员。这些居民思想迥异,单靠社区党组织的力量进行管理与服务,尤为困难。”
因此,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惠水县推出了“党建带工建进社区”活动,并以“进流动家庭,送政策;进孤寡家庭,送温暖;进病残家庭,送健康;进贫困家庭,送爱心;进党员家庭,送关怀;进急难家庭,送服务”的“六进六送”为载体,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这些活动所涉及的问题,都是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而罗梅的故事,只不过是这项活动的一个注脚。
据了解,自“党建带工建进社区”“六进六送”活动开展以来,惠水县已建立社区便民服务站2个,为社区贫困弱势群体提供服务785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65件,为群众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58件,共发放衣物、药品、生活必需品等各种帮扶物资慰问金达20余万元。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惠水县社区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这个数据的背后,是和谐社区的创建目标正一天天成为现实。
工业强县战略的助推器
――“六个一”活动进企业促发展
“就因为你们这里挂有‘党支部’这块牌子,我们就把电机拿给你们修。”2006年8月的一天,水电九局施工队负责人在走访了几家企业之后,决定把几台特种电机留在贵州长安电机制造有限公司维修。
每当谈起这事,该公司总经理马新民脸上就会露出自豪的表情。“这说明了客户对党员的信任。”马新民说,“公司党支部现在已成为了公司的一张名片和‘信用卡’。”
这正是该公司成立党工组织带来的一个可喜变化。
2005年8月,长安电机公司党支部正式成立,成为惠水县长田工业园区第一家成立党支部的民营企业。马新民担任党支部书记。
在当时很多民营企业对成立党支部顾虑重重的情况下,长安电机公司此举无疑引起了很多人的不解。而更让人不解的是,该公司又在4个月后成立了工会组织。工会主席一职由马新民兼任。
这正是惠水县着眼于工业强县战略,推出“党建带工建进企业促发展”活动的一个个案。
为适应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2007年以来,惠水县创新推出了“党建带工建进企业促发展”的“六个一”活动,即“选派一批帮联干部、建好一批基层组织、壮大一批党工队伍、创新一套保障机制、营造一个安商环境、实现一个强县目标”,力图探索出一条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带工建促发展的新路子。
党建带工建,到底怎样带?
朱奉余给出的答案是:主要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活动载体和长效机制上带。其中,在领导班子上带和活动载体上带尤其重要。
据介绍,通过单建、联建、派入、挂靠和改建等五种方式,目前惠水县已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党委1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28个,建立工会组织111个,百分之百覆盖了全县329家非公企业和5013户个体工商户。其中,党支部书记是企业主或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占64.2%。
惠水县“党建带工建进企业”的做法,也被省总工会称为“惠水经验”。
2007年9月12日,在惠水县召开的“黔南州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带工建工作现场会”上,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林明达说:“惠水创新‘党建带工建’模式,大力实施非公经济基层组织建设‘六个一’活动,对进一步搞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和工建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探索出一条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带工建’的新路子。全面推进贵州非公企业党建和工建工作,惠水经验值得借鉴。”
这次会议,也为贵州省委办公厅2008年1号文件――《省委办公厅转发》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惠水县基层党建活力的增强,已成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截至2008年5月,全县实有私营企业329户,占全县企业总数576户的57%,比去年增加42户;注册资本4.54亿元,新增1.2亿元;从业人员12157人。
服务型政府在路上
――“六兴六建”进机关促服务
对于服务型政府,李普亮现在有了真实感受。
李普亮是川黔磷化工惠水公司总经理。以前,他总会因一些税务问题与惠水县国税局发生误解,甚至产生意见分歧。
“但现在变了,很多问题通过沟通都能得到圆满解决。而且很多时候还是国税部门主动上门协商。”李普亮说,“在以前,国税局给人的印象就是税务稽查。”
对于李普亮的说法,惠水县国税局副局长吴阳惠没有反驳:“以前有些同志思想观念僵化,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方法简单,这些给纳税人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
不过,这种现象已经改变。“针对以前对财务规则理解不一样的现象,我们一方面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深入企业,组织‘税法’方面的学习,使征缴双方找到一个最佳的处理方案。”吴阳惠说,“现在,大家基本上没有什么异议。”
对此,李普亮表示了赞同。他说:“现在国税局与以前确实大不一样了,主要是服务意识增强了。”
事实上,像国税局一样,目前惠水县很多机关单位的服务意识都增强了。而这正是传统管制型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与惠水县推行的“党建带工建进机关”活动密不可分。
针对机关作风存在的种种问题,2008年,惠水县在2007年机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的基础上,以“党建带工建”为主线,开展了“围绕干部求知,兴勤学之风,建学习型部门;围绕队伍求和,兴团结之风,建和谐型部门;围绕为民求实,兴服务之风,建服务型部门;围绕工作求成,兴实干之风,建效能型部门;围绕风气求正,兴廉政之风,建廉洁型部门;围绕发展求优,兴创新之风,建创新型部门”的“六兴六建”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树立“服务至上”的良好机关形象。
为保障此项活动不流于形式,2008年6月,惠水县委组建了3个机关干部作风工作督查组,分别对15个县直部门的干部工作作风、机关工作环境等情况进行督查,对2个机关单位的工作作风和6个机关单位的工作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通报批评。
与此同时,惠水县还深入开展“惠水县委书记、县长大接访活动暨与民约谈日”、“干部在线教育学习活动”、“惠水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惠水精神大讨论”等系列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机关工作作风的根本好转,实现了北京奥运会期间进京零上访和零群体性事件的“双零”目标,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而群众对服务型政府感受最深的,是“千名干部下基层、转变作风办实事”活动。2008年夏季,惠水县水稻、玉米遭遇病虫害,县委、县政府紧急抽调198名机关党员干部,携带总价值2万余元的农药,奔赴全县25个乡(镇)、201个村,帮助群众防治水稻、玉米病虫害,深得群众赞誉。而在当前的秋种热潮中,惠水县近千名党员干部又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秋种。同时,县里还组织涉农部门100多名干部组成“科技服务队”,开展“串百家门,连百家心,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活动,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这些事例表明,惠水县正向服务型政府迈进了一大步。“服务至上”的机关形象,也已成为惠水县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截至2008年10月,长田工业园区累计引进企业50余家,建成投产34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38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的81.9%。
“1+4”模式彰显惠水特色
――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惠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在这一特殊时期,这块奖牌尤显珍贵。希望惠水倍加珍惜荣誉,更加扎实勤奋工作,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再上新台阶。”
2008年7月1日,在贵州省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7周年的大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为惠水县颁发全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奖牌时,这样对县委书记向忠雄说。
毫无疑问,这块奖牌是对惠水县党建带工建“1+4”模式的最好肯定。但它同时也是惠水县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见证。
2004年3月,惠水县拓宽新时期党建扶贫工作,找准基层党建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在全县基层组织中开展了“四联四帮四增强”活动。
如何联、如何帮、如何强?“就是通过‘帮联农村,增强发展后劲;帮联支部,增强造血功能;帮联党员,增强自身素质;帮联农户,增强致富能力’。”向忠雄说。
在向忠雄看来,“四联四帮四增强”活动的有效开展,增强了广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和主动服务群众的意识,建立起了城乡共创的长效机制,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而在2006年和2007年,针对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但党工组织薄弱的实际,惠水县牢牢树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推出了“党建带工建进企业‘六个一’”活动,探索出了一条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带工建的新路。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四联四帮四增强’活动建立了党建工作新机制,党建带工建进企业‘六个一’活动实现了党建工作领域的新突破;而党建带工建‘1+4’模式,则实现了基层党建的针对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具有鲜明的惠水特色。”朱奉余认为。
一系列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今年雪凝灾害中,全县共成立党员“先锋突击队”105个,广大党员领导共捐款110余万元。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全县党员共交纳“特殊党费”348771.02元。
观察人士认为,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打开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这把锁?如何破解基层党建全面推进的难题?如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端于惠水县的党建带工建“1+4”模式,以关注民生问题和化解社会矛盾为切入点,无疑切中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肯綮,成为践行科学发展的一个生动样本。
专家点评〉〉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副教授,博士后涂明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党联结社会的极重要环节,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历史条件的新变化迫切要求创新基层党建模式和基层组织的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惠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民生这跟主线,以改革创新作为基层党建的原动力,实施以“党建带工建”,针对农村、机关、社区、企业四个核心领域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推出了“1+4” 工作模式,指导思想明确,工作内容充实,开创了具有惠水特色的基层党建模式。实践证明,“1+4” 工作模式增强了惠水基层党组织活力,提到了基层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是一种成功的党建模式,值得学习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