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医药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百灵)与施秉县人民政府“施秉县太子参种植项目示范基地项目”签约仪式在施秉县举行。 “施秉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太子参种植优势,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也很高,我们将按照‘政府主导、企业服务、群众参与’的模式打造万亩太子参种植示范基地。”贵州百灵技术中心主任夏文介绍说,贵州百灵对该项目的滚动投资将达5000万元人民币,累积投资预计将超过3亿元人民币。
这标志着施秉的太子参种植将进入规模化时代,同时也是施秉唱响“西南药城”,构筑药材种植产业化之路的第一步。
从无到有,17年打造一个“药城”
施秉县原本以烤烟种植为主,并不是一个传统的中药材种植县。改变,源于17年前一次不经意的尝试。
1993年,传统烤烟产业经济低迷,施秉县牛大场镇镇领导外出考察,带回2000元的中药苗。于是,4名镇干部与6名农民成为“先行者”――试种药材。
这一试,便“一发不可收拾”,药材长势良好。第二年,10位“先行者”的药材大获丰收。中药材种植迅速在牛大场镇“蔓延”开来。
3年后,1996年,牛大场镇中药材种植户增至400多户,种植面积1400多亩,亩均收入1200多元。
施秉县委、县政府意识到药材种植是一条农民致富增收的有效途径。经过相关专家论证分析,施秉县具有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和垂直差异明显的气候特征,十分有利于各种中药材的生长。经过调研论证,施秉县委、县政府开始在全县推广药材种植。
如今,施秉县已成为我省中药材种植领域的“新贵”。种植规模已发展到5万亩,种植品种达30余个,种植农户达到1万余户,遍及8个乡。施秉县的太子参、何首乌、头花蓼已经通过国家GAP认证,成为全国县级唯一有三个中药材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的种植基地县。
从无到有,施秉县委、县政府凭借胆识和魄力,用17年奠定了中药种植基地县的发展基础,未来仍将向着“西南药城”的目标迈进。
施秉县县委书记彭世平表示,施秉将大力实施“北药南扩”战略,发展以中药材等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环保经济型加工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倾力打造“西南药城”品牌。
吹响药材种植产业化的“号角”
随着中药材种植规模的扩大,传统的药材发展模式由于分散、工艺技术落后等方面的原因,遭遇到了瓶颈,增收增效乏力。施秉“药城”已然建成,然而如何在西南乃至全国将这个名号叫得响亮,则成为施秉县委、县政府近年来思考最多的事情。
“过去那种农户分散种植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发展需要,施秉县委、县政府已经意识到,我们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发挥规模效应。”施秉县县长敖琼说。
开启药材种植产业化种植时代,施秉已经开始在布局,而与贵州百灵合作开发万亩太子参种植则是施秉在这“棋局”中落的第一颗、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子。
“开发万亩太子参种植基地,第一年我们会投资近5000万元人民币,在以后的几年陆续追加,预计投资总额达3亿元人民币,”夏文介绍,贵州百灵将与药农签订种植合同,负责购买种植相关设备,对药农进行相关培训,提高药材产量,将药农变成产业工人,保障药农收益与企业效益。
夏文透露,开发万亩太子参基地相当于贵州百灵在施秉的“试水”,如果效果好,将考虑与施秉进行进一步的药材种植方面的合作。
从长远来看,施秉县将依托太子参等中药材优势,以“苗药”、“ 侗药”等地道药材品种为重点,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引进5至10户中药材加工企业入驻施秉。而施秉县也完全有这样的底气。夏文认为,施秉县的气候十分适宜于药材生长,而当地药农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技术上都具备种植药材的优势,这就使企业能“进得来、驻得下”。
另一方面,未来施秉县还将在延伸中药现代化产业链上下功夫,着力研制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中药材产品和保健品,将施秉建成“黔东南中药材种子种苗中心、中药材种植研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