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文明多样性刍议】

  世界文明多样性现在成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热门话题。这同近十几年来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密切相关。文明多样性,同国际格局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一起,构成当前国际形势的“三大基本特征”。
  
  文明多样性成为热门话题的缘由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从人类文明史开创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人类进化历史,从蛮荒走向文明,是在不同地域和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一开始就带有不同的特色。因此,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存在着文明多样性。进一步说,人类正是在多样性的竞争和融合中取得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从现实来说,正是有了文明多样性才使我们的世界如此绚丽多彩。
  那末,既然文明多样性是最基本历史知识和世界现实,为什么还会发生激烈的争议呢?当然事出有因。
  首先,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美国“不战而胜”。第一功臣是里根,赖斯也有份。布什得出两个错误结论:其一,美国成了世界惟一超级大国,认为独霸世界和建立“美利坚帝国”的时机已到,因此肆无忌惮地实施“单边主义”战略和政策。其二,以“民主、自由、人权”为旗帜的“美国文明”已经“战胜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现在要“乘胜追击”,发动“世界民主化第二波”。布什对推广“美式民主”已经到了痴迷程度。以伊拉克为“样板”推广“大中东民主计划”,在乌克兰和中亚鼓动“颜色革命”。乘卡斯特罗生病住院之际,号召推翻古巴革命政权。布什也把矛头对准中国和俄罗斯。布什在访华前在日本发表讲话,竟然要中国大陆学习“台湾民主榜样”。在俄罗斯参加八国峰会,竟然当着普京的面,要俄罗斯仿效“伊拉克民主”,被普京当即顶了回去。
  第二,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信息通讯空前发达,西方强势文明(包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具进攻性。这引起了发展中国家的高度警惕,保护本民族文化的防卫性要求与行动与日俱增。但是另一方面,西方一些敏感的知识分子,基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力量崛起的分析和对未来世界发展的预测,认为现在处于强势的西方文化正在走向衰落,而挑战者正是尚处于劣势的非西方文化。因而产生了一种“西方文明危机感”。
  第三,冷战时期过去,长期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所掩盖的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激烈爆发出来。这些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都带有一定的文化背景。西方文化的入侵,加之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激化,成为滋养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的温床。由于美国反恐政策和导向的错误,把世界上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冲突归因于一种特定文明或特定宗教,并以反恐为名扩张军事势力,打击所谓“邪恶轴心”国家,推广“美式民主”。这就使世界处于越反恐越恐惧的气氛中。
  
  文明多样性的本源
  
  “文明”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就“文明”、“文化”这两个词义而言,中外学者均有不同说法。比较普遍一种看法是:“文明”的含义要比“文化”更广,包括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而“文化”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是指除政治经济之外的人类活动。“文明”对应于“野蛮”,“文化”对应于“愚昧”。这是比较多的学者的一种归纳,但也未必确切。其实,“文明”和广义上的“文化”在定义上和实际使用上确实很难区分,因此常常可以混用。这也是国际学术界的一种通用的做法。
  人类文明发源于地球的多个地域。起源时间各异,起源地域不同。人类经过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纪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由于各个文明发源地的地理和自然条件不同,特别是受气候的影响,生存条件各异,进入文明时期的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部落),带有各不相同的特色。可以说,人类文明从开创时期起就是多元的,具有多样性,而不是单一的。
  世界文明的发展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史,文明发展同社会发展相伴而行。
  在7000年的发展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经过各种形式的冲突和交融,一步步走向新的更高的文明。这就形成了现今世界的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的文明多样性。英国学者汤因比归纳为23种文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报告《多种文化的星球》归为8种:欧洲文化、北美洲文化、拉丁美洲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俄罗斯文化和东欧文化、印度和南亚文化、中国和东亚文化。从大的系统来说,有的中国学者把世界文化分为4大系统: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美文化。再往大的方面归纳则可分为东方文明(文化)和西方文明(文化)。
  
  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几个特点
  
  一、共同性和差异性
  世界文明发展的共同性是十分明显的,和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大致相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农耕时期),到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时期),再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虽然社会发展有前有后,每个阶段有长有短,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但也有共同规律可循。如宗教,人类从原始崇拜到现代宗教的形成,所走过的道路大致相同。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伊斯兰教)的基本教旨也是相类似的。再如,科学技术和认识论的发展历史也有同样情况。但是文明的差异性也是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哲学观点、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甚至也反映在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方面。在现代,又往往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联系在一起。同时要说明的是:共同性和差异性并非是绝对的,而是互为依存的,共同性中有差异性,差异性中有共同性。
  
  二、稳定性和变动性
  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文化差异性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这种差异性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民族秉性,并且受到本民族的社会传统、经济、政治、军事、宗教、语言、文学、艺术、风俗、礼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化差异性代表不同文化的民族性格,从总体上说不存在哪一个民族文化高贵,另一个民族文化低劣的问题。在每个民族文化内部都有先进因素和落后因素。因而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文化同其他万物一样具有发展变化的性质。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不能作为文化封闭的借口。文化的比较、借鉴和交流是每一种民族文化发展的永不枯竭的源泉。但是发展中国家在西方强势文化进攻面前也存在着文化安全问题。因此把握文化的稳定性与变动性的辩证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排斥性和融合性
  文化是长期历史形成的复杂现象。文化深层次问题还涉及政治体制、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因此民族文化对外来异质文化有天然的排斥性。但是另一方面,一种民族文化如果长期闭关自守,不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不管接受方式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就会从兴旺走向衰落甚至消亡。这已经为历史事例所证明。现今世界的各个民族文化,无不是通过同外来文化融合而成的。中华文化是一个例证。同样,在外来文化进入和渗透过程中存在着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特性和使本民族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问题。弄得不好,也会使民族文化在强势文化渗透中逐渐消亡。这已经成为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尊重多样、平等交流、和谐发展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构建“和谐世界”的一项重要内容。构建“和谐世界”,要求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倡导一种“新文明观”,坚持各国之间进行文明平等对话和文化交流,使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和社会发展模式多样化。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内容还包括:历史形成的文化传统、政治和社会体制、价值观念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不应被用于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社会发展的具体模式不能成为“输出品”。
  现在流行于世的“文明冲突论”和“文化全球化论”是同尊重文明多样性的认识是相悖的。
  “文明冲突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在冷战结束之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争已经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东西方“文明冲突”。他提出,冷战之后,西方世界最大的威胁来自儒教和伊斯兰教的东方文明;因此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要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东方文明。这种观点客观上为新冷战提供理论依据。美国“9•11”事件之后,国际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和复杂。恐怖主义危及国际安全和普通民众的生命,需要坚决加以反对和清除。但是反恐斗争不能被看作是“文明冲突”,更不能将反恐矛头指向特定的宗教和特定的民族。反恐要标本兼治,这个“本”就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各种文明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带出了一个问题:文化是否也要全球化?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化随经济而动,经济全球化加上信息网络化,必然会产生文化全球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问题并没有如此简单。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将对民族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但是从文化品格来说,文化不总是经济的同行者,更不是随行者,甚至还可能成为批判者。实际上,这几年来,我们对经济全球化期望过高。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而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了。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文化是不能全球化的。
  
  对我国建设先进文化的启示
  
  建设我国现代先进文化需要处理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借鉴和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之间的关系。盲目崇洋和提倡复古都是不可取的。
  中华文明薪火传承了五千多年,为世界文明史之奇迹。其秘诀在于:既留住了“根”又能“海纳百川”。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延续不断。最大的可以说有三次。第一次是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佛教进入并本土化,吸收并融合异域及外来文化,造就盛唐文化。第二次是明清时期西方文化的进入。虽然这种进入特别是在晚清时期伴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野蛮征服,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华文化向近现代文化的转型,为维新、变革和民主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第三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当然文化交流与融合向来是双向的。例如,中国的古老文化特别是汉唐文化曾经对西方的启蒙运动产生过很大影响。
  进入新世纪,在讨论如何发展我国现代先进文化时,有两个问题引起广泛的认识论和探讨: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如何借鉴和学习西方文化?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有人提出“全盘西化”的要求。视传统文化为落后,最多只是古董。一切以“美国标准”来衡量,从社会经济体制,到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再到大众娱乐和生活用品。
  另一种倾向则是盲目推崇国学和儒学。办私塾,背《四书五经》,提倡“科举制度”,甚至要把“三纲六纪”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纲领。他们认为,100多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理念和科技的进入,中华文化已经“断层”。他们甚至认为,现在“只有儒学才能救中国”,只有以儒学为核心的“东方文化才能拯救世界文明”。
  从世界和中国文明发展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再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理念出发,上面两种倾向都是不科学的。
  我们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必须研究其历史背景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作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舍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因素,创造更高层次的文明。同样,在吸取西方文化时,也要有区分鉴别,要符合我国国情。
  对传统文化来说,发扬和传播是最好的继承,使中华古老文化继续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例如,当今人类社会患上种种“生态病”、“社会病”时,中国“天人合一”、“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传统哲学思想不失为一副良剂。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在全球化潮流中保持人类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的原则。而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融合中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个性是十分重要的。建设既保持民族传统和特色又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先进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任务。
  (本文责任编辑:刘万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