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印刷文化遗产的内涵扣外延,阐述印刷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安全意义以及电子媒体时代研究纸本印刷文化及其遗产保护的意义,概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印刷技艺的留存现状,分析图书馆在保护印刷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最后提出保护我国印刷文化遗产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印刷文化遗产 遗产保护 图书馆 古籍
[分类号]G250.9 G239.19
1 印刷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
1.1 印刷的概念
印刷,即印刷术,英文为printing,或Graphic Arts/Graphic Communication,笼统地说,是将文字、图画、照片等原稿经制版、施墨、加压等工序,使油墨转移到纸张、织品、皮革等材料表面上,批量复制原稿内容的技术。精确的表达,当推钱存训先生在《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中对印刷术的定义:“印刷术是以反体文字或图画制成版面,然后着墨(或其他色料)就纸(或其他表面),加以压力以取得正文的一种方法。这里所说的以”反体“取得”正文“乃是印刷术发明的一个基本原理;无论是中国传统的雕版或活字,或是西方凸版、凹版或平板,基本上都是应用这个原理而产生的不同方法。因此,印刷品和由正文而取得正文的石刻拓本不同,也和现代不用印刷而取得复本的油印(mimeograph)、直接影印法(photostat)或静电复印法(xerography)不一样。这一类复制品一般都称为复本(copy,duplication),而不是印刷品(print)”。
钱存训先生特别强调了印刷术的“从反到正”的基本原则。他认为太过广泛和笼统的定义容易抹杀中西方印刷术的特点和区别,使“拓本”、“复本”和“印本”没有分别,更令西方使用压力的印刷术和中国发明印刷术的由反到正这一基本原理扯不上关系而成为独立发明。印刷术的由反到正这一原则是“中国人发明印刷术的一种巧妙构思,应该是一切称为印刷品的一个基本条件”。
笔者很赞同钱存训先生通过追本溯源地考证中国古代印刷术的独特技法而强调人类印刷术发明的源流来自中国,而且从基本原理上严格界定了印刷的含义。不过,随着现代各种复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也一般笼统地应用广泛意义上的印刷概念:印刷乃是以直接或间接方法,将图像或文字原稿制为印版,在版上涂以色料印墨,经加压将色料印墨转移于纸张或其他承印物上,而迅速大量复制的一种工业过程。
1.2 印刷文化遗产及其文化安全意义
所谓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性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方面来分析,我国的印刷文化遗产也相应地包含了两个方面:历史上各时代印刷出版的重要文献和图书资料以及相关的重要实物等可移动文物是物质层面的印刷文化遗产;历史上具有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各类印刷工艺技能,则称得上是非物质层面的印刷文化遗产。这两种类型的印刷文化遗产都需要我们加以保护。
印刷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涉及到国家文化安全层面上的问题。对于印刷术的发明权归属,我国就时常受到其他少数国家的挑战。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明国,这基本上已是国际学术界的共识。然而尽管如此,印刷术的起源之争,至今仍未停息。近年来,少数外国学者、媒体不断否认、挑战中国发明印刷术,甚至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金属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不能不说是对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所拥有的印刷术发明权的挑战和威胁,而且也不利于中国传统科技文化遗产的安全保护。种种争论和异议时不时就会出现,有些甚至成为难以定论的学术公案。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上,除了一些印刷史、科技史等领域的学者坚持认定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以外,对于不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大众以及媒体,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甚至误导,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进行“拨乱反正”,溯本求源,以正视听。
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因此,捍卫我国印刷术的发明权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学习和研究者知道,还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在印刷术发展史上的贡献。这是文化安全方面的遗产保护。
2 电子媒体时代研究纸本印刷文化及其遗产保护的新特点
加强对印刷文化的研究将会推动印刷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对电子媒介在传播信息、交流知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的态势,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就有许多人预言:电子时代不久将取代传统的印刷时代。在数字图书馆的浪潮中,很多人预言:传统的保存纸本图书的图书馆将演变为纸本文献博物馆――而博物馆的本质则就是保存文物遗产的场所。
就在许多文化评论家慨叹社会不再重视书籍和阅读时,国际学术界兴起了研究书籍史的热潮,有些学者把书籍和阅读视作一个新研究领域的重点。这一新领域称为书籍史。所研究的就是印刷品生产和发行的来龙去脉,探讨书籍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1991年,美国成立作者、读书与出版史学会,其他国家也相继成立了类似的团体。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基金会拨款赞助美国文物工作者学会编纂一部多卷的美国文化书籍史。美国加兰出版社和亨利?霍尔特公司宣布出版当代出版与书籍史百科全书的计划,坎布里奇大学出版社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出版社也开始出版这门学科的丛书。南卡罗来纳大学英语系将书籍史作为博士学位的副修课程。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立了跨学科的书籍史研究中心。法国历史研究领域的“年鉴学派”代表人物也出版了《印刷书的诞生》、《书籍的历史》等世界名著。
书籍史受到重视,在某种程度上与电子媒介产品的兴起与发展有关。电子媒介能力的不断加强,使印刷文化更为引人注目,并给人们提供了认识印刷文化的一个可供比较的基础。
随着数字阅读与无纸印刷时代的来临,基于纸媒介的印刷文化将作为人类一个漫长历史阶段的文明传播形态,其特有的信息传播与复制形态将给人们留下丰富的文化研究遗产。发掘和保护我国传统的古老印刷工艺和珍稀印刷文献,深刻探究人类社会在纸本印刷时代与数字印刷时代所进行的文化传播行为的差异,将是一个跨时代、跨学科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
3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印刷技艺的留存现状
我国古老的印刷技艺如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手 工艺需要靠人来一代代传承,所以,其操作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两大任务。如雕版印刷技艺,就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制技术的先河,承载了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世界印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雕版印刷技艺方面,国内目前还有一些“活化石”留存着。它们是:
?木版水印。专业学名是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是在继承了明代胡正言发明的恒版、拱花技术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技术根据画稿笔迹和设色的深浅、浓淡等,分别进行描摹,刻成若干板块,然后对照原作,由深至浅,依次叠印。2006年,北京市荣宝斋申报的木版水印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896年,荣宝斋设“荣宝斋帖套作”机构,开创木版水印事业。开始时,只印刷些供文人雅士书写信札、吟诗作赋用的信笺、诗笺。最有名的作品是上世纪30年代鲁迅、郑振铎主持印制的《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上海朵云轩和天津杨柳青也用木版水印技艺复制书画作品。如朵云轩1981年复制《萝轩变古笺谱》,仿古本完全依上海博物馆藏本精印,只印300部。不过,津沪两地的规模均不及荣宝斋。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该类技艺已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江苏南京金陵刻经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和四川德格印经院三地的印刷技艺被捆绑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三者均属于传统技艺,相似性较大,是国内目前雕版技艺保存最好的3家单位。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时期,兴盛于清代印刷联盟。千百年来,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仍保存着传统的、纯手工的雕版印刷技艺,拥有陈义时、陆文彬等一批国家级、市级雕版印刷技艺非遗传人,这批传人运用传统工具手工操作,整理、雕刻、出版了一大批珍贵古籍印刷联盟。目前扬州完好保存近30万片古籍版片。同时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相继在扬州成立,有现场表演传统造纸和雕版印刷的四道工序。扬州广陵书社这些年也在刻印,“原汁原味”地展示与传承了雕版印刷技艺,传统的雕版印刷技艺得到最大化保护和发展。
活字印刷术的命运远远不如雕版印刷术。据史料记载,北宋布衣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此做了详细记载。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事实上毕异创制的胶泥活字及其印本并未见流传。目前,海内外至今尚未发现宋元时期的汉文活字印本。这也使一些国际学者对活字印刷术的起源产生怀疑,有的甚至公然否定印刷术起源于中国。
但从20世纪以来,在我国发现了大量西夏文的泥活字和木活字。如今从宁夏的银川、贺兰山,一直到甘肃敦煌、新疆西域一线上,发现十几处西夏文的泥活字和木活字,这有力地证明了我国活字印刷术在实践中不仅成功了,而且很快向西北传播。2006年底,宁夏文物工作者发现在一部西夏时期的佛经文献中,记录了参加印刷该经书的人名及其工作分工,其中最能证明其为活字印本的有“取字”、“作字兼丁”。作为首次发现的西夏使用活字印刷书籍最直接的证据,这一考古发现成果对澄清历史事实、匡正视听意义重大。
除了西夏活字的发现,另外还有回鹘活字的历史研究成果。作为维吾尔文献和历史研究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雅森?吾守尔博士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对回鹘文活字印刷术的探索,他的研究为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研究带来质的突破。雅森-吾守尔通过多年研究,于2000年与西夏研究专家史金波合著出版了《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西夏和回鹘活字印刷术研究》一书,成为国内第一部论述研究中国早期活字印刷术及其传播的专著。
2010年4月9日,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的客家祖地发现仍然存活于世的古老木活字雕刻印刷技艺,以及木活字30万枚,其中部分来自清朝,其他大部分属于20世纪80年代。村中几位民间艺匠均能熟练掌握木活字制作的反字毛笔书写、刻制、拣字、排版、校对、印刷、装帧等印刷技艺,至今仍使用木活字为当地人印制族谱。木活字印刷几乎已经绝迹,仅浙江瑞安曾有发现,但木活字数目远不及此次发现。福建宁化留存的珍贵濒危的活态木活字印刷术,堪称是中国乃至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
4 图书馆在保护印刷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
古往今来,珍贵的图书善本一般都保存在藏书楼、图书馆里,如今图书馆是收藏印刷文献(其中包括珍贵的印版、印刷典籍等印刷遗产精华)的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保存在全国图书馆系统的古籍有2750万册,加之文物部门和寺院等单位的收藏,古籍总数超过3000万册,其中可列入善本的超过250万册。
围绕着古籍文献的保护与利用,前人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情况却远不能令人满意:①现存各类古籍版本的数量摸底不清;②古籍老化、破损情况加剧;③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④传统古籍装帧和修复工艺面临失传;⑤大量珍贵版本流落海外,回归无望;⑥现有善本“重藏轻用”,制度门槛重重,社会舆论批评强烈。
为此,《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加强古籍保护和抢救工作。200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古籍保护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5月,“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国家图书馆正式挂牌成立,以贯彻《意见》所作各项工作部署:①对全国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②实现古籍分级保护,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③完成一批古籍书库的标准化建设,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④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等。
国际图书馆界也对印刷文化遗产保护与图书馆工作的关系予以深切关注,以“中国书写与印刷文化遗产和图书馆工作”为主题的2006年国际图联杭州会前会,于2006年8月14日至16日在浙江图书馆召开。会议对图书馆保存人类印刷文明的文献典籍与其他多方面的印刷文化遗产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和未来规划。
以古籍善本收藏最为丰富的国家图书馆为代表的许多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部分专业图书馆,近年来进一步加强了对古籍善本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国家图书馆除了编辑出版中华善本古籍复制系列图书外,还多次举办珍藏古籍展览。2010年6月11日,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在京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来自86家收藏单位的300余件珍贵古籍,分为“传承文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成果”、“楮墨芸香――推荐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珍品”、“完善典藏――推荐 第三批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介绍”、“永驻书魂――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巡礼”以及“任重道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未来的发展”五个部分。
曾经有外国专家这样评价:“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书写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手稿和一些珍贵的卷轴和书籍,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专家和学者,普通民众也必须懂得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这样的书写文化遗产的意义在当今的社会中,对教育年轻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儿童学生、家长、老师、成年人以及整个社会,都需要意识到这样一个工程的价值。只有拥有了这样的知识,我们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具体保护才能做到位。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将文化遗产和人们今天的生活相结合,为未来准备了充足的知识。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现代的方式来保护这样的古代文化遗产,这也必将会使中国的文化遗产和世界的文化遗产大融合,我们会看到各种文化之间的彼此尊重和交流沟通”。
5 结语
对我国印刷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亟待加强的系统性文化工程。总结起来,我们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人手:
?充分认识到印刷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国家和政府层面制定保护政策和措施;
?学术界加强研究和发掘,期待有新的实物发现以利于实证研究,同时要多与国外交流和宣传,充分显示印刷文明古国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文化传承实力;
?博物馆和图书馆等文化公益部门要在保护印刷文化遗产方面继续发挥主体作用和创新功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方面分别制定科学的保护框架措施;
?加强印刷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争取大学能够培养古籍保护修复人才。提高古籍修复保护人才的培养层次。古籍也是文物,而且是最脆弱的文物,古籍保护和修复在大学里应该有一席之地。
?图书馆还需要对古籍馆员进行古籍修复和保护方面的教育,把具备一定的保护知识和修复技法作为人职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样可以促进古籍工作的科学化,形成有意识地、科学地保护古籍的氛围。目前,“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即将在全国展开,2009年由国家图书馆和其他9家大型图书馆合作,承担了保护计划的标准研制工作,做了6个标准,其中一个《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任职资格》就是对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的管理规范。
?培养全社会的印刷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氛围,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增强民族文化传统自信心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20
[2]彭俊玲,国外对印刷文字与书籍史的研究新动向,大学图书馆学报,1995(5):63
[3]吴文彪,陈华,活字印刷新发现匡正学术公案,北京:人民政协报,2007-2-8(C01)
[4]赵志研,雅森?吾守尔:捍卫中国首创活字印刷的地位,北京:中国民族报,2007-01-26(8)
[5]福建首次发现30万枚术活字,世界遗产,2010(2):6
[6]李明杰,构建中华古籍层级保护体系的设想,图书馆杂志,2009(3):14-19
[7]屈菡,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再现珍奇古籍,北京:中国文化报,2010-06-12(4)
[8]贾晓东,张琰,丁红,等,中国书写与印刷文化遗产和图书馆工作――2006年国际图联杭州会前会访谈录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