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纸书:重塑现代阅读】 搜狗阅读3.3版本

  “阅读”已死      雨飞,这个1999年出生的小女孩,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最大的课余爱好就是在网上看小说。“我喜欢看冒险的,还有穿越的小说。”当记者问她喜不喜欢看名著时,雨飞说:“我看过‘四大名著’和《明朝那些事儿》!四大名著嘛,看不太懂,《明朝那些事儿》还挺好看的!”
  朱叙,1985年生人,一边“北漂”一边筹备考研,目标是中戏的戏文系。他向记者展示了他最喜欢的一个剧本网站:“这个网站的优点就是能迅速地链接到评论。”果然,在《哈姆雷特》每一场戏的下方,都链接着一长串剧评。朱叙说:“以前在图书馆,我都是先专门找剧本看,再专门找评论看,但是在网上,一个剧本的不同版本、不同学者对它的评论,全都集中在一起了,特别方便!”
  吴媛媛,1981年生人,程序员。春节过后,她特意用年终奖为自己买了一部适合看小说的大屏幕手机。“职场、武侠、玄幻我都看,题材无所谓,我就喜欢情节跌宕起伏的!”她笑笑,“其实我也知道,这都是些没营养的东西,可我家离公司太远了,在地铁里要是没有手机看小说,肯定要无聊得长草了!”
  一家文学网站近期的调查显示:进行网络阅读的用户,73%都集中在18岁~30岁的年龄区间。而中国联通的《2010年电子阅读项目规划》中也披露:使用手机阅读的人,18岁~35岁占了88%,而使用了手机阅读客户端的“重度客户”更是集中在30岁以下,其中18岁~22岁占45%,23岁~27岁占37%。
  在年轻人纷纷转向“电子阅读”的同时,另外一组数据也颇值得玩味。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进行的调查中,中国人的图书阅读率(即每年至少读一本书的读者在识字者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1999年是60.4%,2003年是51.7%,2005年首次低于半数,为48.7%,到2007年,这一比例跌至34%,虽然自2008年起稍有好转,但仍不能挽回“一多半的识字人口不读书”的尴尬现状。
  人们为什么不再读“书”了?
  “我也想捧着一杯茶,在台灯下安静地读书,可是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哪有时间看书啊?”吴媛媛说,“人和人之间也越来越冷漠,在地铁上除了看自己的手机,没有别的事情做了。”事实上,进行电子阅读的用户,基本都是利用睡觉前、开会或上课时、乘坐地铁、等人的闲暇时间进行的碎片化阅读。
  而纸质图书的“性价比”似乎也不是很高。西单图书大厦里,有不少人正在或站或坐地“蹭书”看。一个背着双肩书包的男孩把一本非专业的简装书翻到了背面,说:“200多页,25元。我看就没有买的必要了吧?”
  整个社会的阅读风气同样不可忽视。走进一所大学的自习室,会发现课桌上摆的多是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参考书,而如果是考研的人,更是在面前摆上一摞一摞的英语、政治辅导书。记者问一个考研的学生:“这样的阅读,不是太急功近利了吗?”对方明显有些不满:“你可以说这是‘功利’,但我觉得这叫‘务实’。”
  对于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锦涛说:“传统书业将会逐渐走向衰落,电子阅读一定是未来阅读的发展方向。”而当年轻人真的习惯了用电脑、手机来代替原有的“阅读”时,问题也随之而来。
  网络文学的兴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不可否认,优秀的网络写手为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词汇和新鲜的语言方式,但是,大部分的网络小说并不能做到“开卷有益”。打开一些文学网站的点击排行,仅仅是看一下书名就觉得很暧昧。人大的在读研究生小戚说:“我觉得网络小说很多,但是真正读了能让人受益的却很少,不是我们传统上所说的阅读。”对此,起点网高级主编“月落黄泉”认为,网络小说的走红是因为高速发展的经济与落后的文化市场,使人们在精神娱乐层面产生巨大缺口。网络小说的出现,恰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他说:“任何文化行业都一样,发展初期都是泥沙俱下的,有精品也必然有粗糙的。”
  阅读,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一种享受,对于另外一些人而言,则只是获取信息的渠道,甚至是打发时间的消遣,因为出发点不一样,阅读的方式和效率自然不同。郑重其事的、开卷有益的、精英化的传统阅读正在逐渐没落,然而,符合现代人生活节奏和心理需要的“现代阅读”却依然犹抱琵琶半遮面。
  
  “阅读”的救赎
  
  “人们的休闲方式,目前最主流的就是看电视、听音乐、看电影,而阅读,和这些休闲方式都不一样,阅读是一种基本需求。”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说,“电视的连续性太强,而阅读可以充分把时间碎片利用起来;听音乐呢,如果是一首好歌,人们会反复听,但阅读是不重复的;至于电影,要去影院才能看出效果,有一种购买上的不便利。对于传统书而言,购买上的不便利也曾使出版社丧失了很多机会,但是电纸书,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下载,随时随地阅读,在这个条件下,媒体业也将空前发展。”
  在中关村,一名销售人员也向记者推荐了电纸书。
  从平面上看,大尺寸的阅读屏幕颇有“书”的架势,而仅一厘米厚度又使它比图书轻便。打开电源,进入书库,发现这是一种非常类似于普通纸张的阅读感受:屏幕无背光,丝毫不刺眼,换几个角度,字迹依旧清晰,而且能够进行手写识别,可以用手写笔对书籍进行批注和摘录。
  打开WiFi无线下载功能,进入汉王的网上书城,这里有数万种图书、数十种报纸。记者搜索了自己儿天前刚刚购入的一套四册小说《张居正》,当时在当当网上的折后售价为70元,而在这里,每册的售价只有3元。正在记者暗自惊讶的时候,销售人员说:“汉王的速度还可以,下载一本书一般用不了半分钟,也就是说句话的功夫,它就到了您的手上了。”
  2007年底,首款Kindle面市之前,乔布斯曾狂妄地说:“这玩意儿永远不会成功!”然而两年后,Kindle成为亚马逊最畅销的圣诞礼物,在美国掀起了一阵电纸书热潮。苹果也忙不迭地发布了iPad,并通过其中的iBooks平台进入电子阅读市场。在国内,汉王科技等厂家掀起的电纸书热潮同样势不可挡。咨询机构Display Search的数据称,2010年中国的电子阅读器市场规模将从2009年的80万台跃升至300万台,达到全球市场的20%。目前,汉王书城每天的下载量已经达到15000份,并且还在增长。
  在上海世博会热门场馆的排队长龙中,捧着小巧轻薄的电纸书看得津津有味的年轻人并不鲜见。对于阅读而言,电纸书具备了一种“现代阅读”的气质,它让阅读变得更便携、更碎片化、更个性化,也更便宜。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但是,一个新的“全民阅读”时代正在缓步走来。这无论是对一个社会,还是对一种文明而言,都是意义深远的。
  现代阅读的瓶颈
  
  无论产品的功能如何强大,电纸书的本质依然是“书”,它为“阅读”开辟了道路,却也面临着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书,作为一次性消费商品,它的生命力一方面来自内容,另一方面就是知识产权保护。“在台湾,第一个做电纸书的老板被抓起来了,就因为他的产品里面放了没有明确授权的书籍。”刘迎建说,“在香港、台湾、新加坡,经常有因为做盗版而被抓去坐牢的。出版业形成了一种共识:为了一部盗版书而去蹲监狱,根本不值得!而中国大陆还没有这样的力度,这就让我们感到――进行不下去了。”
  就在几天前,著名网络作家“南派三叔”更新了自己的微博:“本想把我的原稿做出epub格式(注:一种电子书格式),一想何必那么麻烦,立即上网找到一个iPad电子书下载站,我黄色的封皮――《盗墓笔记》全集赫然在推荐位上――我这算不算支持盗版?”自嘲的语气中透着无奈。
  汉王的产品在出厂时已经预装了三千多种书籍,古龙全集赫然在列,而金庸全集却不见踪影,这令很多用户都感到疑惑。面对这个问题,刘迎建也很无奈:“金庸小说是老少皆宜,我也一直很想把它放进汉王的终端里。但是,一方面是金庸小说的版权费用太高,谈判进行得很艰苦,而另一方面,你在网上一搜,免费的金庸小说几乎到处都是。你说,这让我们怎么办?”
  屡禁不绝的盗版读物曾让传统出版商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在现代阅读刚刚兴起之际,盗版却早已风生水起。用磨铁图书总裁沈浩波的话说:“现在盗版能搞死出版商,未来借助便利的数字化,就更会搞死数字出版商。”
  中国人的阅读已经延续了千年,为阅读而生的出版行业也同样历史久远。对于电纸书而言,一边有盗版不断吞噬市场,一边还要面对传统出版业的担忧。就像MP3取代CD,U盘取代光盘,数码相机取代胶片相机,这些数字产品取代传统产品的事件,似乎都发生在一瞬间,而现代阅读,事实上也是一种取代。这也是整个传统出版业的隐忧。在日本,一家公司在完成了电纸书所需的一切硬件和技术后,却没有出版社愿意与之合作,最后不得已转战美国。在德国,电子书甚至卖得比纸书还要贵。
  而电纸书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究竟取代了什么?刘迎建认为,电纸书替代的是造纸、印刷、仓储、运输和一部分的发行,“这些环节可能会出现变化,但这种变化是符合当前全世界低碳、环保趋势的。电纸书的出现,有一个社会进步的意义,不仅更加环保,而且效率更高。”
  如果以作家和记者为代表的内容制造者不会被取代,那么电纸书对于他们而言就只是一种新的发行渠道,就在这看似“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刻,另一个问题又浮出水面:中信出版社新媒体事业部总经理黄锫坚就曾表示,“电子的东西和实体不一样,比如我给(传统发行)渠道提供一万册书是很清楚的,但是我给电子通道一个电子版权,他卖多少其实我们是不清楚的。”这种顾虑,显然是来自支付平台的不成熟。
  此外,有调查显示,读者希望电纸书中的藏书量最低可达五万本,甚至能达到几十万本。目前网上的汉王书城已有书籍近九万册,预计年底能达到十万册以上,与人们的心理预期虽然还有一些距离,但刘迎建表示,他们正在不懈努力:“就像当当网现在是很多出版社最大的经销商,我希望汉王能在五年之内,也成为各大出版社最大的经销商!”
  刘迎建曾对媒体讲述过这样一段经历:他曾苦寻几本80年代出版的老书,但最终没有找到。一位出版界人士直言相告:“出版社的库房里肯定有这本书,但绝对不会给你一个人单独调货,因为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一方面是读者想买却买不到,另一方面是大量书籍卖不掉,如果书报刊全部实现数字化,无论对于传统出版业还是电纸书,都是一个机遇。可以为这个结论佐证的,是在iPad上市的一个月之内,为《华尔街日报》增加了6.4万份的订阅量。第一财经董事长高韵斐说:我们不应惧怕、回避电子科技的发展带给人们阅读方式发生的变化,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生产出受众所需要的、愿意为之付费的、有品牌的内容。
  
  阅读时代
  
  曾有人调查过人们弃购电纸书的理由:“我想在午夜钻进被窝看电纸书,但它没有背光,看不了”、“不能随手折叠”、“喜欢看漫画,但它还不能显示色彩斑斓的东西”……
  然而,电纸书的种种不完善,正在飞速地被弥补。上海世博会的城市未来馆,展出了一款柔性屏幕的电子纸。它和现有的电子纸一样,无需背光,利用自然光反射即可阅读,而不一样的是,它仅有几毫米厚,可以弯曲变形。人们完全可以想象,未来的电纸书,将有斑斓的色彩,屏幕柔软可折叠,尺寸更大,价格更便宜,最重要的是,它将既像一本真正的书,又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有着完美的阅读体验和无穷无尽的内容。
  电子设备的特性,还可以为未来的阅读带来更多的享受。老年人可以通过电纸书了解养生知识,白领可以通过电纸书得到打折信息,学生一族可以用电纸书随时上网“织围脖”……从技术上看,这些情景都并不难以实现。事实上,也只有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都能通过电纸书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才能被称为一个真正的阅读时代。
  2010年3月,汉王科技宣布在上海开出华东第一家电子书旗舰店,并计划其彩屏电纸书将在2010年第四季度上市。这迈向“梦境”的第一步已经跨出,看来离真正的“现代阅读时代”已经为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