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是一只想站起来而终没站起来的猴,我曾经试着站起来过,站起来以后,我发现我看得更远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更丰富了,但我不敢再站着,因为众猴都趴着。所以有人说我太低调,那是因为我必须趴着,并且不得不比猴群趴得更低,以掩盖我曾经站起过的事实。――温铁军
温铁军是个搞了半辈子“三农问题”的专家,经常发表一些振聋发聩的高论,常常显得标新立异而引发争议。他不愿意被人称为经济学家,自谦是从事农村调研的实验员,习惯一条腿插入农户。温铁军自当选2003年CCTV十大经济人物之后,与其他学者刹那间区别开来,成为公众人物。他的当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年在河北定州市(原定县)恢复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
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国要出问题,就出在农村;《我向总理说实话》的作者李昌平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我们发现温铁军近于疯狂的努力,正如“三农问题”悬崖边的一棵树。
两条腿都插到农村
温铁军是个学者,经历了一条从“奏折学者”到公共学者再到“新乡村建设运动”代言人的道路,温铁军已经两条腿都插到了农村。他不说“农业不打粮,万业停了行”,而是说“没有农民,谁能活在天地间!”
温铁军说,他成长中第一个11年的工农兵经历使他具有基层普通群众的认识、感情,这是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非常重要的经历。第二个11年他在中央和国家政策研究部门从事农村调查研究。 80年代改革开放遇到很多新问题,中央在1987年的5号文件中,提出科学决策要靠分区决策,以分散风险,通过实验的方法开展政策研究。温铁军是1987年被国家送到美国去学习科学方法的,学成之后又被送到世界银行跟班作业做后续培训,主要了解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如何开展项目。温铁军回国后正好赶上国内搞实验区,所学知识正好派上用场。这11年,他经常在各个地方下乡入户,去帮助地方搞调查研究,设计方案,并且在实验过程当中不断修正所使用的方法。
1998年不能做实验区工作以后,他开始坐下来整理自己的实验经历,总结教训,提出一些似乎是有点见地的观点,最后以完全为农民服务的面目出现。
温铁军认为,中国的“三农”问题源自两个主要矛盾,一是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这两个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是无法化解的。目前我国农村GDP只占整个社会GDP的14%多一点,可是农村的人口按户籍计算仍然占全国人口的70%多。只占全国税源极少部分的农业税,支撑不起在农村建立现代化政府的财政基础,而没有这个财政基础,整个农村就不可能有现代的法制和现代的管理。那么,整个农村的现代化就只能是一个梦。一说起现代农业,许多人认为就是让农民使用化肥,目前我国农田的亩均化肥使用量已是美国的两倍。农村使用那么多化肥农药,恶性循环到城里,人们才得古怪的病。SARS过去以后,专家、学者开始追问,要求信息公开化、透明度等,有谁分析一下SARS为什么会发生在人口稠密、工业稠密、污染严重的珠江三角洲?鄂尔多斯草原现在已经被沙化了,为什么呢?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不止一件羊毛衫。但是有谁少坐一次飞机、少开一次冰箱,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在追求现代消费。去年中国增长9.1%的GDP,消耗了世界10%的石油、20%的钢材和50%的煤;现在已经使得澳大利亚60%的铁矿石卖往中国;我国曾有连续18个月共进口3000万吨粮食,使世界粮食价格上涨了100%。但是要知道,中国不可能维持这种高消耗的状况,因为世界不可能向我们提供那么多。
因为看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弊端,温铁军进而基本否定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全部。
他声称,尽管我们希望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20年之后也还会有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还会有大量的人生活在农村。假如资源不足的国情矛盾不能缓解,那么中国的乡村建设问题就会始终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温铁军不但在思想意识上向农民倾斜,在实际行动上也日益成为农民的代表。他曾在川西某贫困村扶持一个农民养猪互助组织,在它稍有起色时,当地各个部门的人员蜂拥而来,有要收费的,有要求办证的,有要求取缔的……几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吓坏了。他们只好写信向温铁军求助,温铁军立即给当地县、乡、村三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写信,耐心解释这个互助组织的作用、意义,并在信的末尾特别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对此是支持的!此举果然奏效,该互助组织至今仍安然无恙。
有一回,天津一个地方搞开发区建设,占用了农民100多平方公里土地,因为开发区建设无起色而撂荒,农民既失了地,又失了业,他们找到温铁军。温铁军发现其中可能有用地违法行为,便请国土资源部专家来定性,并约中央电视台协同报道。“开发区非法占地”事件最后顺利解决,农民为温铁军送上了一个镶有“中国农民之友”的铜匾。
夹缝中的改良主义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前27年计划经济几乎照搬前苏联,后28年改革开放几乎照搬西方发达国家。温铁军说,“我这一代知识分子和我父辈那一代知识分子,两代知识分子大多在照搬中过活。而这两种照搬都沿用的是非此即彼的思维,那么,应不应该有一引起中间状态的思考呢?”
温铁军正在用他的实践,探索着一种中间状态的思维的艰难存活。早在三年前,温铁军就一直在酝酿一个乌托邦式的乡村建设试验基地―――在那里,人、动物、自然协调生存……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和理想的社会。
2003年7月后,温铁军选择在中国乡村建设派领袖晏阳初“定县实验”的旧址重开乡村建设学院。他说,“不做实验你怎么知道哪个观点是对的?不做实验你又怎么知道哪个观点能够符合中国国情?”温铁军深信乡村建设需要新的实验。
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招生简章中,温铁军明确地说,“有机农业本来就是中国农民的传统,不必追求高价的现代能源,别种‘卫生地’,少使用农药化肥。在乡村建设学院培训中心,鸡鸭牛羊都养,还要种上蔬菜、果树,要充分利用沼气,形成生态循环,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培养对象,是来自全国各地具有建设乡村、改变乡村面貌的理想,同时认同乡建理念的城乡居民、农民带头人(维权、致富、普法等)、乡村医生、农技人员、基层农村干部、志愿为乡村社区服务的青年志愿者等,他们将受到免费培训。
温铁军为乡村建设学院设置的课程有:农民学、农村学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政治经济学常识与农村(农业)合作社教程;可持续生计/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历史及国外乡村建设与另类经济的理论及实践;现代科学发展概要、文化艺术常识;参与式农村工作方法、传播与沟通;社会心理学与城乡二元结构条件下的社会心理现象,等等。
温铁军在乡村建设学院进行农村社区的实验,帮助农民了解合作和互助的具体办法,把农村过剩的劳动力组织起来,用于改变家庭和村社的面貌。通过劳动力的合作,把人力资源转变为社会资本。
温铁军“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主要思想在于使农民组织起来,这种新的农民组织的产生,在现在农村“两委”治理结构中,必然碰到体制性的困境。
被追捧的悲剧人物
在很多场合温铁军被形容和赞许成一个“用脚做学问”的学者,这容易让人误解是对“用脑做学问”的某种颠覆,甚至对碌碌于书斋殚精竭虑的学究们的某种嘲讽。温铁军出任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院长,较之于他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甚至“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头衔,对其作为一个经济人物人格魅力的彰显,有特别的意义,温铁军被骤然间放大。
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但真正关心农民,为农民说话的人太少。经验和常识告诉我们,更多人急于脱离和与农村划清界限,或对农村保留的不过是一种小心翼翼的缅怀。温铁军的农民情节,他自称是责任感使然。“温铁军是中国农民的代言人”,他究竟能解决多少“三农问题”?这毕竟不是振臂一呼那么简单,不只需要勇气和正义。
温铁军重建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试验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作乡村建设运动的复兴,这是在探索全球化过程中的农民之路。温铁军要通过这种建设方式,达到重建乡村、改良社会的目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是否可以期待一场广泛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温铁军今天可以说真正为一种乡村建设制度的开拓进行有益的探索?
如果较真起来,温铁军的新乡村建设运动无论主观条件还是客观条件,都和梁漱溟、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有相当的距离。梁漱溟是研究中西文化哲学的大家,他提倡乡治,是要替“中国民族在政治上,在经济上,开出一条路来”,他在理论上有明确的指向,在行动上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民众的欢迎,先后在河南、山东从事乡村建设,并办有《乡村建设》刊物。晏阳初留学美国归来,主张平民教育,具体是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打通了学术和政治之间的通路,10年间培养了10余万初、高级知识分子。以梁漱溟、晏阳初为首的乡村建设派因为自己巨大的成就,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影响中国的一股重要力量,是组成民主同盟的“三党三派”中的一派。
中央给“三农问题”的排序是“农业、农村、农民”,指明了在现代产业链条中由于农业处于价值链条的下游,天然地造成农村处于相对落后、农民处于相对贫弱的境地,要改变这种状况必定是漫长的过程。温铁军对“三农问题”的理解是“农民、农村、农业”,意图通过组织反映9亿农民数量上的意见优势,改变现在的利益分配格局。这样公平就会压倒效益,很显然温铁军的道路充满了风险。
温铁军正被乡建学院的资金所困扰,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送知识下乡”不成功,是因为农民不需要。温铁军是否为农民所需要?他自己承认,到目前尚没有找到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钥匙,但他至少是在做,哪怕是象征意义上的,他从媒体得到的鼓励远远大于他实际所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