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试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中药的毒性问题。首先运用了对立统一的观点阐明有毒成分的存在是中药显示毒性的本质内因,然后应用质量互变的观点探讨中药有毒与无毒之间的关系,最后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多种因素都可能对中药的毒性产生影响。
关键词:哲学;中药;毒性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有一句药品广告语“中药好,西药快!”,这句话体现了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观念:中药比西药好,因为中药无毒,可以放心吃。但是最近几年却出现了接二连三的中药中毒事件,如2003年的龙胆泻肝丸事件、2006年的鱼腥草注射液事件、2009年的糖脂宁事件等等,甚至在湖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2008年全省药物不良反应统计表中,某中药品种位列第九,这也是中药首次进入不良反应前十位,这些事实显示中药好像越来越不安全了,毒性也越来越大了,那么中药到底有没有毒呢?究竟怎么来理解中药的毒性这一问题呢?
在药理学上,对药物毒性的定义就是药物对人体造成的不适和伤害。这种伤害,不论是天然药物(就是我们说的中药),还是化学药物(就是我们说的西药)都会存在,只不过有的轻些,患者可以耐受,而有的则比较严重,甚至会致人死亡,正所谓“是药三分毒”。其实,我国古代的中医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毒”即是药,而凡药皆可谓“毒”,“毒”、“药”是相通的。这种观念虽有偏颇之处,但由此也说明,中药从来都不是绝对安全无毒的。中药到底有无毒性,毒性大小如何,我认为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中药毒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或者说矛盾的相对同一性和绝对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中药的“毒性”,实质是找内因的问题,什么是药物“毒性”的内因?我认为可以分为下列两种情况:
1.1 由所含的毒性成分来决定
为什么中药会有毒,毒的本质是什么?《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这就是古代神话传说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在原始社会,先祖们就通过生产和医疗实践对药物有毒无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这种了解是不全面的,到底中药为什么会有毒,现代药学工作者早就凭借先进的化学仪器和方法,从中药里提取和分离出了各种成分,如生物碱、苷、糖类、木脂素、有机酸、鞣质等等,对这些成分进行分析,就发现了正是这些成分中的某些成分使得药物有毒,从而科学地揭示了“毒”的本质。这些有毒的成分就是内因,内因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决定了药物是否有毒。一般不含有毒成分的中药对人体是无害的,而含有有毒成分的中药对人体有害,如马钱子有剧毒可以致人惊厥死亡,是因为含有“士的宁”这一有毒成分,而乌头有大毒可使人心律失常死亡,也是因为含有“乌头碱”这一有毒成分。
1.2 由整体表现是否有毒来决定
虽然有的中药含有有毒的成分,但它并没有表现出毒性,其原因是较为复杂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外因也是事物发展的影响因素,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统一的。由于中药是天然药物,其成分非常复杂,每种成分又受到其他成分的制约,毒性成分也不例外。有的中药,所含的糖类、维生素C、某些蛋白质等在不同程度上有缓解毒性的作用,所以中医上才有“配伍减毒增效”一说。将几种中药联合起来使用,是希望通过增添某些中药(其实就是增加了某些成分)来抵消或减轻原来的药物的毒性,这是由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甚至有的中药有毒成分含量低,并不是事物发展的内因,所以整体表现出无毒的药性。
2 用质量互变的观点看中药毒性
质变和量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累积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变化表现为质变和量变两种运动状态。一般情况下,药物在不超过常规使用量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然而,大量使用或长期使用则可对人体造成伤害。量变的累积会导致质变,用药更是如此。比如说人参具有补气生津之功效,常用量可治气虚津亏,但大量或超量使用则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轻则火热上炎,口鼻出血,重则兴奋狂燥,乃至于死亡。
中药无论“有毒”或“无毒”,它的治疗作用与毒副作用既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有些“无毒”的中药,用量过度或不合理应用,则会转化为“有毒”的中药,毒害人体。反之,有些“有毒”的中药,只要适量合理应用,则能化毒为利。如半夏有毒,在预先暴晒处理和常规使用量下,不但不会毒害人体,还可以治湿痰咳嗽、腹胀而食不消。
3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中药毒性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世界上的事物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中药是否有毒,虽然受其内因和中药应用的质、量即是否含有有毒成分、是否整体表现无毒以及用量是否适当所决定,但这三种因素又受到许多别的因素的影响。因为中药的应用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中药最终的毒性。
笔者认为这些因素可以分为药学因素、用法因素、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3.1 药物因素
中药的品种与使用部位、产地与来源、采集时间、储存条件、炮制方法、剂型、制剂工艺这些药学因素对中药有毒无毒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中药的品种不同,所含的成分和含量就会不同。如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南五加皮不含强心苷,从而表现出无毒,北五加皮因含强心苷而有毒。即使是同一种中药因药用部位不同,各部位的成分和含量就会不同,所以可能显示出不同的效能与毒性。如全蝎,因有毒物质集中在尾部毒腺中,故蝎尾毒性大,蝎身毒性小。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如土壤、水质、气候、雨量、光照、温度、海拔等相差很大,从而会导致同一中药品种因产地不同而疗效和毒副作用也有较大的差异。如上面所提乌头,其毒性成分为乌头碱,但不同地区的乌头中乌头碱的含量差别较大,四川的乌头中乌头碱含量为0.5%左右,北京的为0.2%左右,而甘肃的只有0.1%。
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及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故中药的采集时间是否适当,直接影响药物的有毒无毒。如乌头母根中乌头碱含量春天最高,至夏剧减,从秋入冬渐减直至基本消失,乌头子根则刚好相反。
以植、动物占多数的中药,均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糖类等有机物与多种无机物,若储存条件不当,方法失宜,则产生复杂的理化反应,导致部分或整体质变。
中药材通过炮制,内部的各种成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不少有毒中药,通过合理的炮制,其毒性即可减少或消除。蜈蚣有毒,其毒性成分为蛋白酶类物质,主要存在于活体当中,经沸水烫和干燥加工后,毒性蛋白酶可全部灭活。
中药的剂型不同,也会影响到药物的毒性。如乌头经过久煎法制成汤剂,则不会毒害人体。中药各种剂型的生产过程,对中药的毒性亦有影响。
3.2 用法因素
中药的用法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中药的有毒与无毒。合理的配伍可以中和或分解对人体有害的毒性成分,使药物整体毒性降低或消除;若配伍不当,可产生或增强毒性。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成分的吸收影响也很大,从而影响中药的整体毒性。在按正常用量应用的条件下,机体对中药成分的吸收量与单位时间内给药次数成正比。每日用药次数少,达不到有效剂量,用药次数频繁,则等于增加了用药量,会毒害人体。
3.3 机体因素
使用中药的患者自身的机体因素也会影响到中药的毒性,机体的因素包括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族、病理状态、遗传因素、精神因素等方面。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体,由于受到先天禀赋及后天生活条件与环境的不同影响,个体与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对中药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也有所不同:年龄不同,如成年患者与老年患者;性别不同,如男性与女性;种族不同,如白种人与黄种人;身体状况不同,如新陈代谢旺盛与患有某种疾病;体质不同,如高敏体质与特异体质等等。这些个体体质上的差异会影响到中药的有毒与无毒,对成年人无毒的中药,老年人使用就可能有毒了;对男性无毒的中药对孕妇来说可能存在较大的毒性。
3.4 环境因素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和农药的普遍使用,大量的含有有机氯、有机磷等有毒物质的农药与含有铅、铬、砷等有害金属的工业废料、废水、废气,对土壤、空气、河流等自然环境的污染愈来愈严重,药源及药材不可避免的也会受到污染。有些有害的物质能长期残留于被污染的环境中不易分解,生长在这些环境中的原本无毒的药材也会受到污染,变成了对人体有害的药物。
4 总结
通过上述对中药有毒无毒的分析,说明中药的治疗效能与“毒”性反应,既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对于中药有毒无毒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一定条件下,药物有毒无毒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从有毒化为无毒,发挥治疗作用,是临床所需的;从无毒化为有毒,损害人体,是应该避免的。实际应用时,既要考虑药物本身的各种因素对效能的影响,又要考虑用药方法、人体状况等诸因素对药物效能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使用好中药,充分发挥中药的效能,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康廷国. 中药鉴定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2]薛公忱. 儒道佛与中医药学[M].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2.
[3]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 新编药物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