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财政资金的“哨兵”】财政资金管理办法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半岛隔海相望,北与辽东半岛成犄角之势,素有“京津的钥匙与门户”之称。   短短几年,威海从“滨海小城”成长为“经济强市”,从“海防前哨”跃居中国的“开放前沿”,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在这个巨变过程中,财政投资评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威海市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自2005年成立至今,共评审项目485个,完成评审额63.23亿元,审减资金11.06亿元,审减率为18.69‰评审范围从单一的城市建设拓展到土地整理、城镇投资和农村综合治理等多个领域,财政评审服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决策者的“参谋助手”
  “有效的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是确保财政预算管理精细、规范、科学的重要手段。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规范评审程序、不断提高评审效率、切实提高评审质量,吸引和培养高水平的投资评审人才,实现投资评审出规范、出人才、出效益的目标。”
  ――威海市市长孙述涛
  刚刚过去的5年,是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威海市提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作为今后个时期城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实现这一目标,2009年,威海市又确立了“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心城市重点实施六大城建体系列工程,共23个城建重点项目,总投资1146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30亿元”。这些项目规模大、投资大、层次高、带动性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是关键。如何让资金更安全、更高效的运行,财政投资评审及时介入并站到了项目的前沿阵地,扮演了极其重要的哨兵作用。
  财政投资评审是投资决策的“参谋助手”。政府投资项目大多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2009年,国务院在全国开展楼堂馆所清理行动时就要求,各级政府在项目建设方面的决策要慎之又慎,谨防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防止浪费财力。威海市在进行投资项目决策时,始终抱着审慎的态度,依效用而定,依财力而为。财政投资评审,特别是现在推行的“事前评审”,很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将评审关口前移,变事后被动监管为事前主动监管,对设计方案、投资概预算进行控制把关,扮演起政府投资决策“参谋助手”的角色,对提高政府投资效益、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财政评审还是廉政建设的“工具”。威海市把廉政建设,特别是工程领域的廉政建设作为构建廉洁型政府、阳光型政府的一个重要抓手,始终坚持不懈,一抓到底。2008年12月25日,中共威海市委书记王培廷听完《威海市财政局关于2008年度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汇报》后批示:“这项工作开展得有成效,不但节省资金,保证工程质量,还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保护好干部”。
  可以说,这么多年来,威海的财政投资评审一直履行着这一职责,通过全过程参与、各环节审核,把好了资金使用的每道关口,对杜绝腐败、廉洁从政,起到了很好的“工具”作用。
  下一步,威海市将全力支持财政投资评审做大做强。一是进一步抓制度建设,以《威海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为母办法,构建规范化的评审管理体系。二是抓机制,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动态评审。三是抓服务,为建设中心城市和威海经济发展再创辉煌。四是抓管理,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打基础、增效益、抓队伍,为政府项目再立新功。
  “评”要出良策,“审”要有实效
  “多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们围绕财政改革发展大局,将加强财政投资评审作为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深入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加大评审力度,完善评审机制,建设评审队伍,提高评审水平,财政评审服务和保障财政中心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威海市财政局局长朱明华
  在几年的财政评审实践中,威海市逐步建立起“以部门预算为基础、以投资评审为支撑、以政府采购为手段、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保障、财政监督检查全程参与”的“五位一体”和项目管理方面“先评审、后预算,先评审、后采购,先评审、后招标,先评审、后支付,先评审、后决算”评审先行的“五先五后”财政支出管理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财政投资管理机制。
  抓制度,构建规范化的评审管理体系。威海市建立了以“两个规范、五项制度、五个规程”为中心的投资评审管理体系,将财政投资评审的各个环节全部纳入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抓机制,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动态评审。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是财政评审的内功和本职,建立“事前评审、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全过程动态监管机制,是威海财政评审事业多年研究探索、反复实践的经验结晶。
  抓服务,为财政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威海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充分发挥拨款约束和技术服务两个专长,努力做到“跳出评审看评审,跳出财政看评审”,为财政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有力的保障。
  抓管理,不断提升财政评审工作水平。威海市组织研发“在建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获山东省科技三等奖,以合同管理为手段,对招标投标、材料设备、基建财务、工程预结算等基础资料进行即时反映、动态管理;研发了“评审办公信息管理系统”。将制度文件、信息调研、建筑材料、设备市场价格信息、业务例会纪要等内部信息发布到相关管理模块,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这两套系统的运行,改变了以往项目管理信息全靠手工记录、汇集、整理的历史,实现了评审任务清晰明确,评审流程规范有序,评审资源整合共享,评审责任落实到位,有效保证了项目决策与预算执行的统。
  “评审工作的好坏不仅要看核减了多少资金,为财政节约了多少钱,而且要看评审的质量,看评审人员提供的结论是否合理、合法、科学、真实。只有这样,评审结论才能既站得住脚,又能够讲求实效。”朱明华局长说。
  财政评审,既“评”又“审”,“评”耍出良策,“审”要有实效。突出“评”与“审”的有机结台,在做好“审”的基础上力求在“评”上下工夫,既要“审”出问题,防患未然,又要“评”出建议、提出良策。
  如2009年,评审中心在配合抓好扩大内需项目落实的同时,认识到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原材料价格势必上涨,建议将改造工程中的430吨构件用铜一次购足,保守估算可节资700万元;此外,在参与金线顶工程的过程中,根据2010年封闭市区内采石场的计划,提出了金线顶区域开山毛石就地筛选加工成石子的建议,保守估算可节资1200万元,既提高了开山石料的使用价值,又保证了大量石子进场的需要。
  对于评审中心主动有为的工作,市领导多次批示,“财政局的工作态度、精神值得学习政府部门要为政府负责任,政府要为人民负责任,政府各部门 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出色地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要做政府的参谋、助手!”
  为支出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我们的评审,避免了盲目性,为财政支出管理起到了技术支撑作用,为有关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威海市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主任黄启昌
  威海市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自成立以来,财政投资评审项目涵盖范围不断扩展。涵盖了城市基础建设、农田水利、教育、公益事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市政拆迁、土地整理、科技创新以及节,能减排等诸多领域。另外,为确保投资向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充分发挥作用,还通过积极争取,先后将电力、铁路、热力、煤气等项目,全部纳入评审服务范围,同时,对那些有限竞争行业指导价格的设计费、监理费、勘察费、规划费、审图费等计费在国家指导价格基础上,根据市场情况做不同比例下调,在各项工程之间统一标准,并以此为最高限价,然后再行招标。这种不断延伸评审工作触角的思路和做法,为实现政府投资项目监管的全覆盖,为切实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供了坚实保障。
  5年来,威海市财政投资评审总额63.23亿元,直接核减项目投资11.06亿元。威海市财政局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财政投资评审最具影响力单位”。
  “在每个项目的评审过程中,我们都要到现场实地进行勘查,掌握第一手资料。”财政评审中心主任黄启昌介绍说。
  财政投资评审工作针对项目的资金来源多样化、工程技术复杂化和评审难度不断加大的特点,实施对建设项目从立项、概预算、竣工决算到项目交付使用的全过程跟踪评审,在提高财政资金投资效益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评审中心加强线督导,并成立了专’]的评审小组配合建设整治行动开展,做到政府投资到哪里,评审监督就跟踪到哪里,不留尾巴,不留缝隙。在对乳山夏家村、荣成坦埠庄村、文登长耩村的农村环境整治进行重点考察调研后,摸清一线情况,提出了合理方案,受到了各方好评。
  “投资评审工作将实现‘横向拓宽、纵向深化、内强素质、外争一流’的新要求,为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供技术支撑。”见证了威海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成长历程的黄启昌主任,对评审工作充满热情和信心。
  
  编辑 栾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