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影响还在进一步蔓延。 最近,华尔街金融机构爆出了更大的次贷危机损失;美国房地产业深陷泥潭以及财富效应破灭导致的消费不振使美国经济前景堪忧;尽管有美联储火线降息以及布什政府酝酿的1450亿美元庞大减税计划作为刺激,但各国投资者对全球经济依然看淡,随之而来的全球股市暴跌也让世人再次见证了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超级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正在通过波及全球金融市场和美国经济减速两大途径,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和负面影响。随着美国房价继续下跌,支付危机、信心危机的不良影响继续蔓延,金融市场深度调整和美元继续贬值的可能性正在进一步上升。而次贷危机造成的全球金融市场尤其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冲击也很可能将直接威胁全球经济的稳定运行。
作为新兴市场力量代表的中国,在中国国家统计局1月24日公布的最新数据中,2007年的GDP增长率仍达到了11.4%的高增长水平,这使得中国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为世界所关注。
鉴于中美经济的紧密联系,美国经济陷入下滑势必给靠出口拉动的中国经济造成外需冲击。在美国次贷危机、经济减速、利率调低等新因素和对外收支失衡等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会否减速,国内的宏观调控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又该如何调整,所有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起来。
美国经济:减速还是衰退?
次贷危机正在席卷美国经济,投资者信心备受打击,加上房价下跌,信贷紧缩以及由于房产财富效应破灭导致的消费不振,这些都可能通过滞后作用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樊纲:美国经济下滑程度尚未明了(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央行货币政策执行委员会委员)
美国经济不景气,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会下滑,这可能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问题是美国经济会下滑多少?很多人在预期衰退,也就是负增长,但我个人相对乐观,我相信美国经济会减速,但仍有1%―1.5%的增长。衰退还需要观察。美国经济的问题不大,次贷只是房地产泡沫破裂当中的一个问题,而房地产泡沫破到什么程度,现在还知道。
(摘于《财富中国》第五届资本论坛暨年会讲话)
傅勇:滞胀苗头将令当局十分棘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研究员,其观点均不代表供职单位)
美国经济的确已进入下行通道,但尚未到达此轮调整的谷底。次贷危机不仅对大型金融机构造成重创,还给整个信贷和证券市场带来信心危机,市场流动性和信心的恢复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此外,金融市场的动荡直接影响了美国的楼市和股市,而这已影响到美国的消费。在地缘政治等因素的作用下,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一路走高,这也使得美国的物价并没有随着经济拐点的出现而回落。滞胀的苗头将令政策当局感到十分棘手。
张明: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较小(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美国经济可能会有所减速,现在只能判断有下滑的可能性和衰退的征兆。但经济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次贷危机主要从三个方面危害美国经济。第一是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是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它会通过财富效应来影响美国消费,并且房地产投资是美国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危机会从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影响美国经济。第二,次贷危机的爆发给美国金融机构造成很大的打击。由于金融机构普遍持有次级债证券,其资产会大幅缩水,资产负债表也要大幅减记亏损。第三,次贷危机不仅造成美国国内流动性紧缩,还造成了信贷的紧缩。目前美国国内三个月的LIBOR(同业拆借利率)要比联邦基金利率高200个基点(即2%),而该指标是美国商业银行之间相互提供贷款的主要方式,这说明商业银行不愿向别的商业银行以及企业和居民提供抵押贷款,这造成了信贷紧缩。美联储降息只能解决流动性紧缩问题,但解决不了信贷紧缩。
美国衰退对中国经济影响几何?
美国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如果美国经济真的陷入衰退,会否拖累中国的出口,导致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国内宏观经济会受什么影响?美国庞大的减税计划和刺激经济的降息措施,又能否降低因美国消费疲软造成的中国出口下滑风险?
傅勇:出口下降不会造成经济衰退
对中国商品出口而言,来自美国的需求今年会减少,今年的出口会明显下降,这在珠三角已有表征。布什的减税计划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不足以立即扭转市场的颓势,因而对中国的出口帮助有限。但出口下降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没有看上去那么大。中国经济被认为是出口拉动的,但中国外贸依存度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出口商品中包含了比重很大的进口材料和国内的中间商品,这些投入并不构成中国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所以即便是出口下降对GDP的影响也不大。在IT泡沫破灭的2001年,中国的出口下降了35%之多,但中国整体的GDP增长率只下降了不到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就业指标也证明了出口部门在经济的比重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大。调查显示,1/3的制造业工人工作在出口导向型部门,这只相当于整个就业规模的6%。因此,外需下降不会造成中国衰退,出口的下降对中国的宏观调控局面利大于弊,这会帮助中国经济降温,使宏观调控政策的压力有所舒缓。
美国经济如出现明显衰退,会通过国内资本市场的调整蒸发掉一定规模的存量流动性。美国需求下降经过一段时间后,最终会影响国际基本商品的价格,这对中国物价也能起到抑制作用。美国衰退和弱势美元政策的持续,也可能加速人民币升值,这会提升老百姓收入的购买力,改善民生,并控制物价上涨。
韩复龄:顺差格局不会扭转(中央财经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由于中美贸易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国外贸顺差来源主要是美国,美国经济衰退会从外部形势上造成进出口的冲击。但顺差的大体格局不会出现扭转,出口总量不会出现大幅度减少,只是会在出口方向上调整为其他更多国家,出口地区更多元化。由于外部的衰退,将逼迫中国企业扩大国内市场,不得不调整布局增加内需,也使企业面临机会。另外,中国有巨大的以美元资产为主体的外汇储备,也有一些以美元为资产的外汇投资,美国经济衰退美元进一步贬值会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外汇投资缩水。
夏斌:中国的宏观调控不确定性增加(国务院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美国衰退对中国的宏观调控增加了很大的不确定性。2008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和2007年以前相比,美国经济的不确定对我们的冲击影响可能很大。当前的宏观政策是转轨时期的宏观政策,很多结构调整政策都在起作用。从紧的货币政策面临两个不确定。首先是外部不确定。其次是内部的不确定,结构调整产生的效益是什么,不清楚,需要评估、需要观察。应该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但是在执行中必须要去选择货币政策的目标。中央银行必须及时关注国内、国外宏观经济变量产生的变化来决策宏观调控。
(摘于《财富中国》第五届资本论坛暨年会讲话)
左小蕾:国内政策才是出口放缓的原因(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2007年10月以来的出口速度放缓并不一定与美国经济有关,而更多可能与我们国家大力调整出口顺差的政策有关。如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等。从表面看,2007年10月后的出口放缓也许是缘于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经济衰退。但实际上我们出口企业的订单一般都是有时间期限的,例如现在的出口是2006年的订单。所以国内政策调整才是出口放缓更可能的原因。如果2008年这一指标继续放缓,才有可能是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与国内政策相叠加的结果,才会造成对出口部门的实质性影响。-
中国宏观政策如何应对?
实际上,2008年宏观紧缩政策在货币供应量上并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宏观调控可以根据世界经济的变化来进行调整。一旦美国消费不足导致中国出口偏快的状况得到改善,是否会逐渐改变中国顺差的格局,进而有利于抑制流动性过剩?尤其是如果美国进入降息通道,将与中国加息等从紧货币政策形成鲜明反差,国内政策又应该如何协调?
张明:需要加强资本管制
如果要保证达到国内宏观调控目标,则可能要大幅提高国内利率水平。但这对中国经济增长伤害很大。因此需要加强对资本的管制,限制资本的流动,否则紧缩货币政策将会失效。
傅勇:控制资产价格更重要
中美利差的迅速收窄甚至反转的重要性可能被夸大了。利差缩减的确会降低国际资本投机人民币升值和国内资产价格升值的成本,但资本流入后通常不会存放银行获取利息,投到资本市场赚取资产价值重估的好处才是更根本的因素。如果加息等从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资产价格过度膨胀,非但不会吸引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反而会限制逐利资本投机中国。因此,国内政策应将资产价格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只要股价房价整体上回归理性,国际资本流入就缺少足够吸引力。调控政策还是应该着眼于国内,而不在于中美利差。
华民:从紧政策可适度调整(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美国实行经济刺激政策,中国也要随之调整。可以根据美国经济动向调整宏观调控的步伐和节奏,视情况把严厉的从紧政策进行适度调整,甚至在必要时可以考虑采取扩张。目前由于升息升值,热钱和国际资本为了套利造成了国内流动性泛滥。要解决这个难题,对内政府应该增加公共品等的投资支出,让老百姓花钱,提高消费。同时稳定利率和汇率不要再调整,堵住国际游资流入套利,才能抑制流动性泛滥。
谭雅玲:应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导致了国际金融环境压力陡增,全球市场都承受着压力。如果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将不利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效率提高。目前我国面对的是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严重扭曲,不适当的升值将造成许多自我压力,比如出口企业利润下降、结构失衡或对外贸易争端和遭遇制裁等问题。应强化内功,从现阶段金融发展的实际出发,完善国内金融市场产品,提高资金效率,有针对性地调整资金支持力度,选择恰当时点分流资金压力,缓解结构问题。同时,选择好投资工具、投资地区和方向,注重回收和回报。
左小蕾:继续紧缩加以应对
美联储降息在拯救经济的同时,也大量注入了货币。等经济复苏后,这些货币通过乘数效应会超出恢复经济所需要的总量,多余的资金就会全球流动寻找投资机会,就会推动全世界和美元相关的产品价格上涨,包括石油黄金。而美元在新兴市场寻找投资机会,就会对新兴市场货币投放造成压力,很可能带来通胀和资本泡沫。所以人民币应该继续从紧,以继续紧缩收流动性来应对。我们不能阻止美国发行美元,但不要让这些流入的美元变成自己的货币投放从而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谁放大了金融危机
美国的未来电影中经常出现那些被人类制造出来,而后又脱离人类控制的机器人,它们形成可怕的破坏力量。现在,美国正在被自己在金融市场上制造出来的衍生产品所困扰。用来避险的金融工具正在放大着系统性风险。
回头来看就可发现,世界工业的周期性越来越长,但是金融的周期性愈演愈烈,每4年到10年就会出现。从1987年的美国股灾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建立在美元储备基础上的信贷扩张导致全球流动性的泛滥,因为美国巨额经常账户赤字吸收了约75%的全球储蓄盈余。
金融波动所引起的全球连锁反应越来越明显。其根本就在于金融衍生产品放大了金融波动的幅度,而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则加剧了金融波动的广度。
富人危险的金钱游戏
至今人们对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MC)当年的快速崛起和轰然倒下依旧记忆犹新。成立于1994年2月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定息债务工具套利活动的对冲基金。
自创立以来,它一直保持骄人的业绩,公司的交易策略是“市场中性套利”,即买入被低估的有价证券,卖出被高估的有价证券。
LTMC在市场上一路高歌。1994年到1997年间,LTMC业绩辉煌骄人。成立之初,资产净值为12.5亿美元,到1997年末,上升为48亿美元,净增长2.84倍。
然而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长期资产管理公司却因为押错了赌注而一蹶不振,走到破产边缘。《华盛顿邮报》将它的崩溃描述成“对华尔街造成有史以来最严重打击的金融失足”,《商业周刊》则将这场崩溃归结为“长期资本的火箭科学在发射台上发生爆炸”。
而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始点不过是银行为美国的穷人发放住房贷款,但是因为在此基础上的一系列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局部的问题被放大成全球性的金融震荡。
美国次级贷款经过三次衍生和打包,演变成为欧美金融体系核心层面的信用危机,这是华尔街自导自演的游戏。原初举债购房的穷人和因小失大的机构已经退居为次要的角色,危机的主角变成了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结算银行。同时,这个风险,随着次级债的销售,特别是被机构和各国外汇储备收存,被部分转移给了机构和国外,完成了投资机构和外国政府帮助美国穷人购房的游戏。
中国银行(5.34,-0.08,-1.48%,吧)被披露或将进行近20亿美元投资次级债的损失拨备,就是因为在当年中国银行进行IPO(首次公开募股)时,开始寻求提高海外投资收益率的办法,其中就有那些颇为诱人的抵押贷款证券。
“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参与者都是华尔街的顶级金融家,交易的主场地是美国。于是,次级债本身包含的风险回到了金融市场的中心,回到了富人的圈子里。”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说。
金融市场的感染性
次贷危机的感染性可能超出人们的想象。索罗斯所描述的可能发生问题的领域包括了债务抵押债券、市政及抵押担保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并可能危及规模数万亿美元的信贷违约掉期市场。投资银行对杠杆收购的参与成为了负债。市场中立的对冲基金后来不再中立,不得不结清头寸。有资产担保的商业票据市场陷入停顿,各银行为将抵押贷款移至资产负债表外而建立的特殊投资工具,也不再能够获得外部融资。最后一击出现在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银行间借贷中断之际,中断的原因是各家银行不得不保护自己的资源,不再信任对方。
由于对冲交易所使用的信用额度随着质押证券的流通性和评级的变化忽大忽小,市场的不确定性急剧放大,至今依然难以确定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一线金融机构的风险刚刚浮出水面,二线金融机构的风险还没有公之于众。
资产崇拜暂时结束
美国的次债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目前整个的美国债券市场的资金出现断流的情况,银行的资产很难做出一个正式的评估,它的实际价值也很难体现。许多金融机构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充抵,这个情况下,银行的本金会出现很大的回落,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信贷紧缩,消费信贷的缩减似乎注定要伴随而生,这就是人们判断美国的GDP会出现较大回落的理由。
“2008年可能对全球来讲,具有罕见的不明朗性,美国、日本、欧洲三个地区,可能同时出现经济减速的现象,这种情况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没有出现过的。”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说。
改变这种状况的并不是金融系统本身,而是政府注入的庞大流动性。迄今为止,欧美各国的央行已经注入了接近8000亿美元的巨额流动性来挽救这场危机。
美国政府注入的流动性可能会加剧美国经济的不平衡性。尽管总体收入增幅较低,美国的私人消费却在2007年攀升至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2%。家庭债务创纪录地达到了个人可支配收入的133%。而基于收入的个人储蓄数据在2007年后期变成了负值。这也就是说,美国人拥有的是资产而不是现金,但这些资产大多数是借钱买来的。
打破对资产导向行为的沉溺,将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尽管布什宣布了145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但美国人是会拿这平均到每个家庭大约800美元的免税额去消费吗?也许他们还是会去尽快还他们的贷款吧。(刘冬)
(摘自1月25日~1月31日《财经时报》,作者均为该报记者)
2008全球经济前景堪忧
从2003年至今的5年,被认为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连续增长最快的5年,但这一持续较高的增长,正在遭受日益扩散的次贷危机的威胁。
日前世界主要预测机构,如瑞银集团、美国穆迪公司、二十国集团以及世界银行,都在其最近的报告中纷纷下调了对2008年全球经济的增长预期。各种迹象表明,2008年全球经济很可能是2003年以来增长最缓慢的一年。
美国经济:黑云压城
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房地产市场已处于16年来最严重的低迷时期。待售房屋的大量积压加上抵押房产的大量强行收回不但使美国住房市场继续萎缩,也使得财富和消费增长明显放缓。金融市场完全恢复仍需时日,这可能会严重拖累2008年的美国经济增长。
目前美联储和白宫都下调了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并认为美国住房市场下滑的严重程度要高于预期。美联储将美国2008年增长预期从2.5%~2.75%调降至1.8%~2.5%,一些机构的预测则更为悲观。
欧元区经济:城门失火
欧洲经济同样深受次贷危机影响。不少欧洲银行在次贷市场上有很大投资,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又使近年来房价不断高涨的欧洲国家,如英国、西班牙、爱尔兰、法国等房地产市场受到很大冲击。占欧元区出口市场1/3的美国与英国经济增长急剧下滑,加上欧元升值影响,沉重打击了近年来支撑该地区发展的出口业。
因此,各界对欧元区的增长预测也不断走低。例如,欧洲央行就将欧元区2008年增长预期从2.3%调降至2.0%。不过,欧元区经济从2006年开始步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其经济增长活力仍然较强。欧洲央行报告指出,欧元区经济基本面依然稳固,中期经济前景总体向好,预计欧元区2008年平均通胀率将维持在2%左右。
日本经济:逆风积聚
日本国内正面临着通货紧缩风险,CPI已从2006年的最高点1%下降到2007年9月份的-0.2%,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为-0.3%,这使私人消费需求具有不稳定性。日本经济对外则同样面临次贷危机、高油价、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影响。
日本央行在1月22日举行的政策委员会会议上承认,其货币政策赖以为基础的经济预期过于乐观,并对去年10月做出的半年度经济前景报告进行了审议。在此之前,日本的经济增长几乎完全依赖于乐观的全球经济前景。
[圆桌论坛]
金融危机、美联储救市与财政刺激方案
“当前的危机并不仅仅是房产繁荣之后的泡沫破裂,它根本上是为期60年、以美元为储备货币的持续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们曾经信仰市场这个魔法,而各国当局又太过成功,以至于它们开始信仰这种市场原教旨主义。但那走得太远了。在若干次危机时期,它们中止规则,帮银行脱身。这造成了一种不对称激励体系,一种道德风险,就是它们在纵容信贷扩张。”
――乔治?索罗斯
“(美联储)不是预防危险,而是等到泡沫破裂后再来清理。这是在用一种危险的、不计后果、不负责任的方式经营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斯蒂芬?罗奇,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
“短暂而影响肤浅,那就是美国经济放缓的形态。美联储的行动和行政当局与国会的一揽子刺激方案正在协同作用,它们将会很大地振奋经济,鉴于明显的下行信号,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约翰?斯诺,美国前财政部长
“我的同事(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正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并通过与国会密切合作来兑现迅速、强劲、广泛也是临时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方案。”
――康多莉扎?赖斯,美国国务卿
“如果我们只依靠传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2008年采取行动就太晚了。但如果我们协同反应,2008还不算晚。”
――劳拉?泰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教授
全球经济的未来:机遇博弈与挑战
“今年对美国来说不是一个有远见的国际主义经济政策的好年景。我肯定你们从总统候选人那里会听到许多不仅像是,而且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言论。”
――亨利?基辛格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是个解决办法。因为如果我们不合作,金融危机就会波及实体经济。出于对全球化的忧虑,发达国家中将出现保护主义。而这种忧虑是中期最大的威胁。”
――优素福?布特罗斯?加利,埃及财政部长
“没有哪国经济能够同美国脱钩,不过我不觉得对印度的影响有那么大。这将是世界第一次在衰退中看到中国和印度这两个经济增长的引擎。”
――卡迈勒?纳特,印度工商部长
“对监管者最大的挑战是监管的巴尔干化――市场细分的支离破碎、国家间司法权限的支离破碎,而我们还想要有一个全球性的金融体系。”
――马尔科姆?奈特,国际清算银行总裁
“(人们)对主权财富基金在宣判之前就推定它有罪。”“是不是有人想树立一个假想敌,然后再消灭他呀?我们得警惕这种情况。”
――Mohamed Al-Jasser,沙特阿拉伯货币局(中央银行)副行长
“地缘政治危机有可能把油价推升至200美元。这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样会对新兴市场国家产生打击。”
――弗瑞德?伯格斯坦,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