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与感悟答案

数学课堂与感悟答案篇一: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去感悟

学科:小学数学

论文题目: 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去感悟

攸县黄丰桥镇中心完小

张发荣

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去感悟

黄丰桥镇中心完小 张发荣 内容摘要:

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让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 。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关键词:

数学规律 实际操作 学习 迁移同化

创造总结评价 探索 挈入点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其中重要的是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作好良好的铺垫。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让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 。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我认为应让学生从自身 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去感悟,体会,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在实际操作中去感悟 去学习

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在一年级“加法”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概念,我设计了拿一拿、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加法。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请同学评一评,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拿、画。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拓宽了学生对加法的感性

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表征,充分体验加法的意义,并感悟加法的实质。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

《课标》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面对新的问题,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感受、体验。

二、在迁移同化中去感悟 去创造。

学习数学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在教7的组成时。我先让学生把7个纸飞机分成2份,根据学生的演示得出7可以分成几和几。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提高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现在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请7个学生排队,左边站1个、右边站6个,得出1和6组成7,然后左边依次加1人、学生马上反应过来右边少了1人。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创造。并得出结论。达到消化提高的目的。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挈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在总结评价中去感悟 去探索。

建构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得以完成。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通过反思,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认知能力。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上面的教学中,当学生暴露口算除法有多种想法时,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深究,从而强化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维的认识,又孕伏了优化的策略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总之,要把小学低年级数学的课堂教活,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数学课堂与感悟答案篇二:数学课堂教学感悟

数学课堂教学感悟

会东县新街中学 杜龙田

我课前准备或者听别人上课时,经常想:怎样才能上好一堂数学课呢?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与教学实践,悟出了几点肤浅的体会。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具备“新”“趣”“活”几方面。

一、理念新——即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

从数学的特征看,数学教学既要重视数学内容的形式化、抽象化,更要重视数学的发现、创造过程中具体化、经验化;从教育的任务看,既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和数学素质,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教育观念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建立新的质量观、教育观和学生观。教师备课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要努力把课讲出新意来,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们产生学习仿效的欲望。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教育教学要“讲数学,重认知,求发展”,将学生培 养成为“会认识、会做事、会做人”的合格公民。

二、激兴趣——就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

1、 导入新课时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游戏,讲述生动的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这样做,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活跃起来。

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新知识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浓厚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运用教具、学具和电教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善于发现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揭示问题之间联系的规律,开拓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 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经过几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让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要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创设练习情境,使练习有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练习,达到我们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方法活——即教法灵活、活化教材、学生学活

1、教法灵活。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具体手段。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个方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教法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优化组合,而每种方法又作为一个要素,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有机配合,发挥出整体效能。并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使课堂教学由重教转向重学,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提高品行。

2、活化教材

备课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 敢于认识教材的“先天不足”,主动驾驭教材。

教材不是完美无缺的。部分教材滞后于教育的发展,教材本身侧重于数学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侧重于数学技能的训练,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呈现的是的静态结果,而没有体现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因此,而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主动驾驭教材,合理调整教材。

(2) 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一方面,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增减;另一方面,师生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己编制教材。

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旧知识中孕育着新知识,新知识又是原有知识的扩展。每一节课的新内容都不会是全新的或是独立的。教师要善于理清知识间的联系,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的容量、密度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有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往往需要重组教材。重组教材时,教师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抓住教学内容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3、 学生学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必须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面对同

样的“学习量”,主动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短,学习质量高,精神面貌也好,“减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1)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成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学生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重要,但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具价值。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积极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

(2)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好的方法学习数学,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新。教者要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位置, 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教学中要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发展中的人,一个充满求知欲望的人和一个完整的人。只有认真领会课程教学的新理念,教学方法才有新思路、新视角、新突破。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充满创造活力!?

数学课堂与感悟答案篇三:感悟数学课堂教学

感悟数学课堂教学 ——我的备课之道 时间过得可真快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 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有些心得, 总结一下, 我觉可以用这么几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根、情、新、思、果”。 一 、根 “备课要备知识的根!”我觉得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这个“根”指的是什么呢? 这个“根”指的是知识的本质。 那么,本质是指什么呢? 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 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简单直观地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 本质。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看出数学知识的本质对于我们数学课堂教学是多么重要。 现在,我想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一个老师在讲授一个数学知识之前(也就是在 备课之前)不知道“这个数学知识的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 属性。那结果将会是怎样的呢? 结果只有一个:一塌糊涂。 也正因为数学知识的本质常常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简单直观地 去认识的。所以在备课这前,才要我们老师做到“透过现象掌握本质”。 对于数学知识我们一定要做到“刨根问(纹)底”去掌握其来龙去脉,才能在课堂 上游刃有余、运用自如。 所以,我说备课的第一要务就是“深挖教材,确定知识的范畴”是数与代数,是空 间与图形,是统计与概率,还是综合应用,只有找到这个知识的根,才能确定你 从哪一个角度去教,学生才能真正去接受。 现在大多数老师用的都是课改教材, 而这些教材都是从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活动 的角度去编写的。 而对老师们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学生以及学生将要达到什么 程度提到的太少。很多老师觉得难以驾驶,无所适从。有很多老师说,用现在的 教材是上课,就像用一头老黄牛去拉一台没有发动机的“奔驰”一样。而现状就是 如此,我们不能做出像电视里常看到的动作 “伸出双手,一脸无奈”的样子静静 地等着。我们必须要重新面对“新教材”,要把教材作为知识支撑,要对教材进行 整合与再开发。正如全国小数会原秘书长郭维民说的那样:对于教材来说,它只 为我们规定了范围和方法,我们要把“教教材”转变成为“用教材”。 我们现在用的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不知道:“为什么要学 学生学习的时候, 只知道教材里有的就得学, 这个知识?”“学来是做什么用的?”。 老师教的就得会,学了期末就得考。这样学习起来很被动,也没什么兴趣。没有 需求就没有动力。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材没讲清,我们就得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 生们清楚。比如,“求平均数的

教学”原来的教材中是以摆小木块的游戏引入的, 得到“移多补少”的方法,再通过一两道应用题,使学生意识到除了“移多补少”的 方法,还可以用“总数除以份数等于每份数”的方法。但是我们想一想,学生们虽 然学会了这种方法,他们知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平均数这个知识呢?答案是他们 根本不知道。分析“平均数”这个概念是人们为了合理地比较和分配而产生的,正 因为这样才会有超现实的“平均每人植树2.3棵”这样的数字, 那么也就是说它是 一个统计的概念。那我们就必须得让学生用统计的方法去学,只有这样学生才知 道为什么会有“平均数”?它是做什么用的?课堂上我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小组人数不等)说:“我们分成了几个小组,今天我们就要在这里进行一次 计算比赛,我们要评比计算最优秀的小组。大家说,以什么作为评价标准呀?” 学生们说:“看哪一小组做对的题多!”“很好,现在这里有一些题都是一样的,每 人一份,在规定时间内,大家同时做同时停,然后,我们再评这样公平吗?”学 生说:“公平!”“好开始!”一段时间后,做出了答案,大家一评,做对题最多的 小组出来了。就在我宣布“最优秀小组”的时候,有人提出:“这样不公平!”我问: “为什么不公平?”“因为人数多的组做对的题就多,人数少的组做对的题就少,所 以不公平! ”“那怎样评才算公平呢?”有学生说: “那让每个小组的人数相等才行。 ” 我又说:“这个主意很好,那我们就分一分吧”这时候班级就乱起来了,学生们仨 一帮俩一伙地分起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还是没有结果。这时学生犯难了, 我又说:“同学们,时间有限呀,这样下去可不行呀!”又有一个学生说:“老师, 太不好分了,咱们班 59 人,怎么分也不好分呀!”我又说:“那怎么办呢?”一个 学大声地喊出来:“算一算,每一小组中平均每个人做对多少道题去比较才算公 平!”“那怎么来算出平均每个人算对的题多呢?”“那我们得先知道每一小组一共 做对了多少道和每一个小组有多少名同学, 才能得到平均每一位同学做对多少道 题, 这样就行了。 ”“那好吧, 我们再来比一比吧! ”……一段时间过后结果出来了, 我又问:“同学们这个结果公平吗?”答案是肯定的。 于是学生们就这样在统计比较中,感受了“平均数”,找到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内需,把学生的心牢牢地抓住,让学生从“知识 的本质”学起,真是“学得明白,学得实在。” 刚刚我是从“根”也就是抓住知识的

本质,这方面来说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 因为,只有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才能确定从哪一方面去教,也就能确定教法;只 有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才能真正的了解应用策略,也就能确定数学活动的安排; 只有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才能知道知识的训练点,也就能确定课堂习题的编排, 所以,我认为备课备知识的根,是上好课,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前提。 二 、情 这个“情”有两层涵义: 1、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 2、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用真情去与学生进行交流。 课程改革后,我们都能做到把“纯数学知识”融入到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或 者是想尽一切办法使这节课的数学知识更加生活化。 比如,“百分数的知识”我们就可以搞成“走进商场去买打折商品”。 “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来研究研究购买期房中的一些技巧。 “可能性的知识”我们就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来掷一掷硬币, 研究研究“彩票”的问题。 “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测量一下一天中各个时段的温度,研究 一下“火车的运行图”,还可以帮助家长“炒一下股票”。 “合理性的问题”我们可以先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再想想运动报名单的问 题……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但是,有一些数学知识不全都是能够引入一种情境来进行教学的(至少有一些教 学内容我冥思苦想也找不到一个比较好的情境),更有一些知识是看似与生活没 有多大的联系,但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那怎么办呢?下面我就来说一说遇 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大力地去调动学生的需求,我就把这样的课堂叫做“需求化”的 课堂。比如,一节比较枯燥乏味的内容“圆柱体的体积”,我就是这样处理的:“同 学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道数学习题! 谁能做出来郭老师就在小组评比的时候, 给你们小组加上 10 分!”这一下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了。学生们纷纷表示同意, “同学们小组合作得到的结论也可以, 并且很想知道题目的内容是什么?我又说: 加分的!”这样一说学生们就更高兴了。下面我就出示了那一道练习题:“一种圆 柱形的钢材,长 4 米,横截面的直径是 2 厘米,每立方厘米的钢重 7.8 克,某厂 要进 1500 根这样的钢材,得要用载重量是 10 吨的汽车多少辆去运?”题目一出 现, 学生们被这么复杂的条件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于是教室里一片寂静。 一段沉默后,教室里又逐渐地热闹起来。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并且共同得出了解 题思路后,大家一致认为要先求出这种钢材的重量才能去做。学生就开始了他们 的研究

, 有人认为, 长方体、 正方体和横截面是梯形的堤坝我们都可以看成柱体, 我们可以用底面积乘高去做;有人认为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圆柱体也一定能转 化成长方形, 就可以利用求长方体的体积的方法去做; ……之后, 大家纷纷尝试, 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相同结论。在我宣布结论的时候大家都在欢呼雀跃。最后我 们共同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就是底面积乘高。 这样的教学,把学生作为主动探究的个体(或集体)。我想这主要是我用一道比 较复杂的习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一学生的斗志。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就 对圆柱体的体积产生了需求, 而这样需求对于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是多么难得的动 力呀。我想这样调动学生需求的课堂会比一些牵强附会的情境更有效。 三 、新 对于我们每一教师来讲,我们所要教的数学知识是早以耳熟能详的了,但是对于 学生来讲却是新的,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以学生如何能体验“新知识”为重 点进行设计。 另外,教学设计时要推陈出新,也就是要有创新。不但教师要有创新,学生也要 在课堂上进行创新,哪怕是知识的重复,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创新。所以我们要在 课堂上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在教学“圆面积的计算”一课时,《现代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方法是对一张正方形 的纸进行对角折数次后,剪出等腰三角形得到圆,发现折的次数越多所得到的图 形就越来越接近圆, 从而利用每一个小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这里体现的是“直线形转化成曲线形”的推导思路。 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则是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剪开后将这些小扇形通过 拼一拼的方法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学过的图形, 再利用圆的面积与这些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里体 现的是“把曲线形转化成直线形”的推导思路。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但只利用其 中的某一种方法又大大地限制了学生们的思维。 怎么办?就得对教材进行整合与 再开发。 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切入点——那就是两种方法都用了数学 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转化”。找到这个切入点后,我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去 实现的,课前先让学生回忆前面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梯形……这些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回顾中引导学生发现这 些方法都有什么共同点?比较后, 学生发现这些方法其实是将要学习的图形转化 成以前学过的图形的方法。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我们要研

究的“圆面积的 计算方法”能不能用这种方法呢?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说:“不能,因 为圆的边是曲线!”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进行了碰撞,便展开了实践。有的人 用了“化直为曲”的方法得到一个结论,有的人用了“化曲为直”的方法得到一个结 论,当然也有的人经过了各种方法都没有得到一个结论。这个时候到了大家进行 交流的时间了,有的是1/16╳2πR╳R÷2╳16、有的是1/4πD╳4 R╳1/2……等等,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大家得到的结论都有道理,但 是为什么不是同样的呢?又是一段思考与实践, 有人发现经过化简它们都可以得 到同一个结论 πr 。于是,学生们就是这样得到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们 全程地经历了“回忆原有认知——猜想——个人验证——集体交流——意见整合 ——归纳结论”的过程。我想这样去教,学生们在体验过程与方法的同时,知识 能力不正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吗?正是“授之以渔,终身受益。”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是教师大胆地创新,给了学生创新的机会,才会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 、思 说到数学,它是什么?在我的眼中,数学是一种语言,是一种科学的语言。数学 是一种工具,一种思维的工具。数学是一门艺术,一门创造性艺术。 这个意义上,数学是无所不在的,它可以解释世界上大多数的事物,可以进行比 较,可以进行分析,可以解决疑难,它是人类伟大的发现。 那么数学思维是人思想的外显,是一种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数学 课堂上一定要体现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课堂与感悟答案

那么什么是数学思维呢? 数学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是利用数学语言,运用抽象概括等方法,对数学对 象的间接概括的反映过程。 其实, 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就是学生扩展思维发展区的一个过程。 那么如何操作呢? 我想:要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课堂上得到训练,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知道本节课要 训练学生的什么数学思维,也就是说一定要找准思维训练点。在教学设计时,把 这一点作为重中之重。 下面我说一说几种做法,可供大家借鉴: (一)运用质疑发现法 我讲“圆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 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 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个学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个 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生观察仔细。其它学生倍受鼓 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