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瑰宝甲骨文的悲惨境遇】甲骨文是我国文化领域的一块瑰宝

  [摘要]甲骨文是唯中国所独有的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问世以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导致有5万余件流散世界多个国家。在阐述甲骨文的发现、内容、价值以及流失途径的基础上,调查总结甲骨文在国外的分布概况,旨在为甲骨文的研究、保护、抢救与回归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甲骨文 古代文字 流散 回归
  [分类号]G239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沉睡在殷墟3 000余年的“甲骨文”首次被发现,至今已有110余年。甲骨文与敦煌遗书、黑水城文献被公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三大重要考古文献发现。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甲骨文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它的发现无疑给世界历史和考古学界带来了强烈震撼。
  
  1 殷墟甲骨文及其发现
  
  1.1 甲骨及其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殷墟文字”、“殷契”、“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都是指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绝大部分发现于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那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出土的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讲究迷信,对于天灾人祸、农业收成、打仗胜负、祭祀鬼神、生老病死,以至于出行、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用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占卜时先将龟甲和牛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凿”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再用火对深窝或槽侧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纹,这种裂纹叫做“兆”。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然后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旁边,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在已发现的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500左右,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1700余字。甲骨文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1.2 甲骨文字的发现
  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甲骨,最初没有人重视。有一位叫李成的剃头匠害上严重的皮肤病没钱求医购药,他把一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脓疮上,想不到这甲骨粉还有吸湿和止血的功效。从此他把捡来的甲骨说成是“龙骨”向中药铺介绍药用,中药铺便开始收购“龙骨”作为药材。清朝光绪年间,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王懿荣(1845~1900年)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中药店买药,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翻看药料时发现骨片上刻划着一些符号。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对这批龙骨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这并非是“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他确信这是殷商时期刻划在兽骨上的早期文字,于是他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搜购一些,累计有1500余片。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为王懿荣所识别确认,从此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所以命名为“甲骨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
  
  1.3 甲骨文的多次发掘
  甲骨文被发现后,许多外国人和古董商纷纷高价收购,促使当地村民大肆挖掘,政府没有管理措施,使甲骨文挖掘处在非科学并带有破坏性的发掘状况中。从1928年至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先后发掘15次,共获有字甲骨24922片,其中字甲22718片,字骨2200片,刻辞牛头骨1个、刻辞鹿头骨2个、刻辞牛肋骨1个。建国后又有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安阳队的考古工作者陆续发掘了多次,在殷墟共发现有字甲骨6495片。其中有三次重大发现,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第一次是1936年6月在小屯村北宫殿区发掘17096片,记录着商王武丁时期的许多活动,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档案库;第二次是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发掘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制品;第三次是1991年秋,在花园庄东地发掘1583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579片,记载内容丰富,而且问卜者都是武丁时期的王族成员和高级贵族。后经考古发现证明,殷墟主体区域以外也有甲骨文。山西洪赵县遗址、河北邢台小汪西周遗址、北京房山县燕都遗址、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等都再次出土甲骨文,大辛庄商代遗址清理出有字卜甲8片。西周甲骨文的发现地有10余处,经过集中发掘与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约达15万片。
  
  2 甲骨文的内容与价值
  
  2.1 甲骨文的内容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余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医药、灾祸等。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7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可以隐约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2 甲骨文的特点
  虽然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甲骨文已经是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笔迹还是十分明显的。其主要表现:一是甲骨文的一些象形字,在字的构造方面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二是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一个字有很多写法。三是甲骨文的形体大小长短不一,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来决定。四是因为在较硬的兽骨上用刀刻字,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尽管甲骨文文字在结体上大小不一、错综变化、百体杂陈,但文字风格具有劲健雄浑、秀丽轻巧、工整规矩、丰腴古拙等类型特点,字里行间多有书法之美,显示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
  
  2.3 甲骨文的意义与价值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无与伦比的价值:①甲骨文引导炎黄子孙走上用图形记号表示意义而不约束其读音的文字发展历程;②甲骨文 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刻划精湛,内容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③甲骨文因是出土文物而可信程度更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决青铜器铭文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有极大价值;④甲骨上的卜辞是记载商王室历史活动的第一手材料,打开了观察3000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⑤学者们根据甲骨文记载进行考证和研究,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把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1000年。在中国学者的心目中,它是祖先智慧的结晶,中国文化的瑰宝,唯中国独有。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众多国家和地方相继成立了甲骨文研究学会和书法学会,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500余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达3 000余种,是对甲骨文蕴含的深厚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最佳肯定和解释。
  
  3
  甲骨文在世界的流布
  
  随着甲骨文的发现,金石学家、古董商人、外国传教士开始大量追求收购。由于当时政府保护不力,当地人非科学的疯狂发掘和古董商贩卖以及国外入侵者的抢购与掠夺,导致殷墟的大量甲骨文和青铜器、玉器惨遭离乡背井之厄运,长期流落异国。据统计,从1889年到1928年,私人挖掘出土的甲骨就达10万片以上,据最新调查显示,殷墟目前至少有5万余件文物流失海外。这些殷墟甲骨和文物几乎都是在解放前,准确讲是在清末民初年间被外国人大量收购持有,并陆续运走流失到海外的。
  
  3.1 甲骨文流失海外的途径
  甲骨文流失海外主要是传教士和驻中国大使馆等人员在中国期间从私人、市肆收购而得,少数是中国人赠送:①私自搜求运到国外,传教士们从民间或古董商处收购带走,如威尔茨1909年在青岛等地购得711片归德国。明义士在河南安阳等地购得6 000余片归加拿大;②美英联合收买集团,英国驻天津领事霍布金与牧师查尔方特组成了美英联合收买甲骨集团,查尔方特做了11年的甲骨贩子,致使大批甲骨流往海外;③私人旧藏捐赠,如美国的顾立雅1986年将其收藏的43片赠予芝加哥大学司马特画廊,1913年前后,荷兰驻中国大使馆翻译实习生都文达给荷兰国立人种学博物院捐赠7片;④传教士合伙盗卖。库寿岭和方法敛合伙从山东潍县盗卖甲骨,其中一次就卖给英国人在上海所办的亚洲文会博物馆近500片;⑤收购再转手,传教士卫礼贤1910年在青岛购得72片甲骨,1913年将其中的70片售予瑞士巴赛尔民族艺术博物,1片转售德国法兰克福的中国学院;⑥中国藏家带到国外散失,据学者胡厚宣考证,中国藏家罗振玉在避居日本时将甲骨散失许多,有记录说明的是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3 599片,天理大学参考馆809片,东京国立博物馆225片,东京大学考古研究室113片,富冈谦藏有800片等,总计达5 745片;⑦中国收藏家赠送,1910年中国藏家金某赠送给法国季梅先生3片,后入季梅亚洲艺术博物院。1927年罗振玉赠给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26片;⑧战争中趁机劫掠,日本军人和其他一些外国人趁国内局势动乱,劫掠殷墟文物;当时的村民们争先恐后的把甲骨买给外国人,外国人收购和携带甲骨文出境畅通无阻。
  
  3.2 甲骨文在世界各地的分布
  从甲骨文发现至今的110余年间,共出土了15万片(包括殷墟以外出土的)甲骨文材料,流失到世界各国达总数三分之一以上,珍藏在10余个国家博物馆中。其详细分布如表1所示:
  
  表1中的统计正如孙亚冰先生所认为,不可能绝对地准确。因为:①甲骨在保存过程中还会不断地破碎;②私人收藏流动性大,统计时难免重复。但这部分不过1 000片,占的比例不大。国内外所藏殷墟出土刻辞甲骨总数即15万片(取整数),其中重要的部分都已经著录了。今天看到的这15万片刻辞甲骨并不是商代甲骨的原貌,因在埋藏、出土、流传的过程中,甲骨慢慢破碎,大多数为残片,有的只剩一两个字,完整的则是凤毛麟角。
  4 流失甲骨文的回归
  
  4.1 甲骨文物回归情况
  “敦煌虽在,但敦煌学却在国外;安阳殷墟虽在,看甲骨文却要到日本”。这种学术界广为流传的说法怎能不让人心痛,怎能不刺激国人痛下收回流失海外国宝的决心?甲骨文的故乡是中国,无论它们流落到那里都是中国的“游子”,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让流失的甲骨文物回归故里。2004年7月4日,崇源公司在上海花园饭店举行了20片“天津孟氏旧藏甲骨文”拍卖,这是殷墟第一批出土的甲骨中的精华部分,神秘买家以5280万拍走,在海内外引起轰动。河南安阳这次也派出竞拍团,很想请甲骨文回归故里,最终未能如愿。买家声称:以中国人的名义,这20片甲骨文算回家了!时隔一年余的2005年11月4日,嘉德公司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的秋拍会上收藏家路东之的98片“梦斋甲骨”稀世藏品悄然现身,又一次引起业界的关注。最终因出价比底价少160万而流拍。很庆幸两批甲骨文未被外国人拍走,真的很希望被拍卖的甲骨文能够回归殷墟博物苑。好在这些甲骨文还在国内,如若有国际拍卖,中国就应当仁不让,要让流失国外的甲骨文物回归故里才是我们真正的希望和目的。
  
  4.2 甲骨文追索回归无穷期
  在殷墟成功跨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后,许多流失海外的文物成了殷墟和安阳人民心中永久的痛,也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弥补的遗憾。随着殷墟博物苑的建成和殷墟申遗成功,必须改变文物流失的局面,国家为此应建立起一整套相关机制,在漫漫追索过程中吸取经验,争取追索成功。回归策略主要有原生性(原生实物)和再生性(拓片、照相等)回归。
  原生性回归:①根据国际公约索回非法流失海外的甲骨文。尽管追索的成功概率偏低,但是我们不能放弃这个权利。②外国元首来访趁机“索债”。通过外交渠道,与相关国家的政府直接谈判、沟通,达成归还协议。③国际会议中搞“突袭”索要。国家领导人在国际会议公开追讨流失文物的举动,往往令对方措手不及,充满戏剧性。④利用殷墟申遗成功,呼吁海外持有者支持甲骨回归故里。⑤开展全世界甲骨文征集。号召友好人士无私捐赠和有偿出让。
  再生性回归:①开展中外合作制作甲骨拓片,出版甲骨拓本回归;②甲骨学研究者申请专项课题,以墨拓、照相、摹写等手段完成回归;③建设甲骨拓片影像数据库,更新用拓本对甲骨进行缀合的原始方法,甲骨拓片影像数字化。
  
  4.3 加大甲骨文资源管理力度
  流失国外的甲骨文我们无法控制,但对国内的甲骨文应当引起重视,加大甲骨文资源管理力度。目前,国内的甲骨文收藏十分分散、混乱,存在风化破碎和流失的可能。甲骨文也是不可再生资源,希望有关部门把甲骨文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来重点保护:①加强甲骨文拍卖的管理,确保甲骨文不再流失,国家文物局必须对甲骨文拍卖实行严格管理,限制境外买家竞拍,限制甲骨文出境等措施;②收藏单位应谨慎保管,对于收藏珍品轻拿轻放,避免一分为二或破碎现象发生;③提倡爱国捐赠,动员私人收藏有偿捐赠国家;④严守国门,防止甲骨文走私暗流;⑤呼吁建立国家级甲骨文博物馆,统一集中对甲骨文资源进行收藏和研究,使之成为世界上甲骨文收藏的专业博物馆。
  综上所述,殷墟是一部精彩的地书,一部永恒的历史。甲骨文是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唯中国所独有。希望更多的志士仁人投入关注,参与其中,为甲骨学的研究与流失海外甲骨文的回归献计献力。要让国人树立一件古籍文物也不能遗失的观念,我们想要收回所有属于中国的文化遗产,希望散落世界各地的殷墟甲骨文物回归故里将成为可能!
  
  [作者简介]胡万德,男,1979年生,馆员,部主任,发表论文5篇。周春玲,女,1972年生,馆员,部副主任,发表论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