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春节民俗民风的感悟篇一:关于民俗文化变迁的感想(春节)
实践感想
春节,中国这个最隆重、最热闹的古老节日到来之时,深受传统影响而又接受着新观念的中国人在民俗的继承与扬弃间面临着抉择。 中国人过年讲究四个方面--团圆,欢庆,祥和,平安。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聚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享受着除夕过年欢庆、祥和的节日,向上苍感恩祈福,并提前预祝明年平平安安。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所说,"人们平常的生活愿望以及精神层面的生活理想在过年时集中体现出来。"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农耕时代的年俗在信息时代的中国终究有了变化,传统民俗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变化部分地逝去,又部分地继承下来,出现了一些新奇的现象。尽管有一些民俗学家反对,随着通讯设备的普及以及人们交往地域的扩大,电话、短信还是不可阻挡地成为春节里的重要活动--拜年的主要形式。相对于上门拜年,更多人选择了使用电话和短信拜年。传统的形式繁琐、有着封建意味的祭祀与守岁开始淡出了人们的春节生活。
而据北京青年报对北京、上海、广东六百多名居民进行的"春节习俗"话题调查显示,有81.2%的被访者认为春节习俗"太繁琐,难以适应现代化生活",有些也已经"落伍".但仍有高达71%的市民认为过春节还是要加入一些传统习俗,甚至有近半数的人表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愿意完全按照春节习俗过春节。
这些表现人们对生活美好的理想的年俗很多被继承了下来。在调查中,近80%的人表示会祭灶或扫尘;80%的人表示会贴春联、年画或者福字;同时,高达87%的人选择在家里迎春,50%以上的人表示要看灯会、逛庙会。有意思的是,一些传统的被视为过时的风俗却还保留下来,例如62%的女性会带着丈夫与儿女回娘家,53%的人表示遵守正月里不理发的习俗。
针对以上,笔者分析认为,人们对春节习俗的繁琐还是可以接受,虽然认为其难以适应现代化生活,可是这一传统仍被人们所认可和接纳。当然从以上资料分析,也不难看出,如看灯会、逛庙会、祭祖等许多习俗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这些变化缘何于此,笔者不禁打上一个问号?笔者分析认为有三种原因。第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起来,人们的口袋也日益“鼓”起来了,而向古时自己动手做一顿丰盛大餐,逐渐就被不如上馆子打牙祭所取代了;而过年的作揖磕头也被高度发达的通讯工具所淘汰出局,转而用发短信、打电话所取代等等。第二,年味淡了,这也是说明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已经司空见惯。因此,过去过年时的惊喜反而减少了。第三,年的载体的缺失,因为古时的春节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由于现代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反差甚于强烈,故而的确有很多习俗难以融入现代社会,却丧失了赖以存在的载体。例如现在很多大城市都禁放鞭炮的做法,在中国传统习俗中,鞭炮不能仅仅看做是一个玩乐的形式,更应注意其普天同庆的民族精神的涵义。然而鞭炮的
燃放又着实给城市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在这之间就出现了许多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这就导致人们缺乏了像鞭炮之类的载体,来充分表达浓浓的年味。对此,冯骥才先生就认为“民族情感很多是通过民俗体现出来,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春节民俗,认识其中的涵义,必须亲身体会到春节民俗。故此,年味的缺失,不在于没有年的情感,而是恰恰缺乏年的载体"。
那么至于春节习俗的时代变迁过程中,我们对其应该持以何种眼光抑或态度来看待呢?
笔者认为,一方面从民俗学角度来看,传统春节习俗的消失也有可能导致春节精神的变异。就过春节而言,如出现了超市里购买速冻水饺代替了家人围坐在一起包水饺,打电话和发短信拜年代替了磕头作揖拜年等现象,就会导致年味的变异,甚至年味的变淡,因为春节过年,主要是一种沟通和增进亲情和友情的载体,而包水饺不是在于包水饺的结果,而更注重是包水饺的过程,是人们在一年的忙碌中,难得有的空闲中“拉家常式”的闲谈,以此彼此加深了解,促进感情的升华的一个过程,毕竟从超市购买水饺没有家人围坐在一起包水饺来的自然和亲切。故而,这种“变异”形式的变化,笔者是对此持保留意见的。另一方面,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正如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的进步或进化是处于不断循环的过程,是从生长—分化—整合—重组循环的过程,也就是说“传统”也并不意味着一层不变,而是随着历史变迁而逐渐转换和不断生成的,关键在于“传统”背后的精神内涵保持稳定。更何况,咱们老祖宗马克思就说过,事物是处于
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运动是绝对的,这也足能说明过年的民俗的确可以“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中国人通过春节沟通和增进亲情和友情的精神诉求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变化的只是一些过节的习俗和形式而已。例如中国的春运无疑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潮,春运期间的“一票难求”,或“车满为患”等现象与其说是验证了交通部门的不作为,毋宁说是验证了现代中国人回家过年的强烈渴望。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春节的实质及内涵精神仍在延续着,仍然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
过年这个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包含了诸多的精神涵义,春节民俗在时代变迁中需要合理地继承和扬弃,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更需要现代的人们精心呵护并挖掘、放大。总之,笔者认为,春节民俗的继承与扬弃与否,它是需要大家聚集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加以应对,我们既不能坐视传统习俗的消失和变异,也不能漠视新奇习俗的注入,阻碍春节民俗进一步发展的活力。而应象鲁迅先生描述“拿来主义”的态度般,予以面对,既要“吸其精华,又要去其糟粕。”
体验春节民俗民风的感悟篇二:美丽中国春节习俗实践感想
山东女子学院
寒假个人社会实践感想
姓 名:周玉松
学 号: 110503080422
班 级:2011级4班
电 话:18254105769
指导老师:赵 丽 丽
实践类别:个 人 实 践
实践时间:2013.02.01-2013.02.15
美丽中国,春节习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节。我也从一个无知的孩子成长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就一定要有大学生存在的价值。
今年春节,我没有像以前一样没心没肺的玩耍,而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我特意调查研究了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一些习俗。通过走访调查、查找资料、聆听老人们的讲述,我获益匪浅。
春节食炎黄子孙共有的传统节日,古今中国人都把过年看的特别重要。无论天南海北,无论男女老幼,无论富贵贫贱,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中国人都以特有的方
式庆祝这个最盛大的节日。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尽享天伦之乐,感受家庭的幸福和温暖,分享一年的收获与喜悦,回顾过去的一年,展望新年的开始。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
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睦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
春节作为我国如此重要的文化载体,我们必须更加努力的传承传统文化,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联系所学知识,积极在实践中创新与弘扬中华传统。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增长了见识。不仅认识到劳动人民的辛勤朴实,而且学到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我深深的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与温暖,我深刻的意识到自己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必须有所作为。必须在生活的点滴增长见识,拓展视野,逐步的走进社会,为社会尽微薄之力。
体验春节民俗民风的感悟篇三:感受春节,追寻传统文化
感受春节,追寻传统文化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
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牛肉;二七二八把面发;二九
对联贴门口;除夕万家人团圆;欢天喜地过——大——年!”多么朗
朗上口的童谣啊,呵,这就是2012龙年春晚的开场童谣,伴着小朋
友充满童真的声音,让人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里的名俗文化产生浓厚
的兴趣。
二十三,糖瓜粘
在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也正是“过年”的开始。在我们的
父母那一辈小的时候,街上平日里都很冷清,只从这一天开始才会热
闹起来,卖花炮的、卖气球的、吹糖人的、卖各种吃食的,都纷纷地
在那里吆喝叫卖。“小孩子们都去找大人要钱,爸爸妈妈也行,爷爷
奶奶也行,叔叔姑姑也行。大人们这时候都比平日里慷慨,过年了嘛!”会一起小时候过年时的情景,妈妈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俗语说:二
十三,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哪样不用钱呢!在许多年以前,在这天有一样必须要吃的正宗传统食品,那就是糖瓜,因为腊月二十
三是祭灶日。灶王爷在家里住了整整一年,这一天要在他嘴上抹上又
甜又粘的糖瓜,好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也许现代人大多淡
忘了这一带有些许迷信色彩的传统,但过年,不就是图个吉祥如意
吗?
二十四,写大字
每逢过年,在曾经那样一个有些封建的年代里,会写字的人家都
要裁几张红纸,写些对联、福字、吉利话。不能写的人家,则到市场
上去买,也多是现写现卖的。大门上的对联一般要图点喜庆,以通俗
易懂为上,平仄对仗都不讲究。比如“出门求财财到手,在家守业业
兴隆”,再横批一个“紫气东来”,人人都看得明白。而室内的对联则
要别致一些,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云云。粮缸上写“五谷
丰登”,猪圈上写“六畜兴旺”,照壁上写“蓬荜生辉”,楼梯上写“上
下平安”。而在现代,写春联的任务早已交由印刷厂来完成,更有新
奇的电子对联来装点门楣,然而,春联这一习俗,从古自今从未被人
淡忘,反而更加发扬光大了!
二十五,扫尘土
每年过年前年前,家中长辈,和父母总叮嘱要收拾房间,将杂物
收拾好,将无用的东西扔掉,这似乎已成惯例。过年了要进行大扫除,再腌臜的人家也不能偷懒。这也是有讲究的吧,取万象更新之意,或
是为了扫除晦气。但身为90后的我,似乎不被父母认可有好的收拾
房间的本领,因此也就从来不要我帮忙,总是塞点儿钱把我赶到外面,自己包上头巾穿上围裙,用扫帚,吸尘器,拖把,地板蜡把房子仔细
地清理一遍,往往到我回来时已是窗明几净了。虽然有些堆积了一整
年的灰尘的地方很难被完全清理干净,但我家仍坚持着年前大扫除的
传统,哪怕打扫一次要累得腰酸上好几天。但为了新年有个光亮的开
始,父母长辈们也就甘之如始了。
二十六,来煮肉
在以前动荡的年代,那时候没有冰箱,所以过年煮的肉要腌起
来,一直吃好几个月,称为“腊肉”。如今在过年前,抬头看高楼上的
阳台,往往都挂着几串腊鱼腊肉。而制作腊肉也是有技巧的,在煮肉
时要用一口大锅,慢火煮上多半天,再焖上一宿,这样煮出来的肉入
味、好吃。“小孩子往往都等不及,不时地催大人给捞出一块来尝尝。”在妈妈小时候只有在过年时才有机会吃到肉,家中小孩又多,往往为
了那一点肉一天一点主食都不吃,光吃肉、啃骨头就饱了。心也饱了。然而也就是那半口猪的肉也不能全煮掉,还要留出一些生肉用来炒
菜,还要一些瘦肉剁成馅,留着包饺子、炸丸子。剁好的肉馅放在罐
子里,用猪油封住口,可以放很长时间不会坏。这对于生于和平年代
的我们而言实在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也因常怀感激之心,庆幸自己生
在幸福的时代。
二十七,杀公鸡
这是一个早已不时兴的春节民俗,因为想吃鸡,早已不像过去那么困
难。在过去,杀公鸡可能也有些说法,为了避邪。其实杀的也不一定
是公鸡,有时是老母鸡,有时直接买杀好的光鸡。过年时要招待亲戚,所以鸡是各家都必不可少的。不过现代迷信的人早已不多了,所以还
自己动手杀机的人更是不多了,禽类屠宰场替我们代劳了。但我们不
能因此而忘记民俗,只是用更好的方式来代替老的传统。
二十八,把面发
北方人爱吃面食,其最主要的就是馒头,所以平日里每三五天就
要发一次面、蒸一次馒头。但过年期间则不然,要一次性蒸出十几天
吃的馒头来,所以这一次的发面特别关键。发面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先将酵母用水泡开,掺上面粉,然后放在大盆里慢慢发酵。因为量大,所以一般要发一整夜。发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要加入适量的纯碱,再
掺入一些面粉,揉到软硬合适,然后继续发酵一段时间。这发面是个
技术活儿,各家主妇们都特别重视,因为过年亲戚来了是要吃的,谁
蒸的馒头酸了或是面发的不好,难免落人笑柄。我家作为一个南北集
合体,小时候,我是见过爷爷亲自动手发面的,那紧紧攥着眉头的神
情,让人记忆犹新啊。
二十九,蒸馒头
如果说发面是个技术活儿的话,那么蒸馒头则是个体力活儿。馒
头要反复地揉,才会有劲、好吃。所以蒸馒头的时候,各家的男人们
往往也会上场助阵。做好的馒头剂子要放到特制的模子里,压出各种
花纹来,然后才上屉蒸。这馒头模子刻的都是些喜庆的图案,有福字
的,有喜字的,有寿字的。讲究的人家,还要买点食用色素,用筷子
头蘸了点在馒头顶上。不过时代在前进,曾今的馒头胜景,早已被馒
头店里的老面馒头和餐厅了的花式馒头取而代之了。但那最为古老的
馒头,仍是一年四季我家早餐桌上的常客。
三十晚上熬一宿
年三十晚上这一顿定要吃团圆饭,起码四凉八热十二个菜,有鸡
有鱼,还要喝点好酒。饭后出去放烟花,放完烟花回来之后再包第二
天早晨要吃的饺子,直到三更之后才能睡觉,称为守岁。对小孩子来
说,守岁其实挺难熬的,所以我家每年都不守岁,困了就去睡。这些
年因为看春晚,所以守岁变得容易了。零点时可到来,自从鞭炮“禁
改限”后,零点一到,则就震耳欲聋鞭炮声响起了!顿时,霹雳啪啦
的声音充斥着你的耳朵,喜悦的硝烟弥漫于你的鼻腔,漫天的烟火迷
离了你的双眼,祝福的短信电话堵塞了信息通讯网!
初一起来走一走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便有人抢早起来放鞭炮,一时间鞭炮声此起
彼伏,令人困意全消。起床后先给父母拜年,领压岁钱,然后吃饺子。古时候,这初一早晨的饺子里会放一枚铜钱,谁吃到了就代表这一年
要行大运。饭后出门“走节”,也就是四下里去拜年,按老风俗还要给
长辈们磕头。不过这磕头的民俗早已移风易俗了,将磕头改为了鞠躬,再说一声“过年好”就算齐活了。
新年到,新气象,从古自今庆春节,岁岁年年人逍遥!
高一(11)班
胡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