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削核”,同床异梦】美俄核大战

  虽然双方都乐见“削核”,但是“削核”的底线并不一致。莫斯科希望达成“战略均势”,即“以最小开支维持与美国在进攻性战略武器领域的力量均衡”。而华盛顿宁愿将双方核弹头减到最少,以便通过发展反导系统等措施,实现美国“非均势”下的战略优势。
  1991年7月由美苏签署,1994年12月被美俄认可并正式生效的《第一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由于未能在小布什任内实现延期,将于今年12月5日失效。美俄谈判代表自今年4月恢复接触,5月开始首轮正式谈判,试图在年底前达成谅解,签署新的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已经向世人提出“无核世界”倡议的奥巴马,于7月上旬访俄期间与梅德韦杰夫总统签署一份框架性文件,初步约定在新条约生效7年之后,将两国核弹头数量各削减到1500枚至1675枚。美俄“削核”进程,由此越来越多地暴露在镁光灯下。
  所谓“进攻性战略武器”,大致可分为核弹头和运载工具(如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潜艇弹道导弹、重型轰炸机)两部分。由于洲际导弹可用来发射卫星,再作大规模削减不现实,所以当下削减战略武器主要指削减核弹头。美俄核弹头占全世界90%左右,《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规定美俄每一方运载工具所携带的核弹头不得超过6000枚(该目标已基本实现);与此相配套、2002年签署的《莫斯科条约》规定两国将在2012年底前将各自核弹头削减到1700至2200枚。现在,随着《莫斯科条约》即将因前一条约的失效而失效,计划于年底签署的新条约也就成了重中之重。美俄眼下同意的目标,是比《莫斯科条约》规定的核弹头削减数量“最多低1/3左右”。但是,两国达成协议要比达成意向难,而未来10年执行协议,又要比达成协议难。这其中最大阻力,是美国拟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
  
  奥巴马“无核世界”真相
  
  在2000年《核不扩散条约》的评估会议上,核武国家曾承诺实现全面销毁核武库的目标。然而,在该约签署后的数十年里,核裁军进程一直很缓慢。目前世界仍有2.5万件核武器,其中数千件核武器处于可快速发射的状态。2010年将再次举行《核不扩散条约》国际审议大会,各大国都想利用这一机会争取对自己有利的国际舆论。
  今年4月初,奥巴马在布拉格城堡前上万人聚集的广场上明确宣布:美国将致力于实现一个无核武世界。作为现实层面的步骤,奥巴马要求美国国会批准加人《全面核禁试条约》、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方面的作用,呼吁加强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支持,推动各国停止生产核裂变材料,并且为和平利用核能建立一个国际共用的核燃料库。
  其实类似的建议,早在去年12月就由法国总统萨科奇代表欧盟向联合国秘书长致函提出过了。问题是,美国这样一个拥有5576枚核弹头(今年年初数据,俄罗斯拥有3909枚)、动辄扬言使用核武器,并对许多盟国提供“核保护伞”的超级大国,其所提出的“无核世界”倡议,相比只有400多枚实战核弹头的法国的提议,分量不一样。
  美国当然并非在冷战结束后就不需要核武器了。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凯文?奇尔顿上将最近公开表示:虽然有人建议弹道导弹核潜艇部队的任务也应随着苏联解体而终止,但战略核潜艇在今天依然重要,就同在冷战高峰期时一样。据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核问题专家估计,2008年美海军“核威慑巡航”次数达t960年以来之最,是俄海军的3倍。美军14艘现役战略核潜艇中,有4艘(太平洋和大西洋各两艘)处于“高度警戒”状态,一旦接到命令,将能在数分钟内发射96枚导弹,这些导弹共携带约384枚核弹头。
  
  但与此同时,当今世界核武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核扩散”暗流汹涌。尤其朝鲜已经两次试爆了核弹,据说其远程导弹射程可覆盖美国阿拉斯加州。这不但对美国领导权构成了挑战,也对毗邻的俄罗斯、中国等核大国产生了心理冲击――如果大国不进行核裁军,也就没有道义力量阻止核扩散。鉴于此,美国倡导“削核”就顺理成章。
  本来,“彼消,己长”是美国秘而不宣的核裁军目标。“彼消”,意味着鼓励其他有核国家削减核武器;“己长”,则利用了《莫斯科条约》的漏洞,把放进仓库、不再值勤部署的核弹头算作削减,从而实质保存了美方战力。然而,近年来俄方坚持要求美方销毁核弹头而不是库存起来,而在削减运载工具方面,又要求把计划部署常规弹头的运载工具也纳入。这就给美国出了难题,迫使奥巴马提出无核世界构想,反将俄罗斯一军。
  这是因为,在理想的无核世界中,美国“信息化”导向的常规军事力量,比核武力量更能形成对他国的压倒性优势;而俄罗斯却将丧失最有价值的威慑资产,背上常规军备竞赛的负担,得不偿失。所以,作为终极目标来追求,美国的底气要远大于俄罗斯。而在核裁军漫长进程的开端,美国就取得这方面的话语权,也便于向俄罗斯要价。
  
  莫斯科谋求“战略均势”
  
  根据15年前生效的《第一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俄罗斯已将核弹头数量由近1万件减少至约5000件,执行情况比美国好得多。但是莫斯科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俄联邦安全委员会对外公布的数据称,每年俄政府花在核武器的研发、生产、保养、贮存等方面的开销,占俄军军费开支的1/3。在因金融危机捉襟见肘的财政形势下"莫斯科也乐见能和美国就进攻性战略武器削减达成协议。毕竟,毁灭美国1万次和毁灭美国1次的效果是一样的,只要能和美国形成战略均势,莫斯科抛弃一些陈旧落伍的核武器也未尝不可。
  虽然双方都乐见“削核”,但是“削核”的底线并不一致。莫斯科希望达成“战略均势”,即通过同美签署新的条约,同时规定核军备数量的上限和下限,从而“以最小开支维持与美国在进攻性战略武器领域的力量均衡”。而华盛顿宁愿将双方核弹头减到最少――例如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说,奥巴马目标是将两国的核弹头数量削减80%――以便通过发展反导系统和部署高精度的不带核弹头的远程导弹,来实现美国“非均势”下的战略优势。
  双方“均势”与否的斗争之下’美国在东欧部署的反导系统成为双方交锋的重点。根据对2006~2007年导弹拦截试验结果的分析,莫斯科认为该反导系统对俄的战略核力量构成了现实威胁,甚至怀疑美打算诱使俄将本国核实力削减到美反导系统能够拦截的水平。俄专家还提出,如果真像美方说的那样,部署东欧反导系统纯粹是为了防范伊朗,那么美国的拦截导弹就应该部署在土耳其而不是波兰。事实上,在美国看来,俄罗斯报复还击美国的弹道导弹,不是通过北极地区而是通过北欧和北大西洋上空指向美国东海岸。因此,要想拦截飞向美国的导弹,波兰是部署导弹拦截系统最方便的地方。有了在东欧的所谓“第三战区反导系统”,美国对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将了如指掌,并有可能在助推段拦截俄的弹道导弹。
  不仅如此,中国资深军事专家兰文萱还认为,美国在中欧和南欧部署的雷达只是掩人耳目的表面功夫,针对莫斯科最明显的“杀招”是在挪威以“空间探测站”为名建设部署的雷达站。该雷达站配合欧洲其他雷达站共同使用,可以更准确地探测到来袭的俄罗斯导弹。所以,俄军方通过向加里宁格勒(毗邻波兰的飞地)部署先进的高机动短程地对地导弹来威胁打击东欧的反导基地,这样的“激烈”反应也是正常的。如果莫斯科为了防止美国对俄实施核打击,而在加拿大修建雷达站的话,华盛顿的反应绝对不会比莫斯科更有“风度”。
  早在今年3月,奥巴马曾致信梅德韦杰夫,暗示只要俄帮助“制止伊朗生产远程导弹”,美国或可不必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并且他在捷克的演讲中,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表现出美方某种政策“松动”迹象。但是,伊朗导弹问题并不会因为美国的态度转变或俄国的参与调解而很快得到解决。何况,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除了能遏制敌对国家外,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譬如在经济上要挟地区经济强国,强化与盟国的关系,对盟国进行军事控制等。美国是否会为了同俄罗斯形成“均势削核”而放弃反导系统带来的巨大利益呢?
  
  小结
  
  美俄“削核”谈判的最大难题仍是缺乏互信,即使双方能在今年底达成“削核”协议,如果缺少互信,在未来执行过程中也将面临难以逾越的鸿沟。“削核”过程中相关核武器核查、统计工作,必须在双方高度互信之下才能有效进行。目前双方对于现有核武器数量和作战效能评估的巨大分歧,已经折射出美俄两国互不信任的现实。为了避免反复扯皮,双方初步约定,俄美将“自行决定”本国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构成情况。
  尽管美俄代表之间的“削核”初步会谈十分顺利,但并未涉及实质性内容的商议。只有超出双方利益范畴外的协商,如检讨俄美与第三国在进攻性战略武器方面的现有合作,才能算作美俄“削核”协商的真正开始。而美俄此轮莫斯科峰会展示的只是彼此对待“削核”的姿态,如探索成立相关执行机构,这离真正的共识还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