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穿越时空的风情】 南锣鼓巷

  近几年,南锣鼓巷突然蹿红了,一条全长786米的巷子每天挤满了各色撰体稻游客,铺天盖地甑报道和口口相传则引来了更多的关注,如今恐怕已无人不知南锣鼓巷的芳名。   它红得理直气壮。一间间新奇特的小店让人们自叹想象力有限,而咖啡馆、酒吧、饭店也家家主题鲜明,鲜有雷同。就是这样一处四合院保护区,古朴又不失宽容,新鲜又不过分商业,它的风情不单单停留在此刻,它的来龙去脉更为动人。
  
  南锣鼓巷的来龙去脉
  
  南锣鼓巷街区占了北京四合院保护区的5个最――“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保存最完好、资源最丰富、品级最高”。沿着张自忠路向西,段祺瑞执政府旧址、欧阳予倚故居、和敬公主府依次擦身而过,这些历史痕迹铺垫出浓郁的文化基调。经过白魁老号饭庄,踏上地安门东大街,再往西一个路口便看到了拔地而起的牌楼。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规矩地铺展开去,一直探到鼓楼东大街。
  这就是已近800岁的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仍保持着元太都街巷规划整齐、经纬分明的格局,巷内东西两侧各有8条胡同平行相对。这种独具特色的胡同肌理被称为“鱼骨架型”或“龟背式”。
  明清以来,这里成为上流社会的聚居地,达宫贵人、社会名流在此留下故事无数。纵跨炒豆胡同和板厂胡同的僧王府是清代僧格林沁的王府;位于东棉花胡同的中央戏剧学院曾是段祺瑞政府陆军总长靳云鸱的旧宅;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故居位于雨儿胡同;帽儿胡同分布着清末大学士文煜的“可园”和末代皇后婉容的娘家;茅盾故居与蒋介石行辕坐落于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因建筑大师吴良镛主持设计的危房改造而大名鼎鼎,这里原是清代直隶总督荣禄的宅邸。
  追溯南锣鼓巷的称谓,据说是从明代的“罗锅巷”演变而来。“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为罗锅巷。”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全城全图》时,改称为南锣鼓巷。
  历史的语言无声地浸润了每一条胡同。这些“背景”与“底蕴”无法取代、无法复制,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吸引着人们亲近。零星而生的店铺一点点应和着大家的心思,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让商家看到了坚守“特色”的好处。很快,南锣鼓巷迎来了一批“重视文化环境和艺术环境”的投资者,文化创意酒吧、咖啡馆、文化工作室、具有民族特点的店铺陆续将南锣鼓巷挤得满满当当。
  从1999年第一个入驻的“过客”酒吧,到现在,南锣鼓巷已有115家注册商家。每日的游客量约为6000人,其中外地旅游者超过一半,外国友人的激增也有目共睹。当然,如今想在南锣鼓巷开店可不容易。三四年前,一个50平方米店面的月租在5000元上下,现在很轻易就过万了。即使这样,仍是一店难求。
  在南锣鼓巷的开发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功不可没,从宏观上控制了自然发展带来的弊端。东城区委、区政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将南锣鼓巷的建设列入了2006年区政府“两街一园”建设折子工程。不但进行了拆除违法建设、市政道路改造等工作,还借助北大的智力资源,将南锣鼓巷的保护和发展规划上升到一个高度。
  尤其是业态结构的调整对整条街至关重要。随着在南锣鼓巷经营的商家越来越多,服务质量难免良莠不齐,相关部门及时剔除了一些破坏整体环境的低素质商户,引进文化型企业,规范引导企业以文化休闲产业为注册经营方向。
  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整条街的业态统一,政府出资不菲聘请设计人员为一些店铺制作了牌匾。放眼望去,即使一个普通的水果店,其店名都会让人眼前一亮。
  另外,对于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给予支持和奖励。2008年底,市财政局、市商务局、东城区政府共同筹集1300万元,建立了“南锣鼓巷商业业态调整资金”。这些举动有效地调动了商家的积极性,使南锣鼓巷始终保持业态统一、经营有序的状态。
  最终,政府希望通过置换、调整、限制、更新、招商等方式,“使整条街形成酒吧、咖啡馆占25%、特色服装服饰占25%、创意制作及商品零售店占35%、会所客栈占5%,特色餐饮占5%,其他经营服务占5%的业态结构比例。”
  南锣鼓巷的顾客以“国外游客、‘明日之星’中戏学生和成熟的泡吧爱好者”为主,随着对南锣鼓巷的耳熟能详,常来常往的人们涵盖了每一个阶层。很多南锣鼓巷的爱好者甚至在网上组成了圈子,探讨和南锣鼓巷有关的一切。
  
  南锣鼓巷的“静”与后海的“闹”
  
  “创意”这东西,本是星罗棋布地散落在民间,无定式、无套路,随意随性。能像南锣鼓巷这样凝聚诸多以创意牌取胜的商家,绝对是屈指可数。
  首先,南锣鼓巷地处闹市,资源集中,胡同结构规整大气,在北京城中算得上是顶级硬件配置。第二,历史文物资源俯拾即是,文化意蕴深入脊髓,是吸纳游客的灵丹。第三,中央戏剧学院、逸夫剧场,国家话剧院等文化机构产生向心力,使得南锣鼓巷的整体风貌定位于艺术和,人文。这些文化人活动的主要区域成为带动南锣鼓巷商圈的功臣。第四,文化创意产业注入强心针。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元素是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这些店铺无外乎是智慧、技能和天赋对传统经营的拔高――画龙点睛。这条起源于元朝的街巷,在21世纪声名大振,不能不归功于创意产业的点石成金。第五,政府对南锣鼓巷的宏观规划与改造,起到了导向作用。
  常常有人拿南锣鼓巷跟后海比,虽然二者之间只隔2里多地,可给人的感觉却相去甚远。
  从某种程度上说,“非典”的爆发造就了后海。因为“人们想果在屋外,许多人没法工作,因此开始整天在后海消磨时光。接着一些生意人意识到这是开酒吧和餐馆的好机会。”于是,酒吧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今,后海到处是千篇一律的酒吧,“独特性遭到侵蚀”。而且,总是不断地有人上前拉生意,“完全不是老北京的文化和风气”。
  对于南锣鼓巷来说,2D06年前后可能是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时候。之前由于房租相较后海低廉,导致的低价酒水让不少人心动,人气就像滚雪球。但这里的酒吧却被誉为“静吧”,既无高音喇叭的聒噪,又无服务员的大肆揽客,酒吧与居民和谐相处。正如有些顾客所言,在这里小憩仿佛听得到北京城的呼吸。
  后海落人灯红酒绿的玩乐之境,而南锣鼓巷,得像饮茶一般精心慢品。两者功能不同,气质迥异,媸妍好恶由人评说。
  
  牙科医生和他的蓬蒿剧场
  
  3年前,今日齿科口腔诊所的创建者王翔决定让梦想照进现实。
  1985年,首次观看话剧的他便着了迷。接下来的岁月里,对话剧的喜爱逐渐上升到了梦想的高 度,医生王翔开始追逐话剧梦。2004年,他担任了中国国家话剧院戏剧俱乐部的理事长,从此,他的兜里总是装着标志不同身份的两套名片。这位经营着4家诊所的老板利用剩余资金,开展了不少公益性的话剧演出,一些非职业剧社也常常跑到他的家里排练。
  “那时候就感觉到剧场太少了。一个剧目想要演出,要排队、等档期,有时甚至要等一年。”长袖善舞也得有个舞台吧,王翔想,自己何不做一个小剧场呢?
  “纽约的剧场大约有1500个;伦敦,1000多个;巴黎,600~700个。北京,太小剧场加起来才20多个。纽约剧场的数目是我们的50多倍!”王翔曾在小剧场论坛上列出这一串数字,令人沉思。
  王翔认准了小剧场的优势是不可取代的。“空间小,观演体验更真切。因为剧场小,可以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群众看戏方便。担负着人民群众观演需要的其实是小剧场。”
  “找地儿”的过程如此漫长,挑战着王翔的心理极限。他毫不动摇地要求开在“最有文化积累”的南锣鼓巷商圈――盘踞市中心,戏剧氛围浓厚,中国国家话剧院、中戏、人艺、安徒生剧场环绕。在寸土寸金的南锣鼓巷商圈觅得一块宝地谈何容易,王翔又是动用人脉,又是挨家挨户打听,终于在2007年底租下了中戏东墙外的一处四合院,据说是孔祥熙妹妹的故居。
  年租金30万、300多平方米的空间为王翔的计划铺了层漂亮的底色,随着画面的丰富,100多万的前期投入转瞬间便填了进去。2008年8月8日,蓬蒿剧场-咖啡馆开张。
  简单的A4宣传页一上来便解释了名称的由来――蓬蒿人,就是普通人的意思。李白的诗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这里,反其意用之。我们一直都有一个梦想,更多的普通人,也能走进剧场。
  把剧场和咖啡馆合二为一,王翔是中国的NO.1。这个有些牵强的“?”便成了王翔的创举,也可理解为创意产业的注脚。
  早年游历欧美,走上几分钟,王翔就会看见一个咖啡馆、博物馆或者小剧场,频率之高令他惊讶。他发现,对西方人来说,咖啡馆、博物馆。小剧场是现代都市人必不可少的三个空间。另外,剧场辐射咖啡馆也是一大特色。比如柏林最著名的柏林歌剧院,很多观众慕名而去的反而是歌剧院旁边的咖啡馆。王翔分析了一下原因,大概是人们在看完戏剧还想延续这种心理感受,往往会去咖啡馆交流各种体验。从商业角度上考虑,王翔明白小剧场的收入是找不回成本的,咖啡馆倒是可以作个补充。“咖啡馆既满足了观众的需要,同是又是营利点。”
  王翔站在曾是院子的剧场正中,阳光透过钢结构的穹顶栖息在他身上。他语速飞快,向记者介绍着引以为豪的“16个柔光、26个聚光的专业灯光配置”,旁边三两个演员正在排练一出名为《技艺》的现代舞。
  130平方米的剧场设有86个座位,属于发达国家定义的非营利剧场(90座以下的小剧场)范畴。王翔也反复提到现在的经营处于“半公益”状态,他把票价定在了50~100元之间,不想超过小剧场的最高定价。近来,一些中年观众反映座椅靠背不太舒服,可见需添置和改良的地方还有许多。最让王翔挠头的无非是资金,“如果把一个事情当项目做,是在计划之中的,可控的。当理想做,就不一样了。”
  除了独善其身,王翔希望在做好的前提下争取到政府的一些支持――项目补贴、奖励,或者贴息贷款等。政府部门日益重视民营小剧场的表示也让王翔看到了种种可能性。
  在不得不说的金融危机中,王翔扮演着一个尴尬的角色,就像故事中的老婆婆,大女儿嫁给卖伞的,小女儿嫁给卖鞋的,弄得她晴天雨天都担心。金融危机影响了诊所,文化产业却因迎合人们“遁世”和“瞬间满足”的心理而逆势大火。纵然剧场的前景明媚,眼下却依然靠诊所贴着,王翔最大的希望是能将其“正常运营下去,发展到良性状态,并形成常规的业态”。
  “因为我有这个期待,所以现在还是比较愉快的。我非常喜欢现在的生活。”商人的头脑和理想主义情怀狭路相逢,结局总是令人期待。
  
  惊鸿一瞥的特色商铺
  
  火柴语录 重拾童年的回忆
  关于火柴的记忆已经遥远。与火柴的亲密接触止步于童年,粉红火柴头摩擦褐色磷片,发出很有质感的声响,一朵温暖的火苗随即跳跃出来,待稍稳定,缩小了体积的火一点点啃噬掉木棍,最终垂头丧气地沦为一截焦炭。这个过程被弦子反复玩味。再一个记忆便是火花――火柴盒上的贴画,这些火柴上的装饰曾令许多收藏家疯狂。
  如今,火柴已无用武之地,煤气灶安装了自动点火装置,烟民则更热衷于炫耀最新款的Zippo,再说,温州产的塑料打火机既便宜又耐用,何必动用火柴?
  火柴失宠了。
  当然,也有例外。南锣鼓巷的火柴语录打着怀旧牌,勾起了人们对火柴的情感。火柴语录在2008年11月才进驻南锣鼓巷,产品的风格、定位与南锣鼓巷不谋而合。火柴内容丰富,堪称创意产业大全,既有中国特色的脸谱,四大名著、伟人头像等红色经典,又有好莱坞明星、欧美大片、NBA集锦等西方元素。同时,火柴创意紧跟时代,据店员徐华介绍,今年卖得最好的产品就是兔斯基系列。而2008年大火的网络字“囿”也被拿来说事儿,顾客在会心一笺的同时,往往忍不住掏了腰包。
  店员说,大部分火柴是老板从不同的厂家收集而得,可见虽然火柴的使用日渐式微,但作为其他的存在方式,空间尚存。这些火柴可以收集观赏也可以送人,匠心独具的礼物一定会让对方惊喜不已。当然,自己买来划着玩儿也没人拦着。
  
  兴穆手工,极简主义的惊艳
  的确像一些媒体所说,兴穆手工会给人一种“惊艳”之感。
  漫步在南锣鼓巷,繁华似锦像流水一样从两边淌过,当经过兴穆手工时,仿佛被一股原始的风撩动了心弦。这些未经雕琢的手工牛皮纸本子像一个质朴的少年,向你敞开了胸怀。手工制作、牛皮纸张、细绳装订、图案来自民间故事,一切简单至极、朴素至极。铅笔则由一根嵌着铅芯的树枝和外部缠裹的麻绳组成,稚拙可爱。虽然奉行极简主义,但制作者的用心却在细节处自然流露,比如,可以根据要求将客人的照片制作成本子的封面等等。
  兴穆的另一款主打商品是水管灯。店主在博客里描述了这个创意产生的经历:一天,路过废品收购站时看到了堆积如山的废旧水管,他觉得“他们”是有生命的,当垃圾处理掉实在可惜,于是便买了一些回家,和朋友共同探讨如何废物利用。若干次实验之后,水管通过“变形金刚”的形象复活了,装上灯泡后,“这些钢铁战士们有了自己的使命”。
  这个创意似乎比牛皮纸笔记本更能吸引眼球,兴穆的水管灯 被媒体推荐为“老外最值得带走的25件纪念品之一”。尤以“带点后工业时代黑色幽默的水管系列造型灯――引路人”最受欢迎。但缺点还是有的,一个字――沉。
  
  乐天陶社:生活沉醉于艺术
  
  2007年初,在板厂胡同侣松园宾馆居住了一段时间后,香港人郑帏爱上了南锣鼓巷。
  乐天陶社的经理詹惠贞向记者谈起了老板在南锣鼓巷开店的经历。当时,郑帏在香港和上海等地已经创立了乐天陶社,经营陶艺品的同时也从事陶艺教学。这条“太可爱、太有味道”的巷子让郑帏欲罢不能,她顿下决心,一定要让乐天陶社在南锣鼓巷扎根。于是,她开始一家店接一家店询问,“要不要出租?要不要转让?”第三天,郑帏来到一家酒吧喝饮料,顺便把问题抛给对方。店员倒是欣喜不已,“正好我们老板要转让!”郑帏大喜,化繁为简,很快便盘下了这家店。
  店面装修期间,正是南锣鼓巷被媒体热炒的日子,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一两家新店开张。詹惠贞也是香港人,她曾经跟着郑帏学了两年陶艺,后来机缘巧合也从事了这行,将兴趣转化为职业。詹惠贞欣赏南锣鼓巷的气质,“保存北京的文化,又有新的艺术气息”,而且不像后海那样商业化,绝无强拉客人进店的现象。
  店内处处皆风景,作品风格迥异,出自不同的设计师之手,旨在“乐天搭台,众艺唱戏”。最里面的墙壁上悬挂着两件蓝色陶艺衣服,即为老板大作,每件均由8000个蝴蝶组成,谐音取义“福”。有的客人总是好奇地掂量掂量衣服的重量,店主特意做了小蝴蝶的样品供大家把玩,并温馨提示――摸我。
  一些顾客不满足于购买成品,常常询问这里能否教授陶艺制作。詹惠贞明白,郑帏一直有这个想法,师资力量也不成问题,然而由于电窑对电力要求高,这边暂时无法实现而作罢。为了让陶艺爱好者能亲身体验陶艺的魅力,乐天陶社正在策划一次景德镇陶艺之旅。“能够推广陶艺,使陶艺更现代化、更好玩。”这便是乐天陶社的终极目标。
  
  古巷20号:胡同里的豪华酒店
  古巷20号是一家商业会所,占地1880平方米,在南锣鼓巷这条寸土寸金的街道上绝对是大户。不大的门脸与整条街道的风格一脉相承,中国元素齐备:朱红大门、石狮一对、抱鼓石、灯笼、雕梁画栋,一个都不能少。会所经理刘玉琴女士指着斑驳的门槛对记者说:“本想重新漆一下,但又觉得踏破门槛象征着好生意!”
  进得门来,别有洞天。设计小而精,空间有限但并不局促,设计者巧妙地利用万字花纹隔断使得大厅层次分明。从2006年底会所筹建后期刘玉琴便在此工作,她对会所的软硬件如数家珍,并用“古典和现代相融合”来概括整体风格。她大赞老板有眼光,看中了这块金不换的宝地。对外国人来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都是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事实也正是如此。到目前为止,经会所初步统计,70%以上的客人都是外宾,当然奥运会的召开也是一个因素。28间客房,装修风格各异。在4楼天台上,极目远眺,北海白塔和景山清晰可见。星光璀璨的夜晚,南锣鼓巷的商家渐次亮起霓虹,天上人间融为一处。在这样的景致里,纵然不谈思古幽情,也听得到历史的一声轻叹。
  特色就是生产力,这句话在南锣鼓巷大行其道。对于声名骤起的南锣鼓巷,在保持风格的基础上再多些惊喜。我们就求之不得了。
  不管怎么样,它的小机灵、大智慧已经让我们若有所思、乐此不疲;它为我们追求充满情趣的生活提供了一个样本;它用随性又漠然的态度过着日子,令我们不由得放慢脚步;它让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或者至少感染了一点艺术园子。
  文宇奶酪店门口一如既往地排着大长队。有人因为赶在收摊前买到一杯而激动不已;南锣鼓巷大红人江森海的孩子正在巷子里玩耍。金发碧眼的芭比娃娃与古老的胡同相得益彰;一对素颜新人男西服女婚纱,坐在四合院大门口的台阶上深情对视,摄影师摁下快门;骑着二八凤凰车的老外摇着车铃一闪而过;酒吧里的男男女女唯一的任务便是观看来来往往的行人……
  南锣鼓巷,风情百种,穿越时空,待君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