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听秋雨瞎唠叨】春夜喜雨

  春夜不冷不热,忙忙活活一天,于晚餐后散散步,或者与朋友小酌,谈天说地,是很惬意的事儿。偏偏余秋雨在央视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下称“青歌赛”)上唠叨来唠叨去,害得我这爱凑热闹者晚饭后就锁定了央视三套,春夜忙听余老师的课,我这是自找罪受。我建议在秋天里举行青歌赛,夜里秋雨绵绵下着,室内秋雨不紧不慢点评着,来个天人感应,也许让无聊的秋夜增添些情趣。我不知道秋雨的夫人马兰是怎么想的,假如我是马兰,我会说:辜负一年大好春光,余秋雨你好个蠢夫。
  
  比余秋雨有学问的人,在中国肯定有,不服气余秋雨学问的学者也肯定有,央视也能请到。但是为什么不请呢?因为真正的大学者,深居简出,不愿得些浮名,他们愿意潜心学问,没有时间到电视上瞎叨叨。这样的学者,在央视看来,太清高,没有人气。没有人气,还请他干啥?有的学者不服气余秋雨,虽然也想跃跃欲试,想成为学者明星,但没有余秋雨的名气。在央视看来,没有名气,也就没有了请的必要。综观央视的文化娱乐类栏目,所请嘉宾,要有名气,要有人气,在这点上,余秋雨最合格。
  作为明星的余秋雨说什么、写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他到场就是支持,到场就是“救场”啊!这是央视请他的最重要的原因。我们看“青歌赛”,上面歌手紧张得汗出如浆,余秋雨在边有滋有味地上课。信息是不对称的,歌手是被考的,他们不知道答案,而你余秋雨早就有了答案,而且已经事先备好课了,说起来当然顺口,当然学贯中西了。如果你跟选手一样,同时答题,随后点评,余秋雨你敢吗?你还能做到滔滔不绝吗?央视在利用余秋雨文化大师的外衣,制造一个无所不知的大评委的假象。
  余秋雨在凤凰卫视主持脱口秀《秋雨十分》栏目两年多,最近突然停播,原因是他要干“青歌赛”评委(据《西安晚报》)。有些人就此发表评论,说三道四。其实这很正常。余秋雨何等聪明之人!他知道哪个台影响大,哪个台收视率高,在商言商嘛,余秋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穿长衫的文人,而是彻头彻尾的文化商人,他追求的是名利最大化。正如农村精明的庄稼人,知道哪块地产黄豆最多,哪块地种玉米高产。这原也无所谓对与错。只是,无论是《秋雨十分》也好,“青歌赛”评委也好,都不能让我产生一种期待,这种期待在我初看《文化苦旅》的时候有过。现在秋雨先生的所有“新产品”,老感觉还是在浅层次上滑行,他讲的东西好多是他在书本上自己重复了多少遍的东西,思维的痕迹已经被他一遍遍的讲述磨平了。
  有时,我琢磨,为什么徐沛东点评时,我不产生反感,难道是看着徐评委面善吗?难道是先入为主吗?是不是因为不喜欢余秋雨,所以不喜欢他的点评?看节目时,我尽量抑制自己的情绪,还是不行。我觉得,余秋雨在点评时出现的错误,比如“孔子是战国后期人”、“但丁并非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等,这可能是口误或是自己一时“失语”,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呢,我不置疑余先生的学术功底,这些瑕疵,不是我反感他的原因,我讨厌的是余秋雨的炫耀。传播知识功莫大焉,炫耀知识就是毛病,正如一个网友说的,这就像一个吃饱喝足的富人,去向饥寒交迫的穷人显示自己牙花子上的肉丝一样,面目可憎。我受不了的是余秋雨那种装模作样的酸溜溜的姿态。说到底,就是我非常讨厌那种故意做出来的姿势,那种好为人师的表情,那是一种“虚”,一种“伪”。我想,将来的研究者,要了解当下某些学者的真面孔,余秋雨是最准确的标本。
  我丝毫没有指责央视的意思,也没有怀疑余秋雨先生的学问,因为央视需要收视率,需要轰动,需要人脉,需要炒作,他们就怕放了哑炮,他们希望天天有人关注,他们希望全国人民都参与啊。这都对。只是央视该跟余先生提提醒,这是“青歌赛”啊,不是余秋雨的课堂,更不是他的答疑专场。我觉得余先生到央视《百家讲坛》去讲讲倒是蛮合适,像刘心武讲秦可卿一样,必将引起更大的轰动。以余先生的口才,配上他丰富的肢体语言,他比刘心武要厉害得多。
  又是一个春夜至,我不准备再听秋雨唠叨,我自己也不唠叨了,唠叨多了让人烦。敲完稿子,关上电脑,拽上老妻到黑虎泉散步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