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产业的时间差距大约为20~25年。我们说彼此的产业结构有良好的对接优势,从生产要素上说就是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福建于2004年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其核心价值,是闽台共建“环海峡经济圈”创造条件,其核心内容,是现在强调的海峡西岸的产业对接。
博螯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评述了此战略的“深远意义”。他说:闽台两地特殊的渊源关系决定了福建在两岸统一大业中的地位,福建与台湾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构建中国新的经济板块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福建省社科院原院长严正强调了产业对接的“现实意义”。他认为,现在台湾二、三产业向岛外转移、拓展市场趋势增强,而福建正处在由轻型产业结构向重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闽台两地生产要素既有垂直分工的基础,更有水平分工的条件,两地产业具有较大的转移与承接空间,实施“海西”战略就为两岸的产业对接创造良机。
“海峡西岸”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并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这一区域发展定位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福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利用、配置,并整合海峡两岸的经济资源,为将来在全面实现“三通”以后,建设台湾海峡经济区奠定重要的基础。福建规划的产业对接,是谋划两岸协调发展的一个新思路,体现了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上的深化。
经历了20多年台商投资的“起伏变化”之后,如今福建就闽台之间的产业对接设计出了怎样的政策?他们的呼声如何引得台商的回应?以及两地对接的现状、问题、前景又是如何?对福建的产业升级有何影响?就此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福建省发改委副主任郑勇。
“差异性”和“互补性”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福建和台湾产业发展的轨迹相似,但有明显的时间落差,可这种差异反而形成了互补,这种互补性从何体现?
郑勇(以下简称郑):闽台产业的时间差距大约为20~25年。我们说彼此的产业结构有良好的对接优势,从生产要素上说就是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首先是福建劳动力资源丰富。其次,台湾面积不及福建省的1/3,土地资源紧缺是制约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福建土地资源要丰富得多。福建沿海有大量台地和海湾围垦滩地,适宜作为工业用地,且福建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具备较好的建设港口工业区的条件,目前台商投资较为集中的也正是在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等后方的港口工业区里。
其次,就市场而言,台湾2300万人口的市场自然无法与祖国大陆13亿人口的市场相比,而且祖国大陆市场的消费能力正在不断增长,投资福建的企业实际上也是以进入祖国大陆市场为目的。此外福建大陆的科学研究力量较强,人才众多,台湾企业在大陆聘用专业人才要比台湾容易得多,合算得多。
台湾方面,技术,资金,管理,国际市场开拓方面优于福建,近十几年,台湾的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精密机械等方面有较显著的进步,尤其是电子工业已跃居国际先进行列,现约有2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过全球第一位。台湾企业的研发能力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高,资金充足,外汇储备相对较多,对外投资能力强。台湾的企业管理和市场管理经验丰富,台商多年在同际市场上经营,有较强的外贸营销能力和销售渠道,熟悉国际惯例。这些长处都是福建在产业对接中需要学习的,闽台产业对接可弥补福建企业之不足。
重点培植十大领域
《南》:据福建本土媒体报道,“十一五”期间福建将依据台湾优势产业特点,结合福建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了10个重点领域和三大产业加强闽台产业对接,请您谈谈具体的内容。
郑:这10个重点领域分别是信息、机械、石化、纺织制鞋、食品、冶金、建材、高科技产业、物流业、金融业。我们的愿望是到2010年初步把海峡西岸建成投资环境优良的两岸产业合作重要基地,加快步伐把福建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从而加快福建产业结构的升级。为此,我们确定闽台信息、机械和石化三大产业作为对接重点。
信息产业:以福州(马尾)显示器件、福清显示器、厦门半导体照明、漳州智能小家电、泉州微波通信、莆田液晶显示产品等5个国家级产业园和海峡IC产业、长乐光电子、福州软件园、厦门软件园等一批新兴信息产业园区为基地,以初具规模的计算机及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移动通信产品产业链和新兴的汽车电子、集成电路(IC)、光电子、软件等产业为重点。
机械产业:以福州青口汽车及零部件、厦门汽车城、厦门工程机械、福安电机电器等生产基地,以及拟在福建沿海建立的台湾机械产业园为载体,推进汽车、船舶、飞机维修、工程机械、电机设备、环保设备、产业机械和基础机械的合作。
石化产业:围绕建立上中下游产业一体化的配套协作体系,重点对接三大合成材料及其后加工产品,加快建设湄洲湾石化基地和厦门海沧石化基地,积极推进福州江阴、莆田东吴、漳州龙海等区域承接石化中下游产品。
关联企业整体迁移
《南》:今年以来,两岸产业对接的步伐骤然提速。不少学者分析认为,台湾对福建的产业转移将进入新阶段,这次唱主角的将是现代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高、资金量大的制造业为主,请问台湾新一轮产业转移所呈现的特点及其福建的应对措施。
郑:20世纪90年代后,台湾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主导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一批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迫切需要转移,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加快转移,福建具备接纳台湾产业转移的条件,目前福建已经形成电子信息、石化、机械工业三大产业集群,台资在闽投资引发闽台产业合作分丁新格局正在形成。
我们针对台湾新一轮产业转移和骨干企业外移动态,以引进龙头项目、培育产业链为重点,主动接纳台湾电子信息、机械、石化等产业的转移,鼓励台资企业在闽设立研发中心。
电子信息产业围绕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引进台资发展IT产业、光电产业,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机械装备产业要充分发挥福建省的开放和港口优势,吸引台资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电气机械制造业,重点开发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输变电设备、船舶修造、电机制造等主导产品,加快形成一批骨干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石油化工产业要充分发挥福建的海岸线优势,吸收台资重点发展临海重化工业,引导台商投资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主导产品。大力吸收台湾农业资金,引进台湾农业先进技术、设备、优良品种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抓住两岸经贸发展的有利时机,推进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使福建成为台湾农产品输入大陆的重要集散地。大力吸引台商投资福建港口建设,加强闽台物流业合作,提升福建国际货物中转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台湾冠捷电子、中华映管、东南汽车、翔鹭化纤等一批台湾大企业集合岛内关联企业整体投资福建,台湾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石油化工等业界也先后组团来闽考察,甚至抢摊、占位,做整体迁移的前期安排。
影响对接的因素
《南》“对接”之中存在哪些问题?
郑:首先土地制约有待缓解。福建是一个土地资源紧缺的省份,不可否认,早期台商对福建的投资热潮,低价位的土地是一大吸引力。如今福州马尾、厦门集美等台商投资区的土地都已经排满项目,各投资区都面临扩区问题。现在征地拆迁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台资项目审批经常遇到土地制约问题。另外,资源配置的效率有待提高。再加上我们的产业对接面临国内区域的激烈竞争,台商也在不断比较各个地区的投资环境和条件,待价而沽。而两岸政治因素的不确定性也是影响闽台经贸发展和产业对接的因素之一。
此外,两岸缺乏正常的沟通渠道和共同的经贸立法,双方没有统一完整的统计资料和相应的咨询服务,这种状况也会影响两岸主管部门对两岸经贸活动进行全盘了解和引导,给我们具体的产业对接增加了难度。
《南》:通过中介组织带动两岸贸易和投资是闽台经济合作的重要通路,闽台两地的中介组织如何为产业对接发挥作用?
郑:近些年来,福建的许多行业协会已透过各种管道成功与台湾行业协会联手,搭建起行业对接的平台。与此同时,福建省也正努力改善中间经济组织不甚发达的状况,并在政府文件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福建省要加大行业协会、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力度,并做好规划的推介工作,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强化领导对产业对接的跟踪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