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奥尔默特时代到了】 三王时代 以色列

     奥尔默特其人   埃胡德?奥尔默特(Ehud Olmert),今年60岁。其父在中国哈尔滨长大并于1932年从哈尔滨迁居以色列。奥尔默特获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心理学学士及哲学和法学学士学位。
  1973年步入政界,当选为以色列国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议员。曾任耶路撒冷市长10年。2003年加入沙龙政府,任副总理兼工业与贸易部长。2005年8月,接替内塔尼亚胡任财政部长。2005年沙龙宣布脱离利库德集团另组“前进党”后,奥尔默特紧随其后加入。2006年1月,沙龙病重住院,奥尔默特暂时代行总理职权。
  奥尔默特在利库德集团中是沙龙最亲密的盟友,也是沙龙加沙撤军计划的坚定支持者。
  
  在以色列最大定居点阿杜明生活的祖海尔在大选当天决定利用难得的假期在家照看小女儿。“我曾是工党支持者,可如今工党已经变了味道,所以我决定不去投票。”祖海尔说。
  过去十多年里一直投票给利库德集团的肖莎娜也决定不去投票。她说:“我不再相信政治和政治家。与其投票给不信任的人,还不如干脆弃权。”
  此次大选的投票率仅为63.2%,是以色列建国以来历次选举中最低的投票率。而且,近四分之一的选民在选举最后一刻还举棋不定,这增加了选举的戏剧性。鲜有人知、代表老年人的“退休者联盟”在此次大选中一举斩获七个席位,原因据说是许多年轻人因为对政治失望,便闹剧般地投票给了这支缺少关注的队伍。以色列民间甚至正在流传这样的笑话:议会的通道应该改造一下,以方便“退休者联盟”的七位议员乘轮椅出入。
  在这样冷冷清清的局面下,由代总理奥尔默特领导的前进党虽然将以第一大党身份出面组阁,但是只能以“惨胜”来形容。前进党仅获得第七届议会120个议席中的29席,工党获得19席,正统宗教色彩浓厚的沙斯党成为第三大党,而利库德集团则沦为并列第四大党。
  整个以色列和巴以的形势都显得低沉而复杂。但所有人都明白,这个时候,真正的考验落在了沙龙的继任者、60岁的奥尔默特身上。
  
  奥尔默特与沙龙的较量
  
  以色列媒体将这次选举比做奥尔默特与卧病在床的总理沙龙的私人竞争:如果前进党获得43个以上议会席位的话,将是奥尔默特的胜利;如果议会席位不足35个,则是奥尔默特的失败。
  前进党竞选宣传中也随处可见沙龙的身影,宣传画上还把沙龙排列在奥尔默特之前。出租车司机伊兰对《望东方周刊》记者说:“如果沙龙没有生病,前进党的成绩肯定好得多。”
  尽管前进党在意料中取胜,却比预计中的35至42席低了许多,奥尔默特似乎赢了选举、输了人气。
  对奥尔默特的最大考验,显然不是与病重的沙龙的比较,而是来自他是否能够成功实施所谓的“奥版”单边行动计划。
  大选前,奥尔默特在接受以色列《新消息报》采访时详细描述了这份计划。他语气坚定地说,如果赢得选举,他将在2010年之前划定以巴永久边界。奥尔默特说,他的计划旨在实现与大多数巴勒斯坦人完全脱离,从而使以色列成为一个犹太民族占主体的稳定国家。
  按照这份计划,以色列将从约旦河西岸“大规模”撤离,把所有的犹太人定居点移到新划定的边界线内。但与此同时,以色列将继续控制约旦河西岸的大型犹太人定居点和约旦河谷地区,并保持耶路撒冷的完整性。
  回顾沙龙在推进其撤出加沙地带的“单边行动计划”的过程,有的时候是只说不做,有的时候是做了不说,还有时候是既说又做。沙龙凭借有的放矢的手段,微妙地平衡着国内外各种力量。奥尔默特追随沙龙多年,对沙龙的施政计划应该早已了然于胸。但是,奥尔默特是否具备沙龙那样的施政力度和手腕,显然关乎其履行承诺的成败。
  
  正式转向“施政模式”
  
  4月6日,以色列总统卡察夫正式授权奥尔默特出面组阁――以色列政坛自此从多月的“竞选模式”正式转向“施政模式”。
  从以色列内政和外交两方面来看,奥尔默特施政的难度较之沙龙只会更大。
  宗教因素是其中最大的难点之一。与沙龙撤出加沙地带相比,奥尔默特撤离约旦河西岸地区要付出更多的代价。犹太人一般仅将加沙地带定居点视为“农业区”,但是他们大都将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定居点看作是以色列领土,是以色列的“神许诺的土地”。一旦注入了宗教因素、涉及意识形态,以色列政府实施撤离约旦河西岸的计划将面临巨大挑战。
  时间也是影响实施另一个单边行动计划的重要因素。奥尔默特承诺2010年完成撤出约旦河西岸大部地区和划定边界的计划。据估计,仅制订这项计划就至少需要一年时间――且不说奥尔默特政府是否能坚持到四年届满。
  此外,还有国际因素。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已经明确表示反对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地区实施单边行动计划,反对以色列扩建大型定居点。虽然刚刚就职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组建的政府同意阿巴斯出面与以色列举行和平谈判,但是由于以巴双方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分歧过大,和平谈判也将举步维艰。
  获得其他主要政党的支持至关重要。日前以色列前进党和工党已宣布将联合组阁,工党领导人佩雷茨可能在新政府中担任国防部长。这,可能将是奥尔默特一个好的开始。
  (《望东方周刊》2006年第15期,作者为该刊记者)
  
  延伸阅读
  
  中东:新局面 新博弈
  
  以色列大选结果,改变了原有的政坛格局,结束了过去工党主导、工党与利库德集团争雄、利库德集团主导等旧局,由一个新成立的对巴方采取刚柔相济策略的政党――前进党主导,而历来被认为是“右翼”、“强硬派”的政党利库德集团宣告式微。以色列获议席较多的前进党基本上由原利库德集团中以沙龙为首的成员组成,由于不再受原利库德集团内部以内塔尼亚胡为首的强硬派成员的掣肘,“强硬”的色彩减弱,因而被媒体划为“中间派”。尽管有这一分化改组,但其政策与沙龙总理后期的政策仍有很大程度的继承性。
  相比之下,巴勒斯坦一方的情况变化较大,与巴解不同,哈马斯历来不仅致力于解放被以色列占领的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及耶路撒冷,而且主张通过“圣战”消灭以色列,建立一个“从地中海到约旦河”、政教合一的巴勒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它带有强硬派、激进派甚至是极端派的色彩。 现在由它主导政府,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共同行使权力,使巴方政坛呈现新的复杂局面。
  前进党与哈马斯对垒,巴以关系肯定较前会有所不同。目前,以色列政府不接受哈马斯主导的巴勒斯坦政府,不仅拒绝与哈马斯接触,而且“将设法阻止哈马斯政府统治的存在”,态度相当强硬。以方一些人认为,只有挤垮哈马斯,或者迫使哈马斯改弦易辙,巴勒斯坦才会走上有利于以色列安全的轨道。其实,“哈马斯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哈马斯当初之所以出现,首先同以色列占领阿拉伯领土、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引发反对以色列占领的起义有密切关系。在启动中东和平进程之后,巴勒斯坦人对哈马斯的支持程度有所起伏。往往是巴以谈判取得突破、人民生活得到提高时,对哈马斯的支持率会有所下降;当情况相反时,对它的支持率就上升。2000年9月新的巴以冲突爆发后,和平进程严重受挫,哈马斯的规模与影响扩大,先是成为仅次于法塔赫的第二大政治力量,继而取代法塔赫,成为最受巴人欢迎的巴政治派别。人们对以色列撤出加沙不看作以方的善意举动,而是看作抵抗运动的胜利。在这次立法委的选举中多数选民之所以选择哈马斯,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以色列当局的不满以及对巴官方的失望。哈马斯作为以色列的对手,并非是由少数持较为极端立场的人所组成的小集团,而是体现着相当多巴勒斯坦人民意的组织。它和以色列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两个民族与以、巴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即使瓦解了这个组织,仍无法使所有的巴勒斯坦人就范。
  哈马斯执政后,面临外界的强大压力和挑战,不能不更加注重政治策略,甚至会进行对以政策的调整。哈马斯目前对执政纲领的表述中提到:“以高度负责的立场处理此前与以色列签署的协议。”这一点较前灵活,也很重要。哈马斯主导的政府外交部长扎哈尔在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信中说:“期盼我们的人民能够和我们的邻居并肩生活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这些讲话为日后处理对以关系留下了伸缩的空间。(安维华)
  (4月14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