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解禁后的利比亚国内局势渐趋稳定,再次成为国际石油公司关注的焦点。因利比亚实施多元化能源战略,不断调整经济政策,从激进走向温和,中国亦与之开展能源合作。中利能源合作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形成以石油工程服务为主、原油贸易与区块合作逐渐起步的局面,并在利初步树立良好形象。但欧美国家在利解禁后速返其能源市场、亚洲国家积极开拓其能源市场,加之利在改革开放初期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这些因素均对双方未来的能源合作构成严峻挑战。
关键词 中国 利比亚 能源合作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7)03-0047-52
素有“非洲北大门”之称的利比亚拥有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欧佩克的重要产油国之一。早在1955年,利即已开始勘探石油,并在1959年发现第一块油田,1961年开始对外出口原油。此后,在外国石油公司的帮助下,利原油产量逐步增加,于1970年创下日产300万桶原油的最高纪录。但是,在1969年卡扎菲领导的“9•1”革命后,利与西方的关系逐渐恶化。1981年,美石油公司撤离利比亚。1986年,美国和欧盟对利实施制裁,利石油业因缺乏投资和难以进口相关技术、设备等,原油产量开始下滑,石油业面临艰难局面。从2003年开始,利逐步修复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宣布对1988年“洛克比(Lockerbie)空难”事件负责,同意向受害者家属支付巨额赔偿,并在同年12月宣布放弃开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计划。这两个举动为西方国家解除或放宽对利的制裁打下了基础,也使利得以重返国际社会。利重返国际社会后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积极吸引外国投资,从而获得更多的石油出口收入。
石油工业是利战略性的支柱产业。据统计,油气出口占利比亚出口总额的95%以上,约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4,并提供75%的政府财政收入。2005年,利进出口总额为407亿美元,进口额为120亿美元,出口额为287亿美元,其中石油和石化产品出口额达2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98%。[1]“据2005年12月19日美国《油气杂志》报道,利石油探明储量391亿桶,居世界第9位,非洲第1位。天然气探明储量1.49万亿立方米。利大型油田多,油质好,开采成本低,在某些地区开采一桶石油的成本不到一美元。”[2] 但是,因长期遭受国际制裁,利大部分油田均未得到充分勘探,允许石油公司开采的石油区块仅占其石油区块总数的25%。地质专家们估计,利潜在的石油储量可能高达1000亿桶。因此,随着外国石油公司的进入,利石油业将面临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中利能源合作的现状
中利能源合作,尤其是石油合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形成以石油工程服务为主、原油贸易与区块合作逐渐起步的局面。利已成为中国海外石油勘探开发的重点市场之一。2002年4月江泽民主席访利期间,中利双方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开展合作的协议》,揭开了双方能源合作的序幕。经过多年的市场开拓,中国石油公司,如中油国际工程(利比亚)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利比亚)有限责任公司、中石油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利比亚分公司等,已在利比亚石油工程服务领域,特别是管道建设、地球物理勘探和钻井等方面,成功实施了多个项目,充分展现了中国石油公司的能力,得到了利比亚业界的普遍肯定。2006年11月,“中国和利比亚签署了4个谅解备忘录,其中两个与矿业及石油勘探公司投资有关。根据协议,中国将在利比亚投资勘探海上油田,两国还将在大西洋Buchanan港自由贸易区开发方面进行合作。”[3] 这为中国公司通过投资参股等形式参与利石油、石化等能源领域的合作,开拓中利石油合作的新路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原油贸易
2003年,中国恢复进口利比亚原油,当年进口12.89万吨。2004年1月13日,中石化下属的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Libya National Oil Corporation,简称NOC)签订了2004年度原油采购合同,合同总金额3亿美元,全年进口原油133.85万吨。2005年,中国进口利比亚原油达225.89万吨。2006年上半年,利比亚已进入中国原油进口市场排名的前十位。由此可见,双边原油贸易规模正呈逐年扩大之势,并已成为双边经贸合作的重中之重。
(二)油气管道建设项目
1.利比亚西部管道建设项目
2002年12月10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道公司(China Petroleum Pipeline,简称CPP)在利比亚西部承建的油气双线管道工程正式开工。该项目系陆上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是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和意大利阿吉普(Agip Gas BV)公司联合投资50亿欧元开发的利比亚油气田系统工程7个项目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是7个项目中最先启动、计划最先完工的一个项目,也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首次进入利比亚石油市场并以总承包形式运作的大型国际工程项目。2002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与中国石油建设公司联手合作,经过与意大利、德国、法国、希腊、韩国等国家的20多家大型石油工程公司激烈竞争,一举中标这一项目。该项目是油气两条管线分沟并行铺设,起点为沙漠腹地的瓦法(Wafa)油田,终点为地中海沿岸的美丽塔(Mellitah),两条管线总长为1054公里,管径分别为16英寸和32英寸,施工工期23个月,合同总金额1.461亿欧元。利比亚西部管道项目已于2004年5月16日按期完工,交付业主进行试运营,受到了利比亚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树立了中国石油建设队伍的良好形象。利比亚西部管道项目是中利两国政府签订的石油框架合作协议的组成部分,是中利建交以来两国间最大的工程建设项目,也是利比亚的第一条出境管道。这条管道的建成投产,每年可以向意大利和欧洲市场输送商品天然气约200亿立方米,这对于以能源出口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利比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被誉为利比亚石油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利比亚727原油管道工程(简称727管道工程)
中石油管道公司继利比亚西部管道工程之后在利比亚承担的又一项重大工程是利比亚727原油管道工程,其起点是沙漠腹地的莎哈瑞油田,终点是地中海岸的美丽塔,因管线全长727公里而被简称为727管道工程。这是由利比亚瑞普松公司投资建设的,属利比亚二期工程。2005年2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道公司(CPP)开始分包该工程,并于2005年10 月 12 日顺利竣工。
3.祖韦提那输气管道项目(简称ZOC输气管道项目)
祖韦提那(Zueitina)输气管道项目简称ZOC(Zueitina Oil Company)输气管道项目,位于利比亚东部,管线途经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北部边缘,起点是103A 油区,终点为布瑞格炼油厂,管道全长 206.7 公里。2005年9月28日,中石油管道局在该项目中竞标成功,工期为 15 个月,合同金额 3400 万美元。它是继利比亚西部管道工程和727原油管道工程之后,在利比亚境内最大的新建管道项目,也是中石油管道局在利比亚完成注册成立分公司后,首次以其自身名义通过数轮与11家海外知名管道承包商公开竞争而中标的、没有任何资本关联的项目,对中国石油管道局在利比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油气勘探项目
1.石油物探项目
中石油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Bureau of Geophysical Prospecting,简称BGP)自2001年进入利比亚市场以来,在利比亚从事二维地震资料采集和三维地震资料采集等技术服务,在竞标中连续7次击败西方公司,已占有利比亚地球物理勘探、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市场57%的份额,在利比亚的地震队数量已从2001年的2支升至 2006年的8支,市场价值工作量直线上升,并成功闯入了利比亚的高端市场。
2.17-4区块的石油勘探
在石油区块风险投资方面,2004年利比亚首次按照勘探与产品分成协议(简称EPSA,是Exploration & Production Sharing Agreement的缩写)对其15个石油勘探开发区块进行国际招标,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参加了竞标,但均未中标。2005年5月,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对44个石油勘探开发区块发布第二轮EPSA招标公告,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再次出击。2005年10月,中石油集团下属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CNODC)成功中标海上17-4区块。该区块位于利比亚西北部地中海沿岸的佩拉杰(Pelagian)盆地海上,面积2535平方公里。CNODC的成功中标是中国多年来锲而不舍开拓利比亚市场的重大胜利,实现了中利在石油区块合作上零的突破,为进一步推进中利石油领域合作奠定了基础。该区块的分成比例高达28.5%,位列所有中标区块之首。2005年12月7日,双方共同签署中标石油区块勘探与产品分成协议,勘探期为5年,开发生产期为25年。
二、中利能源合作的有利因素
2003年9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506号决议,彻底解除了对利长达11年的国际制裁。同年12月,利又宣布彻底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美英等西方国家给予积极的回应,利国际环境大为改善。这无疑为利对外合作带来了机遇,也为中国石油公司进一步拓展在利业务迎来了广阔的前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利双边政治关系友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中利建交已25年,且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双方没有利益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在国际事务中,两国相互支持和配合,利在台湾问题、人权问题方面支持中国;中国在利竞选联合国职务、解除制裁方面也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2002年4月,江泽民主席访利,使两国关系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江主席访利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与利石油部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双边石油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经贸合作方面,自2003年中国开始进口利原油以来,中利双边贸易额增长较快。2004年,双边贸易总额已达6.71亿美元,同比增长211%。2005年,中利双边贸易额升至13.02亿美元,同比增长93.9%。2006年1-9月,双边贸易额就已达19.95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10%。中利双边贸易额的迅速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双方能源合作项目的拉动作用。
(二)利比亚政局稳定
利比亚不像其他非洲国家时有游行和武装冲突发生,虽然不少非洲国家的首脑在90年代初因受西方国家多党民主制的强烈冲击而纷纷倒台,但卡扎菲却在利比亚大权在握,在人民心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稳定地控制着国家局势。随着联合国解除对利制裁,回到国际社会的利比亚将更加稳定。因此,利比亚稳定的政局将为中利双方开展能源合作提供安全保证。面对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关注利比亚,探询利比亚,研究利比亚,志在开拓。一个个中国考察团和贸易代表团相继访利,一封封咨询信函和电子邮件接踵而来,开拓利石油市场的心情是急迫的。
(三)利比亚的石油合作项目支付有保障
石油是利比亚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利95%以上的出口收入来自石油。2002年利石油收入为108亿美元,2003年为134亿美元。由于石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利比亚政府对石油投资有特殊规定,确保资金落实,而且石油部门的工作程序也相对比较规范,因此,石油项目的支付信誉良好,风险较小,成为各国承包商重点突破的领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利比亚石油项目规模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对承包商的综合要求也日趋严格,石油工程建设领域的竞争已十分激烈。
(四)中国石油公司在利比亚初步树立良好形象
中国石油集团物探局(BGP)从2001年开始进入利比亚开展地震作业,到2006年增加到8个队,工作量占利比亚地震采集份额的一半。利比亚对BGP的表现非常满意,这为双方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开端。2001年年底,利比亚举行527公里双向管道招标,最初并未将中国公司列入竞标名单。中国公司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提前出色地递交标书,使利比亚政府意识到中方的合作诚意和认真负责的办事态度。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BGP终于在2002年年中签订了管道合同,而且确保工程如期完成,这使得我国石油公司在利比亚初步树立了良好形象。但是,在管道项目招标过程中,西方公司百般阻挠。因此,可以预见,中国石油公司在今后的投标和中标后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五)利比亚调整经济政策,逐渐走向温和与开放
自解除制裁以来,利比亚着力调整经济政策,推进经济改革和私有化进程,减少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逐渐从激进走向温和,从保守走向开放。石油公司股份制改革理所当然是私有化进程中的重点之一。为此,利比亚政府一直致力于对油田进行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不断投入新油田的勘探与开发,使原油生产能力在恢复中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利石油部门仍需要约300亿美元的外国投资。因此,2006年,利比亚政府分两轮对近百个石油区块进行国际招标,鼓励外国公司进入。既可以是联合经营,也可以是独立经营,目的是“提高其原油生产能力,计划到2008-2010年由现在的日产160万桶提高到200万桶,到2015年增加到300万桶。”[4]这为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进入利比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六)利比亚实施多元化能源战略
首先,中国企业参与利比亚石油勘探开发,既符合中国“走出去”的能源发展战略,也符合利比亚政府的投资和市场多元化战略。长期以来,西方跨国公司在利比亚获得巨额石油利润的同时,却对其实行严密的技术和管理垄断。在联合国2003年解除对利比亚长达11年之久的制裁之后,利比亚一方面急需西方石油公司的技术与设备,以期尽快进行技术改造与设备升级;另一方面,也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存有戒心,谋求多元化石油合作,不愿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中国公司在技术、管理、资金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已具有较强的优势,有能力参与利比亚油田的投标,与利比亚本国的石油公司共同合作开发。经过私有化改革的利工业生产企业大多“体质虚弱”,存在设备老化、管理落后、技术低下、人才匮乏等问题,亟需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实现升级换代。鉴于西方的技术门槛高、价格贵,中国的技术相对更合适,且人力资源价格较低廉,在利多元化能源战略中大有可为。
三、中利能源合作的不利因素
“高油价催热了全球石油资源的开发。目前,非洲正成为国际石油公司追逐的热土,而作为非洲第一石油资源大国的利比亚,自然成了国际石油企业投资竞争的焦点。”[5] 利比亚能源市场的现状可以概括为“未来市场潜力很大,竞争日趋激烈”。这使得中国与利比亚的能源合作面临着种种不利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方国家所具有的地缘优势和政治优势
利比亚能源市场是美国的传统市场,美国的地缘优势和政治优势较为明显。尽管利美过去有过纠纷、敌对和制裁,但双方媾和之后,美国在利能源地位业已归位,利对外关系也乘势倾美。“2004年10月,利比亚举行第一轮勘探许可证招标,共推出58个区块,其中15陆上。美国的西方石油公司成为本次招标的最大赢家,获得了15个区块中的8个。美国的阿美拉达•赫斯公司和雪佛龙-德古士公司各获得1个区块。这也是美国公司18年之后首次回到利比亚开展油气作业。”[6] 2005年10月,利比亚第二轮44个石油勘探开发区块开标,美国公司也榜上有名。美国石油企业成为利比亚两次石油开发招标的大赢家。为了夺回曾经失去的市场份额,美国公司加大了对利比亚能源领域的投资力度。从2005年7月1日起,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恢复其在锡尔特盆地及其他4个勘探区块的石油生产业务。同年12月,康菲石油等三家美国能源大企业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协议,以18亿美元出价恢复在利比亚油气田的投资。由此可见,美国在利比亚享有极为明显的地缘优势和政治优势。
由于地理临近,欧盟国家与利比亚也长期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欧盟国家是利比亚进出口的主要来源国和目的国,即使在联合国对利实施制裁期间,双方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十分紧密。1999年联合国中止对利制裁后,利欧双边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西地中海“5+5”对话机制的建立,增进了双方的互信互谅。由于利比亚与欧洲国家隔海相望,与南欧和美国间运输方便,可以避免油轮经过霍尔木兹海峡时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因此,为了抢滩利比亚油区,西方石油公司间展开了激烈竞争。对利比亚制裁取消后,英国首相布莱尔率先访利,随行的英荷壳牌石油公司代表与利达成油气开发协议。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利,也把恢复和加强能源合作作为主要目的。此外,意大利、西班牙和奥地利的石油公司则在制裁期间利用与利比亚的“传统友谊”,加紧拓展合作领域。“进入利比亚能源市场已被欧洲石油公司视为最重要、利润最高的项目之一。”[7]
所以,中国公司要想进入长期被西方石油公司垄断的石油勘探开发领域,难度是相当大的。首先,西方公司根本就不希望中国公司进入这一比较成熟的市场,对中国进入利能源合作领域高度戒备,认为中国企业的出击对它们在政治和经济上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因而千方百计地加以阻挠和排挤。其次,由于伊拉克并未像西方国家战前所预料的那样全面恢复石油出口,西方国家为了减少对海湾石油的依赖,对利比亚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攻势,将投资重点移向了利比亚,鼓励本国石油公司抢滩利石油市场,使得利比亚能源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二)解禁后的利比亚受到亚洲国家的关注
解禁之后的利比亚也受到了亚洲石油消费国的极大关注,日本、韩国、印度、印尼等国石油公司也以不同方式进入利比亚油气开发市场。在2005年开标的两轮区块招标中,日本更是以令行家大跌眼镜的极低分成比例获得了6个区块的油气勘探开发权。韩国现代公司则已在利比亚承建扎维亚炼油厂改造项目,合同金额约2.5亿美元。至于印度,则获得了利比亚锡尔特盆地86号区块7000多平方公里的石油勘探权,并与土耳其石油公司合作勘探利比亚118号和119号两个陆上石油区块,两家公司各持50%的股份。由此可见,中国石油企业要想在利比亚的石油区块招标中获胜,不仅要与占尽优势的西方大公司过招,还要面对与我国来自同一个地区或发展程度相当的国家的竞争。所以,中国石油企业虽已在利比亚取得一些立足之地,但要想站稳这一市场,并巩固和扩大业已取得的成果,还需进一步提高油田勘探开发技术,不断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8]
(三)利比亚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
利比亚尚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缺乏相关的经验和人才,许多政策与法律还不能与国际惯例接轨,市场商业运作缺乏规范,在私有化进程中也难免会走弯路,这也将会给我国的石油企业在投资参股时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在利投资时,应在透彻了解利比亚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投资合作形式,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此外,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利比亚国情较为特殊,人治色彩浓厚,政治干扰因素多,政策多变、腐败之风盛行及办事程序繁琐复杂,政治干预、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非公开的因素几乎渗透到每一个公开招标的项目之中,造成所有项目常常要经过两三轮甚至更多轮次的公开或半公开的商务竞价。这也可能使得我国石油企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但可喜的是,利比亚已申请加入WTO,有望改变其部分特殊做法,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按市场规则办事。
注释:
[1]“利比亚最新经济数据统计”,
http://www.mofcom.省略/aarticle/i/jyjl/k/ 200609/20060903140290.html,2006年9月13日。
[2] 罗承先:“利比亚成为世界石油开发新热点”,载《中国石化》2006年第7期,第57页。
[3]“中国与利比亚签署能源勘探等相关方面投资与合作谅解备忘录”,
http://www.省略/article/news/intl/2006/11/06/2006110646369.html,2006年11月6日。
[4]“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油气投资价值简析”,
http://www1.cei.省略/energy/doc/NYgwty/200606051060.htm,2006年6月5日。
[5] 罗承先:“利比亚成为世界石油开发新热点”,载《中国石化》2006年第7期,第57页。
[6] 徐小杰、王也琪、方小美:“当前海外重点地区油气投资环境及未来变化趋势”,载《国际石油经济》2005年第4期,第58页。
[7]“逐鹿利比亚油市:中国企业尚需努力”,http://www.省略.cn/HTML/2005/1662 /20062086928.html,2006年2月24日。
[8] 刘顺:“西方公司盯上利比亚石油”,载《?望新闻周刊》2006年5月,第57页。
(作者简介: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教授,博士,上海,200083)
收稿日期: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