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建造历经150多年共6任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被毁前总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等于一个颐和园,共有100多个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如此庞大的建筑组群,其设计和建造者又是谁呢?
总设计师:6任皇帝VS宫廷画师
圆明园原是康熙皇帝赏赐给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的一座普通园林,开始的规模并不大。1725年,雍正皇帝开始了对圆明园的扩建。乾隆继位后,又为圆明园增添了许多建筑,并在圆明园的东面和东南面增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圆明园,其实是包括圆明、长春、绮春三座园林的,简称圆明三园。
圆明三园初具规模后,嘉庆皇帝又在1799年和1811年间,将两座皇家园林合并进绮春园,并开始新一轮的大规模修缮扩建,而这也是圆明三园最鼎盛的时期。道光继位后,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又改建了绮春园东路一带。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同治皇帝又试图重修绮春园,并改名万春园。
作为圆明园的主人,6任皇帝相继在其中大兴土木,圆明园理所当然地打上了他们的个人印记,他们也就成为了圆明园天然的总设计师和总监造师。
雍正皇帝应该是圆明园的第一任总设计师。1723年,当他开始扩建圆明园时,还在圆明园内设立了一个专门的设计机构――如意馆,也就是当时的皇家画院。在那里,集中了一批优秀的宫廷画师,他们的任务是将皇帝的描述,画成既写实又写意的中国画呈送皇帝御览,皇帝点头后,他们的设计初稿便算通过。所以圆明园的设计既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又处处铭刻着雍正的理想和意志。
1737年,乾隆皇帝搬进圆明园后成为第二任总设计师,主持了持续整整17年的圆明园第二次扩建工程。乾隆一生多次巡访江南,江南美景成为他设计圆明园的灵感来源,因此形成了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同时,乾隆还对西方文化充满了好奇,下令让出入宫廷的画家――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法国人王致诚、蒋友仁为他设计了一组欧式园林建筑――西洋楼景区。
总建筑师:样式雷VS样式房
6任皇帝和画师们只是将现实和想象中的美丽付诸纸上,而具体的建造实施者则是宫廷中的御用建筑公司――样式房。
雍正时期,“样式房”承担着圆明园具体的施工和建筑任务,它和“如意馆”一样也设在圆明园。这个机构当时由一个以雷金玉为首的雷姓家族掌管。“样式房”的长官作为皇家的首席建筑师,这个职务在大清帝国20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全被这个雷姓家族垄断。他们被称为“样式雷”,几乎所有的皇家建筑都是这个家族的作品,包括故宫、三海、天坛、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而雷氏家族7代中有6代是“样式房”的长官,其中名气最大的是第二代雷金玉。
在具体施工前,作为圆明园总建筑师的“样式雷”首先要进行平面设计,画出建筑草图――地盘样,地盘样上有亭台楼阁、庭院山石等建筑图例,也有桥梁、水流的布局走向。草图经皇帝认可后,他们便要将图上的建筑景致用具体的模型表现出来。模型的专业术语叫“烫样”,它是按空间组合和比例来制作的,细致到房瓦、廊柱、门窗甚至室内陈设的桌椅屏风等,以便皇帝审样时一看就明白,也方便建筑时按比例原样放大。当然,作为擅长中式建筑的本土建筑师,“样式雷”并没有参与设计和建造美轮美奂的西洋楼景区。
可惜的是,“烫样”工艺已经失传很久了。据白鸿叶女士介绍,样式雷遗留下来的近2万件烫样和各种施工设计图,中外都有收藏,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有1.5万件,故宫也存了几十件,国外以日本最多,大概存有50多件,美国和法国等也有收藏。2007年6月,“样式雷”图档还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9月,国家图书馆也展出了267件“样式雷”建筑图档和烫样,其中和圆明园有关的有:圆明园内文源阁图样、反映圆明园供水情况的“圆明园来水河道全图”、圆明园万方安和烫样和圆明园廓然大公烫样等。
遗憾的是,在“样式雷”的后人中已经无人能够继承祖传的手艺。据“样式雷”第10代后人雷章宝介绍,在他家和其他亲戚手中,已找不到任何与“样式雷”有关的物件,所有的烫样图纸在乱世中陆续被为生活所迫的家族后人变卖。“文革”时,最后一批图纸和烫样被雷氏后人偷偷烧掉,灰烬抛洒在护城河里。(严葭淇)
(摘自2007年12月8日《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