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盘点】布莱尔宫

  执政十年,国内改革成效显著;   一念之差,伊战成为个人事业“滑铁卢”。      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6月27日向女王递交辞呈提前结束首相任期。十年前,布莱尔打着“第三条道路”的旗号上台,可谓万人瞩目,其提出的超越传统左、右分野的政策理论和主张在英国及全欧洲风光一时。但今日,却主要因对外政策弄得灰头土脸不得不提前下台。
  
  布莱尔大张旗鼓推行的“第三条道路”,其核心是强调变革与创新,寻求“发展与公正”、“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以改革、现代化与合作的精神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建设一个强大、充满活力的新英国及新国际秩序。这些被称作“布莱尔主义”的理论主张受到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德国总理施罗德以及拉美一些国家领导人的青睐。虽然随着一些国家赞同“第三条道路”的领导人相继下台,该理论也降了温,但布莱尔执政10年来坚持推行其政策主张,成效突出。
  
  坚持市场导向与
  政府“积极干预”相结合,
  促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布莱尔继承了撒切尔主义的改革思路,重视市场和私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大幅简化了对各类企业的监管内容,并从税收等方面加大对工商界的扶持力度。为鼓励企业创新和降低成本,政府多次降低企业税,包括对中小企业实行税额减免等政策。
  工党政府还不断增加对交通、通讯、社会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通过改革金融服务机制和提高服务效率,增加金融市场的灵活性,优化投资环境。为吸引外资,工党政府授权英格兰银行自行决定利率,以确保英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为外资进入英国提供可靠保证。所有这些政策产生了显著成效。过去10年来,英国年平均国民生产增长率达到2.8%,人均年实际收入增加2.7%。目前,英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于德、法、意等欧盟大国,失业率亦降至4%,为近30年来最低。英国从昔日“欧洲病夫”一跃成为“优等生”。
  
  推行社会福利和
  公共服务体系改革
  
  福利制度改革是“第三条道路”的重要内容之一。布莱尔认为,高福利体制对英国的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及传统伦理均带来了负面影响,认为应适当削减政府的作用,重新划定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为此,工党政府发表了题为《我们国家的新动力:新社会契约》的政策绿皮书,大力鼓励失业者接受职业培训和重新就业,规定领取社会补贴者必须以“寻找工作”作为必要条件。政府还通过税制改革和惩罚怠工的办法,真正做到劳者多得。此外,政府还大力推行养老金等领域的改革,主要是调整养老金负担结构,由国家、雇主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建立公私混合的多元社会福利机构和保险制度。
  改革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长期以来,特别是保守党执政期间,英对服务行业实行的是中央干预政策,致使这些部门,尤其是国民最关心的全国医疗服务部门运转缓慢。针对这一情况,布莱尔政府决定将权力下放,使这些部门的从业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精神。其措施包括:(1)推动公共医疗保障体系等多项公共部门改革,为英国国民健康体系计划注入新的投资,给病人更多选择,给医院更多自由。(2)改善交通运输状况,解决运营管理不善、劳资关系紧张、事故增多等问题,整顿私营铁路。(3)支持第三产业,近10年来,英基本实现了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的产业结构转换,社会职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包括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在内的公共服务业占英国经济的70%。
  教育改革。布莱尔在工党连任目标中称“较高的教育水平是今后进行国际竞争和进入一个广阔社会的关键”,并把教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计划”。为此,政府大力改革教育体系,提高教育预算,把保守党时期仅占预算1.7%的教育经费提高到5.2%。争取到2010年实现50%的30岁以下成人完成大学教育。政府还授权教育部门在今后五年中把40%的高中改为工程学、自然科学及工商管理学之类的专科学校,从而使专科学校的总数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倍,以利广大的普通就业者实现知识化和专业化。为了帮助低收入家庭子女完成学业,政府把助学金的覆盖面扩大到30%。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科技,加快知识成果向市场转化,工党政府调整科技政策、拨出专款改善科研基础设施。政府还制定推动“高技术企业群”发展的政策框架,并参照美国“硅谷”的模式,在牛津、剑桥等大学所在地区建立以生物技术为主的“基因组谷”,加速生物技术的产业化。
  
  主导宪政改革,推动北爱和平
  
  宪政改革一直是困扰英历届政府的难题,上世纪曾兴起过四次改革之风,但均未成功。布莱尔政府在第一任期即大力推行权力下放,推动议会修正宪法,批准在苏格兰和威尔士设立地方议会,实行地方自治。1999年5月,布莱尔成功地在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地区举行地方议会选举,结束了英国近300年的议会集权制。随后,工党政府又推动上院改革,废除贵族世袭制,将上院近800名世袭议员减至92名,从而基本结束了600余年的贵族世袭制。
  布莱尔政府比其前任历届政府更加重视北爱问题的解决。1998年,工党政府与美国、爱尔兰共同努力,促成北爱两大冲突教派达成历史性的“复活节停火”协议,开启了北爱和平进程。1999年11月29日,北爱尔兰各派成立了北爱历史上第一个权力共享的联合政府。和平进程陷入僵局后,布莱尔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积极鼓励相关各方进行对话和谈判,最终促成北爱两大激进教派的政党,即代表新教的民主统一党和代表天主教的新芬党达成和解,并于今年5月8日组建新的北爱尔兰地方联合政府。
  
  受伊战拖累黯然离去
  
  布莱尔的国内社会、经济和政治改革均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成就足以使他进入英国战后最成功和最具影响力的领导人行列。然而,布莱尔在对外政策上,尤其对伊拉克政策上的失误,导致其在选民中的声望持续下降,并最终被迫提前下台。
  事实上,布莱尔执政以来在外交上注入了极大精力和热情,许多舆论甚至指责他过多注意外交而忽视了内政。布莱尔一直强调要利用英与世界各大国的特殊联系及其独特的历史、地理和语言优势,积极展开多边外交活动,使英国这个“二流的”中等强国发挥“超出其实力和分量”的作用和影响。
  布莱尔如此热衷于全球外交主要源自于他的价值信念和个性。布莱尔执政以来一直重视人权外交,强调国家主权不及人权和防止种族灭绝重要。可以说,早在9.11事件和伊拉克问题出现之前,布莱尔已经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并迟早会在伊拉克问题上与美国走到一起。
  然而,布莱尔在伊拉克问题上过度追随美国却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英国既无法阻止欧洲盟国因伊战与美英分裂,也没能说服布什接受其提出的“由联合国在伊战后安排中起核心作用”的建议。结果,伊战后,英国在美欧俄之间施加外交影响的能力已大大下降。更严重的是,布莱尔的政策给工党内部造成了很大的内伤。支持联合国的中心作用和多边主义一直是战后工党对外政策的基石,工党许多领导人指责布莱尔偏离了工党的基本原则,一些工党要员甚至指控布莱尔政府篡改情报以制造战争借口,要求其下台的呼声日高。随着伊拉克安全形势的日益恶化,布莱尔的政治地位开始动摇。在今年5月地方议会和政府的选举中,工党均败于保守党。布莱尔最终被迫提前交权下台。
  
  不会人走政息
  
  布莱尔执政10年,在国内社会、经济和政治改革方面均取得了比较突出的业绩:英国经济连续10年保持稳定增长,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已初显成效,他提倡的宪政改革也促使英国的政治进一步民主化。但所有这些成就都因支持布什和伊战而变得暗淡。尽管如此,布莱尔无疑仍是当代英国和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正如英《经济学家》所指出的:在布莱尔离开政治舞台后的相当长时期内,他的遗产将会继续对英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