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译的《长征――前所未闻的事》。该书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于1984年来到我国,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完成了他自己的2万5千里“长征”寻访,并访问了参加过长征的我国现今许多领导人和老将军。
正值“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本刊编辑部特节选本书对红军长征中领袖夫人们及女干部们的精彩描写,以飨读者。
“就像每天出去散散步一样”
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在长征途中没有与其丈夫一道行军。按规定夫妇不能在一起,而且这个规定很严格。参加长征的红一方面军中只有30名妇女干部,女护士和女勤务兵也寥寥无几。但并非其他各军都是如此,红四方面军就有2000名妇女,还组成了一个妇女独立团,该团在长征中曾经历过殊死的战斗。
这个规定有个例外,那就是朱德及其23岁的妻子康克清。在长征中,他们几乎一天都没分开过,但这有其特殊的原因。康克清是战士、优秀的射击手,身带两支手枪和一支毛瑟枪。有时她肩扛三四支步枪,以帮助劳累的战士,从而作出了表率。
康克清是位健壮的女子,渔民的女儿。1929年1月,就在朱、毛撤离井冈山之前,她在井冈山与朱德结了婚,当时她才17岁。朱德这时已43岁,其原妻伍若兰已于1928年遭国民党杀害。康克清从15岁起就一直在井冈山战斗。
像大多数妇女一样,她分到了一匹马,但她很少骑。她背着额外的枪支徒步行军。长征结束后,她对海伦?斯诺说,她觉得长征并不十分艰难,“就像每天出去散散步一样。”她还说,“我很善于走路和骑马。我总走在一群人前面几十米,这群人中有蔡畅和几位留过学的党员。他们整天谈论着他们的经历,谈论在国外的学习情况,吃过的好东西以及去过的有趣的地方。他们每天谈呀,笑呀,还开玩笑。和他们在一起感到鼓舞。”
在她的同伴中,与她有同感的人却并不多,大多数都认为长征是一次艰巨而又危险的行动,自始至终都是如此。
贺子珍由于怀孕,便与大多数妇女一起被分配在休养连。她只有在周末或在驻军休整的几天里才能与丈夫见面,而这种休整在初期是极少的。自从井冈山时期以来,“星期六晚上见面”的规定一直在执行。若遇丈夫有病,妻子需要照顾丈夫,则可以例外。除此之外,这―规定在长征中从来没有改变过。
长征中的两性关系
幸存下来的指挥员和医务人员都坚持说,长征中不存在任何严重的两性关系问题。部队行军途中接触妇女的机会不多,当然,主力部队中也没有多少妇女。
尽管红军的领导人原则上已经打破了有关两性关系的所谓封建观念,但红军仍有严格的规定,干部、战士未经正式批准不得结婚。干部和军官获准才能结婚,但并非轻易能得到批准。
红军在极大程度上是由青少年组成的,约54%的战士都在24岁以下。危秀英是个黄花闺女,曾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她记得当她和一位年轻战士一起?水过河时,引起了那位战士的惊慌。她的黑裙子一直卷到臀部,这位战士喊道:“你受伤了吗?”她意识到,他看到了她的例假排血,他那时还不知道妇女要来例假。
此外还有一种志同道合和患难与共的精神。身材娇小的刘英说,男男女女在一起工作,根本没有两性那种感情。“有时,”刘英说,“我们差不多有1年的时间在一起生活,有时在同一张床上睡觉。我们都不脱衣服。敌人离得那么近,我们又是那么累。我们找不到睡觉的门板,精疲力竭,一头倒在草堆上便睡着了。”
随夫出征的领袖夫人们
长征过来大多数的夫人都不操持家务。康克清宣称她从来没有照料过朱德。他有贴身警卫为他做饭缝补,也为她做饭,康克清没有当过家庭主妇,她在与朱德结婚前一直是个普通战士。当时她本应做政治工作,长征前夕,她正好在一个拥有800名战士的营里,营长在一次进攻中阵亡,战士们让她来指挥。他们击败了敌军,红军称她为“女司令员”。长征结束后,她就埋头学习,努力成为一名高级军官。
贺子珍则不同。她喜欢照料毛泽东,而且一有机会就这么做。她善于烹调,为毛制作他爱吃的湖南风味菜。毛泽东非常喜欢吃辣椒,特别是贺子珍做的辣椒汤。“不喜欢红辣椒,你就成不了好的革命者。”毛泽东喜欢对李德这么说,李德则喜欢醋熘肉和酸白菜。
贺子珍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天降生的,她父母因此给她起了一个娇滴滴的、富有诗意的名字“桂圆”。她长大成人后,觉得桂圆这个名字“太软绵绵了”,便改为子珍,意为珍贵的孩子。她长得很漂亮,可算得上永新城里的一位美人,白嫩的皮肤,明亮的眼睛,活泼热情,又娴熟诗书。她是学校里最早从事革命事业的女子之一。她领导同班同学剪去长辫,推倒了庙宇里的菩萨。她高昂圆润的声音和善于表演的才能更使全县的人望尘莫及。她是永新县中遭国民党通缉的首批人员之一。1927年1月27日,她参与领导了3个县的起义,使监禁在狱中等待处决的28名共产党员(其中包括她的一个哥哥)得救。贺子珍他们在起义时仅有几支老式步枪,但是他们闹得满城风雨,终于取得了胜利。
贺子珍就在井冈山地区活动,后来跟随毛泽东上了山,不久她便从事敌后的危险工作。有一次她不得不装成奄奄一息的病妇才使自己免遭逮捕。另一次,她在执行一次侦察任务时,把遭伏击的毛泽东和朱德救了出来。她跳上一匹马,双手各握一支手枪,一口气奔驰了十几里,转移了敌人的注意力,使毛和朱得以脱险。这样的事迹使贺子珍在游击队中出了名,在井冈山早期斗争中,贺子珍多次与其他男同志们一起并肩作战。
妇女能顶半边天
毛泽东自激进的学生时代起,就是妇女平等权利的积极拥护者。他最早的著作之一就是谈这个问题的,他创造了这样一句话:“妇女能顶半边天。”
博古的夫人认为她的经历是典型的。长征开始时,她27岁。1927年上海大屠杀之前,她加入了共产党,被派往苏联。她在苏联待了4年,与博古结了婚。在去苏联前她已在苏区工作了1年,有2个孩子。
当她回忆长征初期的情况时,就觉得往事不堪回首。“行军非常艰难。”她说,“我的双脚疼得很厉害,不得不每天用热水洗脚。”
妇女们得不到足够的食物。整天饥肠辘辘。男人们则宣称妇女的待遇比男的好,公平分配给她们的米袋也不背。
接着,试用了新的编队办法。把妇女们单独编队,由博古的夫人当队长,杨尚昆将军的夫人李伯钊负责粮食补给。实行了严格的纪律,情况果然有了很大的好转。但是,正如矮小的危秀英说:“对妇女来说要艰难得多。我们每天都困难重重,每天的日子都不好过。”
“长征圣徒”蔡畅
蔡畅是名门闺秀。她是清代著名将领曾国藩的后裔,她的母亲有刚强的个性和坚定的政见。50岁时,蔡畅的母亲与富商丈夫离婚,进入小学,完成了学业。其子女成为共产党人,受她的影响极大。蔡畅在长征期间一直把她母亲的一张旧照片带在身边。
中国没有比蔡畅一家更为革命的家庭了。蔡畅及其兄长蔡和森,按照与毛泽东共同发起的第一期勤工俭学计划,他们的母亲也去了。他们从亲戚处筹款作为旅费。蔡和森受到新兴的法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强烈影响。蔡畅于1923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她哥哥对毛泽东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同是湖南人,又是同班同学。蔡和森在欧洲、毛泽东留在中国期间,两人书信来往极为频繁。蔡畅、蔡和森与毛泽东是非常密切的挚友。
1937年海伦?斯诺在延安见到蔡畅时,她一家已有3人被蒋介石杀害,另有2人身陷囹圄。她到国民党地区从事地下工作,一旦暴露也必定送命。她当时举止文雅,表情生动,说起法语略有点口齿不清。只有在细看之下,才能从她深邃的棕色双眼中看出忧伤的神色。
蔡畅对于长征没有任何怨言。她意志坚强,给她备了一匹马,但她很少骑。而是让给伤病员骑,她认为他们更需要马。那时,她24岁,身材纤瘦,但她不仅翻越了五岭,并且在漫长的2万5千里崎岖道路上进行宣传鼓动,提高长征战士们的士气。康克清把蔡畅讲的故事和笑话称为“精神食粮”。
1984年,蔡畅仍生活在北京,时年已84岁。她的健康状况不佳,双目已经失明,但是她仍尽力工作。如果说长征有什么圣徒的话,那么,这个圣徒便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