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创可贴”:创可贴和创口贴区别

  你,发现了吗?   最近北京的街头很艺术,很流行,很自我,很FuN肆,   无论手工作品,自制音乐,影像与街头艺人的表演,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场场的惊喜。
  自创品牌,独一无二,
  在无数的原创中,除了深受感动和惊艳外,
  还看到了一股不断崛起、萌动的生命力,
  他们有网拍经营者,有上班族,有学生,还有sOHO族等,
  他们的动机很简单,就是为了圆一个梦想,
  透过分享,获得肯定与认同,
  当然,这些达人或作品最令人佩服之外,
  就是坚持原创精神,
  在我看来,这种看似不必要的固执,
  也是最令人敬佩之处,
  正是其奠定未来成功的决定性关键。
  在老外眼中,什么才是北京的符号?故宫、长城、烤鸭?其实,地铁三元车票、老房子门牌号以及“出租车1.2元/公里”标价牌这些当代北京人非常熟悉的物件儿,在老外眼中的文化分量丝毫不亚于祖辈们传下来的瑰宝。
  当有人身穿图章T恤或海魂衫从你身边走过的时候,有没有被那些熟悉的记忆所打动?
  这些记忆的故事就是源自一个老外对中国的创意情结。
  江森海英文名叫Dominic,“江森海”是北京的朋友给他取的中国名字。他曾在北京最早的几家酒吧里打工,也在国贸CBDIX里当过“白领”。在江森海看来,北京文化氛围很好,聚集了很多有意思的人,搞艺术的、玩创意的、做音乐的,“他们很勇敢,对自己梦想也很执着。”2005年,他决定自己当老板,“创可贴8”在南锣鼓巷默默地开张了。
  小店的名字叫“创可贴8”,对于这个不伦不类的名字,江森海有自己的解释:“创可贴的英文名字是plastered,在英国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一个创可贴;第二个意思是贴东西(在墙上或T恤上);第三个是喝醉了,完全喝醉了。而8就是发啊,意味着运气好,所以就选择了8。”
  “我算是最早在南锣鼓巷开店的人,那时南锣鼓巷还没火呢。刚开始店在44号,特别小的地方,十来平米。巷子整修后搬到了现在的61号。开店那会儿我还在CBD上班。我老婆说,你应该去做一些有创意的、好玩的事情。后来我就想到要做文化衫。我一直就很喜欢文化衫。另外,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机会,因为那会北京还没有什么有个性的文化衫。”他说。
  江森海说:“一直想做一个北京的T恤品牌,把我在北京14年的时间里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贴在T恤上面。”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创可贴8”(Plastered 8),开始了新奇的“中国记忆”风格的创作。他很喜欢一些上世纪80年代平常至极的闹钟、搪瓷红脸盆、儿童三轮车……还把地铁票、小广告、老房子门牌号、“出租车1.2元/公里”等各种类型的图案以及“宫保鸡丁”等字样印在自己卖的T恤上。印有“三元地铁票”图案的T恤是江森海最得意的作品,也是最走俏的。如今地铁票已经改为2元,“三元地铁票”更多了一分收藏价值。还有一件上面印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几个妇女形象和一行大字“妇女也能当英雄”的T恤也很受欢迎。“从99%到50%。”这两个数字体现了“创可贴8”的成长,即客源中的外国人比例从开业之初的99%下降到目前的50%以下,小店已经取得了广泛的认同。
  设计无处不在,这种对设计对生活的思考让一切变得简单起来。盖碗杯摇身一变穿上了格格衫,粮票车票也顿时成了案头的装饰,这些生活的看似不相干的东西都开始互相组合起来形成新的物件儿。
  是否有了共鸣的冲动?翻翻旧箱子,把“处理”的那些个老物件擦擦上面的尘土,上上弦让他们重新动一动,也就会发现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陈旧,而是一个个记忆的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