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谈话类节目作为一种舶来品,自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数量已近200个。作为一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极其真实的节目形式,它在不断创造令人叹为观止的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时代风尚和大众的行为方式。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在引进、吸收、创作的过程中延续了谈话节目本身的优势,也存在不少问题,体现在媒体市场上就是节目质量参差不齐,有待改进。
【关键词】电视 谈话节目 弊端
电视谈话类节目最早出现在美国。在国外被称为“脱口秀”(TalkShow),是一种演播室谈话节目。节目形式为群体现场交谈,即通过主持人、嘉宾、观众的共同参与和直接对话,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就社会生活或人生体验的某一话题展开,经过参与者的叙述或讨论,让现场观众各抒己见,从而增进相互交流和理解。欧美国家的谈话节目自20世纪80年代崛起以来,已成为发达国家电视传媒中占有比例最大的节目类型,大概占了总节目比例的60%―70%。
20世纪90年代,电视谈话节目因其表现形式多样、内容生动有趣、收视率极高而被引入中国。它的出现,填补了我国电视节目类型中的一个空白,在构建大众话语空间方面显示出极强的优势。自1996年《实话实说》节目开播后,我国各地方电视台纷纷开办谈话节目,电视谈话节目开始兴起。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各级电视台谈话类节目将近200个。作为一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极其真实的节目形式,它在不断创造令人叹为观止的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时代风尚和大众的行为方式。
然而目前我国的媒体市场中,电视谈话节目过度竞争,处于“克隆传播”的竞争环境中。每个节目都希望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象,日渐狭窄的“差异性”空间使得谈话节目寻找创新的出路十分困难,这就出现了“台台有,期期似”的现象。不可否认,作为舶来品,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在本土枝丫上成功嫁接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果实,但由于文化差异、环境不同,我国不少谈话节目在其选题、策划等方面存在着问题。
一、节目定位不准确,缺乏自己的个性
定位不同的谈话节目在节目走向、风格、产生的效果方面会有很大不同。谈话类电视节目的定位不准会直接导致节目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众多的同类节目中丧失自己的独特性,变为观众遥控器下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作为节目的主要经营者,往往不愿因市场的细分而失去一部分受众,总想以对象的模糊性来扩大外延性,以期获得受众群的最大化。实际情况是,定位模糊的栏目,其节目特征也是模糊的,这种特征模糊的节目在信息传播逐步分化的今天,越来越不被受众接受,甚至有可能最后被逐出传媒市场。我国目前的电视谈话节目最大的问题就是定位不明确,要么就是过于宽泛的定位于情感,没有自己的特点;要么就是狭窄地定位于过于专业的领域,无法留住受众。
二、倾诉性节目充斥荧屏
很多谈话类节目,是在拿着普通观众的真诚,拿着普通观众中个别人的胆大来取悦他人。这类节目拿普通观众的隐私、情感作为话题,往往有较高的收视率。小三夺夫、婆媳大战……在当事人声泪俱下的倾诉中,收视率自然不俗。但就根本而言,要做好谈话节目必须要有真诚的话题。然而这种以偏概全的倾诉类谈话节目造成的社会效应是:现代人普遍缺乏安全感、伦理道德缺失。
三、过于强调与百姓生活贴近
谈话节目的观众,对生活有自己的感悟,他们抽出时间看节目,却发现节目中谈话的水平、对话题的理解与自己处在同一层次,甚至不如自己时,势必会影响对节目的选择。我国目前不少谈话节目盲目追求贴近性,好的谈话节目要善于发现普通中的特殊事,特殊情,给人以思索,而非只是对生活琐事的报道。
四、主持人缺乏知识积累,提问缺少艺术性
在电视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与采访对象存在文化、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如果在节目开始前没有对采访嘉宾作细致深入的了解,就会在谈话节目中出现不合拍现象。主持人作为现场的调控者,与被采访对象的沟通交流出现偏差,现场的气氛及节目进程就会出现问题。
另一方面,枯燥的问答方式也不利于良好谈话气氛的形成。提问方式不当会造成沟通的不顺畅。大而空的提问是许多谈话节目存在的普遍问题。提问只有越细致,嘉宾的回答才能有针对性,访问才能深入。大而空的提问往往使嘉宾不知如何回答,也很难得到预期的答案。
五、一些节目人文关怀缺失
媒体人文关怀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该不该保护谈话对象的隐私。谈话对象真实地披露自己的内心想法,透露自己的生活内容,媒体是否有能力保护谈话对象,参加节目后,收视率上升,观众需求得到了满足,但谈话对象却惹上了麻烦。当媒体无法帮助采访对象因参加谈话节目惹来的麻烦时,谁还会参加节目,真实谈话?二、当节目作为产品面对消费者时,节目的组织能否避免低俗化。在面对一些情感纠葛类问题时,媒体制作人把谈话对象的隐私掏出来给别人消费,制造气氛争取观众,这种哗众取宠的行为正是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总之,任何一种节目形态都有其进步性和自身的优势。在今天,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势头迅猛。话语时代的到来,社会利益的多元化格局要求社会话语的表达有一个兼容并蓄的实话实说,谈话节目这一投入少、产出多的产品形态是作为社会话语表达的主渠道的大众媒体在产业化的竞争压力下非常明智的选择。我们应当努力改进电视谈话节目的弊端,发挥它的优势,使其有一个良性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①郝朴宁:《话语空间――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②王群、曹可凡:《谈话节目主持艺术》[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③时间、乔艳琳,主编:《实话实说的实话》[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④鲁景超:《真话实话――名主持人访谈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⑤李鸿承,《浅谈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信息》,2009(3)
⑥陈娟,《电视谈话类节目存在的问题》[J].《金话筒》,2008(2)
⑦刘文红,《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中的人文关怀》[J].《青年记者》,2007(9)
⑧刘学义,《谈话类节目形式》[J].《声屏世界》,2001(6)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