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观十六国历史,虽然仅有一百多年(公元304年――公元439年),但这一时期的历史却为中华民族在以古代汉民族为主的基础上,与如鲜卑、羯、匈奴、羌、氐等古代其他少数民族的大融合,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仅就十六国时期某些少数民族姓氏的来源,和他们对华夏族统治正统观念的追求,及由此反映出的汉文化对他们的影响等三方面进行考查,希望能取得一些有益的成果。
【关键词】十六国 少数民族 姓氏考查 汉文化 民族融合
翻开相关十六国史籍,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关于十六国少数民族首领姓氏来源的记载。通过对这些姓氏来源进行考查研究,笔者发现其姓氏来源的不同与其所受汉文化影响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将其姓氏来源类型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类型是追溯与华夏族远祖先贤的渊源关系,从而为他们对华夏族的统治攫取正统性的地位。这是十六国少数民族首领姓氏来源的主流。
据《晋书?刘渊载记》和《十六国春秋辑补?前赵录》载“刘元海,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名犯高祖庙讳,故称其字焉……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1由此可见前赵匈奴族统治者,强拉硬拽地将自己与汉皇室扯上关系,从而为其在中原对华夏族的统治涂上正统色彩。另据《晋书?姚弋仲载记》载“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其后烧当雄于洮罕之间,七世孙镇虞……那玄孙柯?为魏镇西将军、绥戎校尉、西羌都督。?孙弋仲,……自称护西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风公。”2
这一种类型姓氏来源的少数民族首领,都有另一共同特征,那就是都是出生于本民族的上层,大多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
据《十六国春秋辑补?前赵录》载“(前赵刘渊)幼而好学,不舍昼夜。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3据《晋书?刘聪载记?载记第二》载“刘聪字玄明,一名载,元海第四子也。母曰张夫人……幼而聪悟好学,博士朱纪大奇之。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晋书?姚襄载记?载记第十六》载“姚襄字景国,弋仲之第五子也……雄武多才艺,明察善抚纳,士众爱敬之,咸请为嗣……少有高名,雄武冠世,好学博通,雅善谈论,英济之称著于南夏。”4
第二种类型是自称是华夏族远祖先贤之苗裔,但是以家居生活环境的影响而命名姓氏的。
据《晋书?苻洪载记》和《十六国春秋辑补?前秦录》载:“苻洪字广世,略阳临渭氐人也。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子孙强盛,世为西戎酋长(一作世为氐酋)。其后家池中生蒲,长五丈,节如竹形,时咸异之,谓之蒲家,因以为氏焉。父怀归,为部落小帅……先是,陇右大雨霖,百姓苦之,谣曰……故因名之曰洪。”5“永和六年,帝以洪为……时有说洪称尊号者,洪亦以谶文有草付应王又其孙坚背有苻字,遂改姓苻氏……”6可见前秦氐族首领以华夏族先贤之一的有扈氏之苗裔自居,也为其对华夏族的统治找到了共同渊源性。其姓氏来源,则是受其家居生活环境和谶文双重影响。
这一种类型姓氏来源的少数民族首领,也有另一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也都是出生于本民族的上层。这一点从上述文献中已显而易见。另外他们大多也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但是与第一种类型姓氏来源的少数民族首领比较,其与华夏族的接触较迟,汉文化修养也相对较低,然而其对汉文化的重视程度却比前者有过之无不及。
《晋书?慕容?载记?载记第九》载“慕容?字元真,?第三子也。龙颜版齿,身长七尺八寸。雄毅多权略,尚经学,善天文”。“(咸康七年)赐其大臣子弟为官学生者号高门生,立东痒于旧宫以行乡射之礼,每月临观,考试优劣。?雅好文籍,勤于讲授,学徒甚盛,至千余人。亲造《太上章》以代《急就》,又著《典诫》十五篇,以教胄子”。7
第三种类型是在接触了先进的汉文化之后,一方面十分仰慕汉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争取汉民族对他们在华夏统治区的支持和认同。
据《晋书?石勒载记》载:“石勒字世龙,初名(音背),上党武乡羯人也。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祖耶奕于,父周曷朱,一名乞翼加,并为部落小率。”8由此可见,石勒及其父祖都是“匈奴别部羌渠之胄”且都是少数民族的姓氏。自从参加了汲桑领导的起义后,汲桑才为他改了汉族的姓为石,名为勒。这一点在《晋书?石勒载记》里也有记载:“是岁,刘元海称汉王于黎亭……桑始命勒以石为姓,勒为名焉。”9
身为少数民族的石勒,在取得了在中国北方对包括汉民族在内的统治后,一方面希望将本民族融入到拥有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并且占据当时中国人口主体的汉民族之中去,因而后赵首领始终以汉姓石氏为姓氏。另一方面,石勒本人十分重视学习借鉴汉文化,石勒曾“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尤高者赏帛有差。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今帝王善恶”10,他和他的继承者们也很仰慕汉文化,并且在其统治区域内极力推广之,“建兴元年……(石勒)立太学,简明经善书史,署为文学椽,选将佐子弟三百人教之……(石勒建平四年)(公元333年)命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三考修成,显升台府”11,甚至连十分残暴的石虎“虽昏虐无道,而颇慕经学。遣国子博士诣洛阳写石经,校中经于秘书。国子祭酒聂熊,注《谷梁春秋》,列于学宫”12,又“下书令诸郡国立五经博士。初,石勒置大小学博士,至是复置国子博士、助教”13。
这一种类型姓氏来源的少数民族首领有一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也都是出生于本民族的中下层,这一点从“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祖耶奕于,父周朱,一名乞翼加,并为部落小率”的记载中可见。此外,他们大多汉文化修养较低,然而其对汉文化的重视程度可与任何一个政权相比,至于这一点前已例证,不再赘述。
第四种类型是以祖先曾任官职名或根据本民族传说为姓氏的。
据《晋书?沮渠蒙逊载记》载:“沮渠蒙逊,临松卢水胡人也。其先世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为氏焉。”14匈奴沮渠氏北凉政权的统治者,虽然没有为其政权的正统性而像匈奴刘氏前赵政权一样,刻意去追溯与华夏族远祖先贤的渊源关系。不过,如果据《汉书?匈奴列传》载“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允、薰粥,居于北边,随水草畜牧而转移”15,那么我们就不能说匈奴沮渠氏北凉政权的统治者与华夏族远祖先贤毫无渊源了,其姓氏来源也较为特别――来源于在本民族内部的官号。
这一种类型姓氏来源的少数民族首领有一共同特征,那就是也都是出生于本民族的中上层,这一点从“其先世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为氏焉”、“四部服其雄武,推为统主,号之曰乞伏可汗??莫何。……其后有?邻者,即国仁五世祖也”等记载可以看出。另外,由于这一种类型姓氏来源少数民族首领建立的政权地处西北一隅,所受汉文化影响相对较小一些。不过,其首领对汉文化的学习吸收也非常重视。
令人惊喜的是,这一种类型姓氏来源的某些政权还为南北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并且在其政权内还涌现了一大批史家和值得称道的著述。
据《宋书》卷98《氐胡大且渠蒙逊传》记载,其子沮渠茂虔派使者向南朝宋“献方物,并献《周生子》十三卷,《时务论》十二卷,《三国总略》二十卷,《俗问》十一卷,《十三州志》十卷,《文检》六卷,《四科传》四卷,《敦煌实录》十卷,《凉书》十卷,《汉皇德传》十卷,《亡典》七卷,《魏驳》九卷,《谢艾集》八卷,《古今字》二卷,《乘丘先生》三卷,《周髀》一卷,《皇帝王历三合纪》一卷,《赵传》并《甲寅元历》一卷,《孔子赞》一卷,合一百五十四卷。茂虔又求晋、赵起居注诸杂书数十件,太祖赐之。”16
综上所述,这四种姓氏来源的少数民族首领政权,虽然对汉文化的借鉴、吸收程度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追求其政权的正统地位,重视对汉文化的吸收和极力利用其对本民族人民的教化作用。总之,十六国少数民族首领从多方面学习先进的汉民族文化,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快了中国古代各民族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房玄龄等编纂《晋书?刘渊载记》卷101,第2644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2.房玄龄等编纂《晋书?姚弋仲载记》卷116,第2959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3.房玄龄等编篡《晋书?刘聪载记?载记第二》卷102,第2657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4.《晋书?姚襄载记?载记第十六》卷116,第2962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5.汤球辑录《十六国春秋辑补?前秦录一》卷31,第239页
6.房玄龄等编纂《晋书?苻洪载记》卷112,第2868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7.房玄龄等编篡《晋书?慕容?载记?载记第九》卷109,第2815―2826页
8.汤球编篡《十六国春秋辑补?后赵录一》卷11,第73页
9.房玄龄等编纂《晋书?石勒载记上?载记第四》卷104,第2709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10.房玄龄等编篡《晋书?石勒载记?载记第五》卷105,第2741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11.汤球编篡《十六国春秋辑补?后赵录二》卷12,第85页
12.汤球编篡《十六国春秋辑补?后赵录七》卷17,第134页
13.房玄龄等编篡《晋书?石虎载记》卷106,第2769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14.房玄龄等编纂《晋书?沮渠蒙逊载记》,中华书局1977年版
15.班固《汉书?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16.《宋书》卷98《氐胡大且渠蒙逊传》第2416页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06史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