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多活两年” 6年前,在老乡的介绍下,郭海良来到北京市房山区的一家煤矿,在一线的掘进面做打眼工。长期在高浓度粉尘作业环境工作,郭海良和很多工友一样,患上了尘肺病。2010年5月底,郭海良所在的煤矿被勒令关闭,在被遣散前,他和一些工友到医院检查身体,才知道得了尘肺病。一个多月后,他找到义联,在义联和工友的共同努力下,被认定为尘肺病,尘肺三期伴中度肺功能损伤,达到了工伤伤残等级二级。
2010年年底,急需治疗费的郭海良无奈地接受了一次性解决的方案,累计获得工伤赔付173284元人民币。之后,他联系职业病治疗和康复机构,得知已无法洗肺,只能进行药物治疗。短短几个月,赔付的钱除了归还因治病而欠下的债之外,大部分已经用在尘肺病的治疗上。在接近绝望的情况下,今年3月20日,郭海良又一次打通了北京市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的电话,请求韩世春律师的帮助。
在炕上,郭海良起身签了申请撤销一次性赔付协议的委托书。这个简单的动作让他开始大口喘气。
郭海良当天上午刚从医院回来,精神不错,语速有点儿快,但说了一会儿就开始大口喘气了。他打着点滴,鼻子里插着的输氧管连着床边放着的白色机器。那是一台制氧机,是正月里家里托人从承德买来的。价值3000元的制氧机,是他们家唯一一件显眼的家电。
去年7月,郭海良还能坚持走到义联进行咨询,现在,却只能躺在床上。“今年正月又差点憋过去,要不是他,我就交代了。”郭海良指着堂弟对记者说。那时,走到坝子上,他就直挺挺地跪在那儿,拼了命地要喘上一口气。
堂弟以为他这次挺不过去了,可郭海良还是活了下来。虽然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吸氧,打4瓶点滴、吃9次药,但他“还想多活两年,看着儿子毕业,找到工作,找个对象”。
谁来负责
其他9位尘肺病患者当初无奈接受的一次性赔偿同样不够用。50多岁的王成弟兄,1987年和1988年先后去了煤矿。20多年后,他们一个是职业病三期,一个是二期。
谈起现在的状况,这些淳朴的人会无奈地笑。他们说后悔过,后悔去煤矿打工;也愤怒过,愤怒各方面把事情推来推去。看着炕上躺着的郭海良,他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尘肺病的可怕。但即使是这样,他们说,如果现在煤窑还招工,他们仍旧会去。
“我们别的也不会做,反正都这样了,没得选。”
根据义联公布的《2011年职业病调研报告》,职业病患者中最大的群体为尘肺病患者(占70.2%)。卫生部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722730例,其中尘肺病65.3万例。国家职业病防治计划显示,尘肺病例数占职业病总数80%以上。
这是个自我保护能力和维权能力都最为弱势的群体。他们大多是受教育程度很低甚至没有受过教育的中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他们往往来自贫困地区,没有一技之长。卖力气挣钱是工作中唯一需要考虑的问题,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高强度的劳动将给他们带来什么危害,他们毫不知情,也无力顾及。
比起以前干过的其他工种,在井下钻眼很赚钱,一个月最多能赚到7000元。为了多挣点儿钱,郭海良有两个春节没有回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最长甚至达到20个小时。至于尘肺病,他听说过可从没想过会摊到自己头上,更“没想到这个病能要人命”!
每年春节过后,郭海良所在的煤矿都会组织为期一周的安全生产培训。矿上的9个矿长中有一个专门负责安全生产。在这个严防死守、生怕出现重大事故的煤矿,却从来没有人提起职业病,更不用说如何防治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矿灯、安全帽、口罩都要自己掏钱买,而10块钱一个的口罩只是聊胜于无。
还能下床走路的时候,郭海良专门在屋外吐了口痰,他想等晒干后,看看身体里面到底是什么在作祟。
“都是黑煤面儿……”
“我觉得还有希望”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4年出台有关文件,对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予以规范:1级至4级伤残长期待遇的支付,可试行一次性支付和长期支付两种方式,供农民工选择。在农民工选择一次性或长期支付方式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向其说明情况。
对郭海良来说,一次性赔付的钱根本不够用。“县医院一天得花500块,去不起;只能去乡里的医院,那里只要300块。”他的病情在不断恶化,一种药吃一段时间就没有效果了,只能再换新药。
在立法层面,如何为职业病患者提供更全面的保障,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义联针对《职业病防治法》提出立法建议的讨论中,黄乐平和同事们分析了一次性赔付的弊端,指出一次性赔付的危害性在于,职业病“黑伤”远甚于工伤事故“红伤”的十倍:大多数职业病都是不可逆转的,患者会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一次性赔付所得的伤残补助,远远不能承担治疗和生活的费用。他们认为,政府和经办机构应该鼓励、倡导长期支付,为防止企业注销带来无法执行的局面,应在企业破产注销环节严格执行《工伤保险条例》、《破产法》和即将实施的《社会保险法》,要求企业优先偿付由社保经办机构支付的职业病工人的长期待遇。他还期望政府着重考虑建立职业病工人专项救助基金,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慈善公益基金能够更多地关爱、救助职业病工人。
采访中,郭海良卷起裤腿,给记者看他小腿上坏死化脓留下的洞。这个本来身强力壮、背柴火比别人多一倍的人,已经很久没有离开过床了。
“我觉得还有希望。”工友们走的时候,郭海良指着制氧机说,“回去好好保养,买一台制氧机,这个很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