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9月19至21日召开的第五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成立了“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细心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在这个由中国新闻社发起,世界各类华文媒体自愿参加的全球性合作组织里,三大名誉主席之一,有香港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
这场论坛是在世界经济逆行的背景下召开的,诚如论坛的“上海宣言”所称,对于世界华文传媒来说,这是“华文媒体要在危机中‘浴火重生”’的关键时刻。三天的论坛上,除了华人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外,作为企业的华文媒体最关心的,当然是怎样活下去,怎样活得更好的话题。
活得好
在许多华文媒体还在蹒跚起步的阶段,凤凰卫视已经成为了华文媒体中的一艘大船,顺利驶向前方。这家1996年起步香港的公司,仅仅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打入了亚太、欧洲、北美等75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世界华人主要聚居区,拥有近5000万收视户。1999年,美国《财富》杂志刊出国际知名的盖洛普调查公司“中国品牌认知”的调查显示,凤凰卫视被选为国内最知名的品牌之一,与“麦当劳”齐名;2001年,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凤凰卫视被观众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华语卫视”;70.1%的观众认为“凤凰卫视是国内最受欢迎的境外媒体”;74.7%的观众认为“凤凰卫视是正在走向世界的国际媒体”……
这家在上世纪末开台伊始仍“抱着”传媒大鳄默多克,借力其新闻集团的华文卫视,到了2006年就已经将老默“请下”了控股地位。凤凰卫视腰板直,敢让老默“知难而退”,它的底气在哪里呢?
2000年6月30日,凤凰卫视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售出15%的股份,集资9亿多港币。从开播到上市,仅仅历时1500多天,这在香港是破天荒的事情,在国际上亦极其罕见。凤凰卫视广告年收益增长速度高达62%,经营基本实现收支平衡。一般而言,卫星电视要做到收支平衡至少需要7年时间,凤凰只用了4年左右的时间,在国际电视业中非常罕见。
怎么活?
凤凰卫视的经营经验对于传媒业内有借鉴价值。用流行的学术术语说,凤凰的成功得益于其成功理顺了媒介融合的关系。发挥了“内容为王”在多媒体时代下的优势,做大做强、做深做透,以内容为中心做成了传媒产业链。直白点说,就是“榨干节目内容的每一滴血”。此话怎讲?
传媒制胜的关键在于“卖内容”。好的内容能吸引受众,受众多了能吸引广告。因此,无论是“卖广告”还是“卖受众”,归根结底是“卖内容”――也就是所谓的“内容为王”。
现在的凤凰卫视,除了中文台、资讯台、美洲台、欧洲台、电影台等电视平台外,还有凤凰网、《凤凰周刊》,还与中国移动合作提供手机视频。可以说,凤凰的传媒产业链覆盖了平面、电视、网络、移动等领域,此外还发行凤凰丛书和节目的DvD。摊子大了不一定是好事,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就是个极好的例子。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这艘传媒巨无霸刚刚启航,就遭遇不测,最终搁浅,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散伙了事。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各产业之间各自为政,没有发挥内容上的协同效应,将成本降至最低限度。
凤凰的规模较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小,很好地协调了产业链的关系,没有出现尾大不掉的现象。手上有了好的节目,如《凤凰大视野:世纪美龄》,在电视中播出反响不错。通过《凤凰周刊》覆盖平面媒体,通过凤凰网开设专门的链接,同时带动网络的点击。最后,通过制作DVD将节目再次进行售卖。这样,好的节目就经过了几轮售卖,实现了“内容的增值”。
新闻内容增值又称新闻信息资源增值,是新闻传播者对已经加工过的新闻内容资源进行再度加工―提高新闻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新闻传播者收益的活动。在原有产品或服务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特别的功能与特点来提升原有产品或服务。使其具有“一次生产,多次加工,多功能服务,多载体传播”的特点。借用一句话就是“把骨头嚼碎了做节目”。
三名主义
凤凰是怎么做节目的呢?
按照凤凰人自己的说法,凤凰实行的是“三名主义:名主持、名记者、名评论员”。说白了,就是“树品牌”。
曹景行、阮次山们的丰富阅历、渊博学识和敏锐的判断力、洞察力是成功的决定因素。一杯清茶、一身唐装、一家观点的杨锦麟的《有报天天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书生言责,独领风骚。还有《锵锵三人行》的慷慨悲歌,激扬文字,《鲁豫有约》的纵论天下,倾抒情怀,《时事评论会》的唇枪舌剑,剑气书香,还有最为人称道的来自“第一现场”的特快专递、“战地玫瑰”间丘露薇来自烽火燃烧的巴格达报道,卢宇光来自别斯兰距人质现场仅30米的现场播报,都折射出凤凰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
“敢于用人、人尽其才”是凤凰的一大特色。也是凤凰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吴小莉、窦文涛、陈鲁豫、杨锦麟、阮次山等名声大噪,不用再提。李辉是凤凰卫视“完全时尚手册”的主持,这档节目从1998年开播至今十余年,可是,李辉进凤凰最早是从事行政工作的,偶然的机会把她推到了台前。就这样,一干就是十几年。同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凤凰的视角
凤凰的成功与其牢牢依托华人世界,矢志“拉近全球华人距离,构建两岸三地桥梁,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使文化传统得以记录保留,使民族自尊与自信得以彰显”为目标分不开。立足大中华文化圈,关注世界华人,成为了凤凰节目融本土化和国际化于一身的独特视角。正是这点,凤凰在世界华人心中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这方面,刘长乐先生的总结更为精辟,“两岸新闻的拿捏的确很难,凤凰新闻尺度的拿捏,靠的是一种特殊的感觉,就是泛中华的文化概念,尽量求取两岸三地的平衡”,“不管是文化源的追寻,民主政治的发展,只要有助于促使两岸和解,中华民族强盛的事,我们的基本原则就是‘求同存异’,凤凰的优势就是积极地在‘求同’领域上下功夫,这是我们的理念。”
一如这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尽管华人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英语媒体却占了世界媒体的80%,英语媒体在全球传播体系中占据了无可否认的强势地位和第一解释权。凤凰做的正是要在世界华人圈中争夺第一解释权,打破全球信息对于西方媒体的依赖,打破西方的信息霸权,“以华人的视点烛照世界的变幻。”
为了强化自己的华文身份,凤凰资讯台开辟了《华闻大直播》,在每天新闻收视的黄金时间连线全球华人社区,关注海内外华人世界发生的点点滴滴。内容从影响中国政治、经济方面的重大议题到海外华人社区的甜酸苦辣,真正做到了连接两岸三地,影响世界华人。
凤凰的危机
“凤凰怎么会有危机?”――在很多人眼中,凤凰已经成了中国电视的一个符号、一个神话。凤凰的危机在哪里?
凤凰的危机源自它最大的“对手”――中国中央电视台。风凰暴得大名实属“意外”,央视的“被动”源自体制。
如果说现在凤凰卫视用人有了一定的底气的话,那么早在开台伊始,凤凰这种大胆的用人是不得已而为之,“没人可用”,所以“女人要当男人使,男人要当畜生使”――这绝不是凤凰知人善用。
凭实力而言,央视汇集了全国的人才,“内功”远在凤凰之上。凤凰名扬海内外是从“9?11”、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国际性突发事件开始的。而央视没有及时报道不能不说与体制有关。“9?11”事件央视的工作人员已经准备好了直播,可是作为国家台,一些繁复的手续耗去了他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从另一方面来说,正是央视自己留下了空白,给了凤凰打擦边球、壮大的机会。
不过,随着央视的危机意识增加,加上“体制”日渐开明,央视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已经不多。新闻频道动作频频,中文国际频道、英文国际频道迅猛发展,这些都给凤凰卫视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看来,凤凰前面的路并不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