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0日,久负盛名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小提琴、大提琴、钢琴比赛第二轮参赛名单产生,中国大陆的参赛选手已经全部出局。消息传来,国内一片哗然。中国琴童怎么了?我们是否该好好反思一下?国内的音乐教育体系有没有什么弊端?中国琴童经历的教育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两年我们培养出来的选手技术过硬但音乐却缺乏灵魂?
你的孩子是不是“音乐难民”?
大部分学琴的孩子都有一笔血泪史,郎朗如此,郎朗的同门小师弟张昊辰亦如此。虽然当年以最好成绩成为唯一被柯蒂斯音乐学院院长格拉夫曼录取的中国学生,但在即将远离家乡的飞机上,14岁的他还是流着泪对赴美陪读的妈妈说,“如果飞机能掉头就好了”。当然飞机没有掉头,换来的是张昊辰今天的辉煌,他已成长为中国新生代著名钢琴家。
2011年6月19日晚,张昊辰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为广大音乐爱好者送上了一台精美绝伦的“李斯特盛宴”,琴技精湛震撼全场。
不是每个学琴的孩子都能如此幸运地与音乐结缘。如今在北京某报工作的金梦妍表示,她就是悲剧的一代,“4岁手没长开就被老妈逼迫学钢琴,要我命啊,过程中不乏‘大人叫孩子哭’,后来经过我的‘殊死搏斗’,终于在12岁那年解脱。噩梦般的童年啊!”据说这类学了音乐但又不爱音乐的孩子被称为“音乐难民”。
武汉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小欣入校时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已过了小提琴业余考级的10级,水平还凑合,说出去也能唬唬人家。谁知道刚入学就被老师要求从头练起,重新开始打基本功,甚至从夹琴开始练! 练得她很是纠结。“每天就那样夹着琴不许动,训练左手的力量,真的好痛苦!我还丢脸地哭了……但是,我还是不可以放弃。”
家住棉花胡同的北京孩子动动今年8岁,已经学琴4年了。动动至今还记得最初学琴的艰难。因为他是左撇子,而学琴又从右手断奏开始练起,对于4岁左撇子的他来说,右手的手指几乎像从未使用过那么愚笨。开始时,怎么练都不行,往往练一会儿就大汗淋漓。但是动动有一股子牛劲儿,愣是让爸爸把着他的手指,每一个手指都上千次地重复一个简单的击键动作,“那时我正对一千以上的数很感兴趣,爸爸就跟我边弹琴边数数,教我数一千以上的数。后来爸爸还给我找了一本《趣味钢琴技巧》的练习书,里面都是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和形态的曲子,当然也包括一些基本指法的练习。这些曲子既有歌唱性,又有趣味性。我觉得钢琴就是我的一个大玩具。每次弹琴就好像在玩钢琴一样,而且是和爸爸一起玩耍。刚学琴的时候一个手指一个手指地弹,现在我弹琴可厉害了,手指可以在钢琴上像跳舞一样动得飞快。”
在爸爸的启发下,动动还喜欢弹奏一些歌曲,并且在自弹自唱的过程中即兴地更改歌词,这个创造的过程也令他非常快乐。有时候他也会随意在钢琴上弹奏出一些旋律,并美其名曰“即兴弹奏”。爸爸妈妈不但不会斥责他乱弹,相反还会鼓励他多作这种练习,并且会拿出五线谱帮动动把那些即兴演奏的曲子用记谱的形式记录下来,收藏起来作为动动在音乐路上的一个成长纪念。
谁说弹琴就一定很苦很枯燥?动动一定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是真的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好并乐在其中。看来如何用快乐的方式学习音乐相当重要。
在一大堆被逼练琴的孩子中,张萌也是个异数。如今已在北京爱乐交响乐团任首席小提琴手的张萌从5岁就开始学习小提琴,刚开始他居然以为学琴就像上学一样是每个孩子都必须有的经历。
那还是27年前,北京二环外还不甚繁华,郊区大兴的交通远没有如今开通4号线地铁之后的便捷,那时连9字头的公交都没有。供事于北京饭店交响乐团的石老师,每个星期都会从城里辗转倒几趟公交车到大兴来给孩子们上课。刚开始那个小提琴兴趣班有20人左右,半年后就只剩几个人,一年后就只有张萌和另外一个孩子还在坚持。
张萌坦言,“学小提琴是相当辛苦的,练习时得一直站着,右手运弓,音准、手形都很难把握。”练了四五年后,张萌也开始有了厌烦情绪,很多次都想把琴扔下楼去。然而张妈妈却很坚持原则,每天盯着表要求张萌必须练够一个半小时,寒暑假则要练够3小时。如此练了七八年后,张萌终于在自己的琴声里“听出点意思来”。
那时张萌的教材是法国人写的《马扎斯练习曲》,还算练习曲中比较好听的。有一次他听到了著名作曲家陈钢写的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这首乐曲在他的音乐学习道路上起到的作用举足重轻。张萌做梦也没想到小提琴居然能模仿鸟鸣的声音,他在心里暗想,自己有一天也要用小提琴拉出鸟叫声来。也许是这个想法一直激励着他。
当他去武汉读大学时,父亲把自己1975年在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时用过的一把星海小提琴送给他,看似轻描淡写地说:“你去学校有空的时候拉拉。”可喜的是,这所工科学校很重视艺术教育,组建了弦乐队,并从武汉音乐学院请老师来给大家上课。于是张萌加入了弦乐队,并经常参与四重奏排练。这个过程对他日后进北京爱乐交响乐团很有裨益,他懂得了如何与其他乐手配合。
用金子堆筑琴童
张萌记得27年前上一节小提琴课8块钱,那时他母亲的工资一个月才40多块钱,那个年代买一根冰棍才5分钱。如今的学琴成本与当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那些让孩子走进音乐大门的专业培训,带给他们与父母的,也许有快乐也有满足,但是否还有精神的负担和经济的压力呢?
儿子还在娘胎里时,佳慧就动起了让孩子学音乐的念头,孩子刚满3岁就被送到音乐学院的“奥尔夫音乐班”进行兴趣培养,4岁就开始拜师学钢琴。奥尔夫教学法是上世纪20年代创立的,从欧洲引入中国,它倡导的核心理论就是音乐游戏,使参与其中的孩子们形成了一个多样的社会,每个人可以同时扮演指挥、领唱、伴奏等不同角色,这些角色同时又是在不停地转换。比如他们有个规则是ABACA、BCABE,A代表的是合唱,B、C、E则是奏乐、指挥、单独演唱等不同的分工,孩子们会随着节奏转换不同的角色,在这过程中,既培养了乐感,也学会了不少音乐技能。佳慧的儿子学完一年的奥尔夫音乐课程之后的确培养出一些兴趣来。
“我这儿子过于活泼好动,希望他学学钢琴之后能安静一点,倒不指望他成名成家,最次就当开发智力吧。再说我上大学时也学过钢琴,但因为学琴的时候太晚了,不是童子功,一直深以为憾,私心里也有那么一点让儿子延续音乐梦想的意思。”
“我16岁开始学钢琴,离现在正好20年,和我那时候相比,现在学琴的成本可真是不得了。”佳慧感慨道。“我学琴那会儿是上世纪90年代,重庆老家那个小县城有钢琴的还很少,学校只有风琴,多数时间都只能在那个破旧的风琴上练习,每周有一次去文化馆练钢琴的机会。直到考上了音乐学院,家里才拿出8000元托人从成都买了钢琴。”回忆起学琴时光,佳慧告诉记者,“在县城学钢琴时,文化馆老师一节课收40块钱,每周上一次,一个月学艺术的学费高达160块。那时候父母每月加起来才挣800多块钱,培养我学钢琴,成了家里最大的经济负担。”
20年后当已为人母的佳慧开始为自己的儿子盘算“学琴账”时,她发现成本已上涨11倍之多。“我以前的钢琴8000元,留在老家了,儿子的钢琴是新买的,可现在买一台琴最少也得两万多元。”指着客厅角落里闪亮的立式黑色钢琴,佳慧的语气里多了些“心疼” ,“我也去不少培训学校问了,启蒙课程的辅导费,音乐学院毕业的老师上一节课需要200元,课时还只是30分钟。不像以前我交40元可以学两个小时,而且包括了钢琴、乐理、视唱练耳、声乐等内容。现在这些课都得单独报名,费用也就增加了几倍。没办法,贵也得上啊。谁让我是半路出家呢?我没法给孩子上钢琴课,我担心教给他的是错误的方法,到时候再改就困难了。俗话说,一张白纸好画嘛。起点很重要。”
佳慧的儿子每周的钢琴课时费按200元计算,一年52节课,学费一共1.04万元,老师说起码学4年才能小有所成,算下来就得4万以上了。单学钢琴还不行,配套的课程至少得加上视唱练耳这门课,这样一来费用就上升到8万了。佳慧继续给记者算账,“钢琴每半年需要调音维护,一次300元,4年就是2400元,教材和音乐CD的开支加起来至少要4000元,如果再算上考级的费用,至少是8.8万元以上,另外还有2.5万元的钢琴钱。我那时候学琴,花费也就是1万块钱,20年后让我儿子学琴,已经涨到11万多了。 算起来,“比我20年前学琴时,成本涨了11倍。”
索然无味的音乐课
当琴童家长们被课外的音乐技能培训昂贵的学费搞得不堪重负时,在另一端,教育体制内的音乐老师也并不轻松。
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之后,王英去了北京一所小学做音乐老师。在她为该校五年级(6)班所上的音乐课上,虽然有学生没带音乐课本,有学生偷偷摸摸地在底下做英语题数学题,但王老师还是饱含激情地从贝多芬的《命运》讲到第九交响曲,通过听录音、范唱等手段,引导学生纵情高歌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欢乐颂”。
当了5年老师的她,总觉得上课时有点力不从心,几个音乐老师在一起时经常议论,“低年级的音乐课比较好上,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上课比较活跃。中年级的学生还能稍微配合老师的教学,而到了高年级,场面就无法掌控了。有些同学上课唱歌像小和尚念经,根本没有情感可言;有些同学上音乐课就想睡觉或者偷偷玩手机。这些同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音乐课的反感情绪也在增加。”这样,出现了“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的不正常现象。
然而,就王英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锐减,也并非他们不喜欢音乐,而是不喜欢上音乐课。她所带的小学生们对流行歌曲的热衷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对陈弈迅、周杰伦、萧敬腾耳熟能详,可是却不喜欢唱音乐课本里的歌曲,不喜欢上音乐课。
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的音乐教师马坤说,有一次他上初三(2)班的音乐欣赏课,一名男生公然举手说,“老师,你讲了那么久累不累?休息一下,让我们听听自己喜欢的歌曲吧,” 马坤有点气恼,但很快又表示赞同,安静的课堂一下子爆发出欢呼声。全班45名学生,90%都有最新流行的MP3,有不少同学用的还是时尚品牌苹果IPOD。他们戴上耳麦,听张靓颖、谢霆锋、飞轮海等流行歌手的歌。现在的中学生对音乐课不太感兴趣了,难道现在的音乐课本已经过时了吗?
一名女生说:“我们不是不喜欢音乐课,而是音乐课不喜欢我们。读了3年初中,我们学的都是革命老歌,每一首歌曲老师都要有板有眼地讲一大堆历史、政治背景,好像在上政治课。”
王英和马坤都曾暗自揣摩,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老师的教学长期以来受专业音乐院校影响较深,侧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居多,跟学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不能寓教于乐,甚至在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中,知识技能的传授被夸大成音乐学习的全部。这种严重的现象,使得小学音乐教育几乎成了传授音乐知识技能的工具,音乐的各知识技能点被孤立地编制成各种枷锁,套在学生的身上。
王英说,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在传统教育中,音乐教育是不被重视的“偏门”,当然偶尔也会在节日被作为装点门面赢得一时风光。事实上,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语数学科的重视远远大于音乐、美术等学科,部分地区教师再成长的指导力量不足,机制不完善。长期处在这种状况下,音乐师资队伍的成长就被摆在了角落或停留在表面。
据一位在国际学校任音乐教员的老师透露,国际学校更注重对孩子音乐创造力和音乐鉴赏力的培养。他们也有考级,“英皇考级”不考练习曲,而是考协奏曲,但更注重孩子在乐队中的协奏能力和视谱即奏能力。
3000万琴童撑起“提琴大国”
尽管体制内的音乐教育不尽完善,但这并不影响家长要培养孩子攀登艺术高峰的决心。据统计,目前国内接受校外音乐培训的青少年超过3000万人,其年龄从3岁到18岁不等,而这些“小音乐家”每年能带动巨额的“音乐消费”,形成青少年音乐培训产业链。最先席卷国内的是“钢琴热”,但后来又有了“小提琴热”,近年来连过去少有人问津的二胡古筝古琴等民乐也有不少人喜欢,音乐培训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每年光钢琴考级的报名人数全国达数十万之多。业内人士透露,我国每年学习钢琴的孩子有500万之众。钢琴学习的持续升温,无疑为钢琴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推动中国的乐器制造业蓬勃发展。
一架普通的家用钢琴,最便宜的也在万元以上,而像二胡、古筝这样的民族乐器,品质稍好的也要2000元以上。在琉璃厂的乐器一条街上,记者看到多数乐器的价格都在千元以上。
通过对国内主要钢琴生产企业自报产量统计,2008年中国钢琴总产量为312487架,其中立式钢琴产量295060架,三角钢琴17427架,立式与三角钢琴共计出口量为68696架,纳入统计口径的钢琴生产企业为26家。
而孩子们学琴的练习琴基本上是立式钢琴,从现有的情况看,中档练习琴市场,孩子是主要消费群体。从数字上看,三角琴的产量只占十分之一左右,大量的还是立式钢琴。随着每年都有大量的适龄儿童加入学琴行列,钢琴产业会保持一个好的势头。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乐器工业年销售收入总额达到180亿〜200亿元人民币,出口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额9.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