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回首2003年,我们都会觉得心里有许多话想说、要说,可万语千言真有些不知从哪说起才好,那就先从最要紧的说―― (SARS)非典,闻所未闻的名称,标志着一场闻所未闻骇人听闻的瘟疫和灾难,那场惨烈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成了2003年留给我们的最铭心刻骨的记忆。记忆里,不管是我们的政府和我们的人民,面对那场从天而降的灾难都表现出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自信与从容。尤其是政府此前此后的一系列决断更是显露了当年年初才登台亮相的新一届党和政府领导人的决策能力、水平、理念和风格,一个共识也随之在越来越多的人心中成型并不断得到强化:清廉务实、稳健从容,的确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颇具亲和力的特色。
我们当然知道,对于党和政府的高层领导来说,出身与职业背景在本质上不会也不该影响政府决策,政府的政策调整取决于体制的资源供给和支持程度;但我们依然无法不去关注我们领导人曾经的存身环境和成长经历。例如有“平民总理”美誉的温家宝究竟有着一段怎样的平民岁月呢?
正是怀着这样的好奇,按照新华社当初公布的有关履历,2003年金秋,沿着总理还不是总理时留下的足迹,在西北的黄土高原,记者开始了探访和求索……
探访黄土地――酒泉篇
我从在大学学地质到从事地质工作整整25年。这期间大部分是在非常艰苦和恶劣的环境中度过的。我深知人生的艰辛,也知道国家建设的艰难。但我也树立了一种信念: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温家宝的话
温家宝是个老地质。1968年他从北京地质学院(现名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地点是地处黄土高原的甘肃酒泉。当时的单位叫地质力学队,温家宝是技术员,工作主要是从事祁连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也就是填出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以供找矿使用。这是最基础的地质工作,也是最艰苦的一项工作。温家宝从地质技术员干起,常年奔波在野外,用当年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的话讲,就是一年四季穿皮袄,没见过夏天。有关地质部门至今仍在使用的祁连山1:20万区调图就是在当年还是技术员的温家宝的参与下绘制完成的。
王志恒是当时地质调查队的工程师,由于是地质方面的专家,退休后又被返聘回四勘院(即当年的力学队、地调队),提起当年从事野外地质调查的艰苦和温家宝参与绘制的祁连山1:20万区调图,王老的谈兴立时就高涨了起来。他比划着告诉记者,当时队里的区调工作主要集中在祁连山区,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路,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牦牛和马。夏天进山,雪水融化,一天过三四次河是常有的事。吃的东西只有罐头、木耳、鸡蛋,根本见不到绿色蔬菜,很多同志常常是春天进山,冬天出山,根本不知道夏天是什么滋味儿。那幅温家宝参与绘制的区调图是难度最大的一幅,就拿祁连山主峰来说,那里人迹罕至,几乎全部是冰川,测绘的艰难可想而知。
王老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
在绘制这幅祁连山区地调图的过程中,为躲避洪水和泥石流的袭击,温家宝与队友竟一夜搬了三次帐篷,等第二天天亮再看以前的住地时,那里早是一片洪水汪洋。祁连山1:20万区调图历时8年终于在1974年绘制完成,温家宝又亲自编写了该图下册的文字说明报告。
1976年,温家宝由队技术员调任队政治处干事,随后转为政治处负责人。沙仑是省地勘局的离休老干部,说起1976年第一次与温家宝接触的情景来仍是津津乐道。在一次项目验收会议上,已在政治部门任职的温家宝主动找到时任省地质局地矿处处长的沙仑,要求给自己点时间,谈谈祁连山铁矿石的找矿方向。当时沙仑很疑惑,心想,你已经到政治部门工作了,业务上的事还能行吗?后来在沙仑的安排下,温家宝做了这个报告,事后大家都反映温家宝思路开阔,讲得不错。许多老同志对温家宝的评价是:有什么想法喜欢拿出来与大家积极地探讨。曾同温家宝在一个办公室共事的张子靖以及曾共事11年的楮腊元在学风方面对如今的总理有着更细致的描述:在队机关上班时,他总是比别人来得早,走得比别人迟,坐下来就是看书、办公,除了休息时外出活动一下,其余时间都泡在书本里,从来不去别的办公室串门、聊天。
1977年发生的一件事,让地质力学队的所有同志对温家宝又有了新的认识――他不但在业务工作上精益求精,为人也相当有风度,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在省地矿局和四勘院采访时,许多老同志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那次让工资的事。当时温家宝已由队政治处负责人提升为副队长,恰逢省局下达了部分提升工资的指标。按说,温家宝由一般干部提升为队负责人,提升工资指标中肯定有他的一份,但当他看到指标有限时,硬是把这个指标慷慨地让给了其他同志。冯俊国是当时力学队的党委书记,回想起这件事,也依然充满了深深的钦佩。他说:“当时在会议上,大家都赞同给温家宝提升一级工资,但他当时就要求把这个指标让给其他的同志,会下他又多次找我谈话,执意要让出指标。这个举动当时在力学队反响很大。”
在四勘院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1970年开始,温家宝夫妇资助一位牺牲队友的家属及子女,直到这个不幸家庭的大女儿1976年招工来到力学队,温家宝夫妇仍旧对这个女孩子关怀备至视若己出。这个女孩叫王有芹,现在早已成家立业,步入中年,但提起当年温家宝夫妇对自己的帮助,还没说几句话,她就泣不成声。稍微整理一下思绪后,她向记者讲述了那段改变了她这一生的往事,对温总理一家的感激之情似乎已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王有芹的父亲叫王德春,曾任力学二队指导员,1970年去世前任力学队政治处主任,与温家宝十分要好。王德春去世后,王有芹的母亲带着年仅11岁的她来到力学队,当时生活已经无法维持,许多人给王有芹的母亲出主意,让她把最小的当时只有两岁的小儿子送人。温家宝夫妇得知后极力劝阻,并主动提出今后在生活上照顾她们。此后,每当逢年过节,远在山东的王有芹一家都能收到温家宝夫妇给孩子们寄去的新衣服和钱款。1976年,王有芹被招工到地质力学队,来到了温家宝夫妇的身边。在一起工作生活后,温家宝夫人张培莉女士从不让王有芹花钱,而让她把工资全部寄往山东老家给母亲贴补家用。在工作上,温家宝对王有芹要求极为严格,经常向王有芹的领导询问她的表现。直到现在,张培莉女士还经常打来电话,询问王有芹的生活状况,并且在一次出差时还亲自前往山东文登,看望王有芹的母亲。“没有温总理夫妇对我们一家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王有芹动情地说。
探访黄土地――兰州篇
全国2500多个县(区),我跑遍了1800多个。这使我更深地了解了国情和人民的状况,深知人民的期待。我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一定要以人民给我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忠实地履行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不负重望。
――温家宝的话
沙仑是温家宝在甘肃工作期间的老领导,从1976年温家宝主动请缨要求做业务报告时,这位当时才30多岁的年轻人就给沙老留下了很好的印象。1979年,沙仑由当时的省地质局地矿处处长提升为副局长,处长一职空缺,局里开始考虑接任人选,当时选择干部要求“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选来选去,年轻、又有研究生学历的温家宝成为最合适的人选。经过省地质局马万里和沙仑副局长的专程组织考察后,在酒泉工作12年的温家宝调任甘肃省地质局地矿处副处长。
此后没过多久,省地质局召开计划工作会议,新任业务处长的温家宝做了关于地质调查的报告,他以那一以贯之的严谨学风,开阔的思路,良好的表达受到了局机关上下干部的好评。
赵生贵是地质局的副总工程师,温家宝调任兰州后他们常有接触。在他的印象中,温家宝待人特别诚恳,很正直,很坦率,对老同志很尊重,遇到不懂的事情勤于问人,经常拿个笔记本做记录。有一次晚饭时间,赵生贵看到温家宝骑着自行车匆匆忙忙往外走,忙问他干什么去,温家宝说去兰州大学学英语。温家宝当时就是这样,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坚持学习。
1980年,地质力学队在总工王志恒的参与下做了一个磷矿筛选报告,并成立了生产组对报告进行讨论。温家宝作为省局地矿处负责人参加了这个生产组,并任组长。在工区答辩时,温家宝发现有些问题处理得不是很好,提出了疑问。王志恒对此解释说,这些问题已经请示了局里,局里答复尽量做,实在做不了就算了。作为组长的温家宝当时表态,不论请示了谁,一定要按规程办事。没有生产组组长的批准,这个筛选报告肯定过不了关。随后,报告被返工,并且一返就是半年多时间,在各项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后,这个筛选报告才得以顺利通过,这件事给王志恒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81年,沈克放当时还只是局政治部干事,而温家宝此时已升任副局长。他记得当时局里要求加强干部的思想政治学习,派他去进修了几次,回来后给全局的干部讲课。当讲到资本循环的三种形态、三个阶段、三个飞跃时,为便于记忆,他将其称为“三个三”。课后,温家宝找到他,说这“三个三”还吃得不太透,请他再讲讲。一位副局长向普通干事如此诚恳地讨教,至今仍令沈克放难以忘怀。
温家宝总理保存着一个做工精细的小木柜,这是他当时在地质力学队工作期间找工人王殿修制作的。温家宝从酒泉调任兰州后最初没有安排住房,一个人住在办公室里。一次,王殿修因要给受工伤的女儿看病,来到兰州,当时他经济状况不太好,温家宝知道后执意要王殿修和他吃住在一起,不要去住招待所。以后的几天里,一个普通地矿工人和未来的共和国总理就挤住在一间办公室里。
甘肃地矿局的退休工程师陈光清,因为工作关系,是当年和温家宝接触较多的一个人。两人一起外出开会、野外考察,经常同吃同住。陈光清回忆说,温家宝当年的生活作风相当朴素,吃、住、行力求简单。温家宝当时是省地质局地矿处副处长,按规定,可以享受宾馆单人房的待遇,但温家宝每次去基层单位考察,尽量住单位招待所,经常婉言谢绝基层单位安排的宾馆,“有一回推辞了很多次”,陈光清说。
陈光清认为同温家宝很好相处,温家宝没有领导的架子。因为陈光清比温家宝大几岁,去基层单位别人经常把陈光清当成领导。说到这里,陈光清笑了,他还说,有一次和温家宝出差去天津,住在温家宝的家里,当时温的父亲等人都在。其父笑着说给温家宝取名的寓意是“温暖加吃饱饭”。
这就是历史。一个名字表现的不仅是一个平民家庭对下一代的希望,也多少折射出时代的影子。
凝望历史
朱 基总理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个领导人,他有许多优点值得我学习。至于我自己,大家普遍认为我是一个非常温和的人。但同时,我又是一个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的人。
――温家宝的话
的确是在凝望历史。
当现任甘肃地矿局局长的孙矿生拿出那几大本陈旧的硬皮记录本,当我从他手里接过那些本子,并小心地打开来,一页页翻看的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一种震撼――一种来自久远的历史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能穿透人心的力量。
本子很普通,就是20世纪70年代人们常用的那种硬纸封面的32开的工作笔记本。它的主人当时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时任力学队技术员的温家宝。孙矿生局长让我看的是温家宝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留下的专业笔记。里边有图表、有数据、有文字报告,还有报告的时间和地点。我一页页翻看着,恍惚间竟然有了一种观看奇迹的感觉――那些或用钢笔、或用铅笔书写的笔记,不仅字体工整,娟秀,而且行行清晰、页页清晰,每本厚达上百页的几个本子翻下来,居然没有发现一处涂抹的痕迹!要知道,这些笔记可是当年温家宝白天钻山沟、爬山头,晚上在帐篷或是在当地农家的土炕上,就着煤油灯微弱的黄光写下的啊!没有一种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这一切真的是无法想象。“我也是专业技术人员出身,他的专业精神对我的确触动很大。”面对记者,孙矿生局长就是这样说的。孙局长同时还告诉记者,在温家宝当选总理之后,局里在2003年年初首次工作会议上,专门将这几本工作纪录让大家传阅学习,他认为温家宝留下的这些东西,是全体地质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字里行间流露的认真负责、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最好的教材,比说许多许多大道理都管用。
记者深有同感。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无数的劳动者每天都参与其中的真真切切、脚踏实地的无数昨天的累积。蕴藏在其中的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也许当时你意识不到什么,但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所谓的精神财富、 历史遗产就是那些我们自己留下的无愧先贤也无愧后人的点点滴滴。看着那些工作笔记,好像就是在那个瞬间,记者突然明白了,什么叫人民创造历史,什么叫历史选择领袖,什么又叫领袖来自人民……
后来成为局长的孙矿生和后来成为总理的温家宝的交往,应该说是经历了时光的考验。两人的地位一开始就是有差别的――温家宝在酒泉当力学队领导的时候,孙矿生是局机关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温家宝当局领导的时候,孙矿生是局里一个部室的负责人;温家宝后来去北京到部里当副部长、到中央办公厅当副主任、主任的时候,孙矿生则去甘肃永靖县委当副书记、书记,后来就是临夏州委副书记,而温家宝那时候已经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了。可就是这样,很念旧情的温家宝也一直没忘了酒泉、没忘了兰州,没忘了他呆了多年的四勘院、地质局!那张两人在中南海勤政殿外的合影就是1994年国庆前夕,孙矿生来京出差时找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汇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问题时,温家宝主动安排的。在这之前,孙矿生带着州领导交办的任务来到北京,心里也是锣一阵鼓一阵地大动大乱,不知那么大的领导能不能抽出时间见自己?结果不但见了,而且原定10分钟的会面也延长为了半个小时,而且还照了相。也就是那一次,孙矿生还代表州领导邀请温家宝方便时来临夏考察指导工作,温家宝当时很认真地记录了下来。第二年6月,温家宝果然来到甘肃,还果然特意到了临夏,并且一呆就是两天。温家宝那次的临夏之行让孙矿生有两个想不到:一个想不到是温家宝不顾甘肃省委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而进行的劝阻,坚持要来临夏;第二个让他想不到的是,已经到中央工作10多年的温家宝每天都起得很早,晨练的项目就是快走,快到好多陪同人员都赶不上的程度――还是当年地质队员那种健步如飞的作风!
想不到的当然不止是一个孙矿生。按现在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地质人的说法就是:家宝官越做越大,但就是没忘了我们这些人――昔日的同事和老友。
赵生贵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温家宝担任地矿部副部长后,有一次,赵生贵去地矿部出差,当时正逢部机关在院子里做操,温家宝就站在队伍的前排。当他看到曾共事过的赵生贵从面前走过时,赶忙从队伍中跑出来,走到赵生贵面前热情地打招呼、握手。讲到这儿,赵生贵露出了笑容,“当时我心里真激动呀,人家已经是副部长了,还能主动与过去的同志打招呼。”
原地质力学队党委书记冯俊国曾于1993年9月底偕老伴前往北京看病,国庆节前夜,温家宝刚刚外出考察回到北京,在处理完政务后,他抽出时间邀请冯俊国到家中做客,并合影留念。冯老还告诉记者,后来一次,温家宝给他打电话,电话刚一接通他就听出了温总理的声音,赶忙说,您是温总理,谁知温总理马上亲切地说,我是家宝,我是家宝,您是冯书记。冯老感慨地说:“没想到这么多年了,总理还能一下子听出我的声音,言语热情得好像从来没有分开过一样。”
2002年9月1日,时任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视察甘肃、青海工作期间,又专程于百忙中抽出时间,专程趋车来四勘院看望这里的老同志和在职职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来酒泉不来看看大家,我走了以后你们会说我的。”
原地质科科长白志荣已离休多年,温家宝见到他十分高兴,问他生活还好吗?孩子干什么工作?白志荣一一作答后,温家宝笑了,说:您就是心宽,人好。您是我的领导。对了,吃饭还搁醋吗?王殿修是个木工,温家宝当年曾找他做过一个带抽屉的小木柜,见到王殿修,温家宝告诉他:小木柜做工精致,到现在我还保存着。王大为曾动过手术,温家宝询问完他的手术情况后,又笑着问他:现在一顿能吃几个羊肉馅饼?
最后一个故事是温家宝自己讲的――
时间还是2002年9月1日,地点就在酒泉四勘院的会议室。
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大家。我到北京后搬了好几个地方,从未想着去看看。可这里就不一样了,有你们在总是有所牵挂的。一到酒泉,我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尽快来看看你们,找找自己曾经住过的地方和办公的地点。我和秘书、警卫一块儿寻找水文大院在哪里,一直到最后才问到一家,说知道水文队的旧址在什么地方。当我爬到一高台处,一眼就认出了水文队的大院,那里有8幢房子,其中一幢就是我住过的地方。我下去沿着小胡同走了很久,找到了原来的住处,但住过的地方已经拆除,记忆中门口那棵杨树也不见了。我站在住过的地方,这时警卫员说过来给我照张相,正要准备照时,一位女同志走过来说:这是我家的房子,不能照。没一会儿又说我长得像个市长……
温家宝后边的话被掌声和笑声淹没了。
记者也想笑,但记者更想问问那位未曾谋面的女同志:假如她知道那位被她拒之门外的人其实是个比市长大得多的副总理,而那位副总理现在又当了总理,她会说些什么呢?你住的房子以前他住过,那你们究竟算是街坊呢还是邻居?面对这样一位亲切随和的街坊邻居,你真不知道自己该有多么庆幸?!
注:本文各节小标题下所引的话,为温家宝2003年3月18日回答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时所说。
(本文在采访过程中得到甘肃省委《党的建设》编辑部尤其是王健同志的大力帮助,谨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