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题在采访过程中得到北京奥组委残奥部和中国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他们是特殊的一群人,有的坐着轮椅、有的拄着拐杖、有的什么也看不见、还有的脑瘫,在一般人的眼里,他们是最需要帮助的。然而,就是他们,在赛场上放射的光芒,远远超过了正常人。
没有双腿如何跳跃?当单腿姑娘张海原用一条腿助跑,而她的对手则全都使用运动假肢,借助外力辅助时,她奋力一跳,打破世界纪录,并出人意外地做了一个“高难度”动作:漂亮的后空翻,观众席上顿时传出雷鸣般的喝彩声……
黑暗中腾空是什么滋味?被教练牵引着来到起点,在教练拍打的节拍声中助跑,调整步伐,在接近起跳线的瞬间,节拍声突然停止,盲人跳远运动员心领神会地奋力跃起,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尽管有时教练用的引导方法不是很恰当,但师徒间的相互信任的默契完美得无法言表……
失去手臂怎么完成合作?中国坐式女排队的姑娘们,艰难地打战术、打快攻,挪动着一传,挪动着二传,挪动着快攻,挪动着拦网,挪动着倒地救球……每一个看过她们在雅典残奥会夺冠录像的人,都会被她们那种泪流满面的喜悦所感动。
从精彩程度上讲,残奥会无法与奥运会相提并论,甚至许多朋友都不太愿意看到那些并不美丽的画面。很多参赛者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在比赛时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尽管拿了冠军也不会有太多物质上的奖励和英雄式的款待,但他们还是会在赛场上拼尽全力,靠着顽强的斗志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其实,能够将比赛完成就已经是一个胜利,至少他们战胜了自己的不足。但很多人最终创造了奇迹,他们获得了奖牌,甚至金牌。那仅仅是一枚金牌吗?
残缺本身是不美的。残奥会的目的本来并不在于比赛本身,而是在于通过比赛而张扬出的那种与命运搏斗的精神,在于那种永远不向厄运低头的勇气,那种执着实现自我的力量。残疾人参加体育比赛,不仅是人类挖掘自身的潜能,也是对人类文明的发掘、补充,已远远超出了体育本身的范畴。与他们的精神比起来,成绩显得微不足道。而我们通过比赛,更多地了解他们、认识他们,从而更多地去关爱他们、支持他们。残奥会之美,美在它对人处于逆境之中的激励,为全世界的残疾人塑造了一个坚忍不拔、超越自我的形象;美在它直接触动了我们心灵中最敏感、最人性的那一部分,用最平等和尊重的目光注视他们,随着他们一起流泪、欢笑、叹息,抑或沉默。
2004年雅典残奥会开幕式上,国际残奥会主席菲尔?克莱文致辞时引用了一段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名言:“所有胜利之中,战胜自己是首要、也是最大的胜利。”这句话尤其适合参加残奥会的选手。他们勇敢面对不幸,在运动场上实现人生的完美升华――这种精神感动世界。
国际特奥会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妹妹尤妮丝?肯尼迪?施莱佛在美国马里兰州为智障人士举办了一次夏季露营活动。她惊讶地发现,智障人在体育和体能活动方面的能力远远超出许多专家的想象。1968年她在美国芝加哥市创办首届特奥会,不特别强调竞技和竞争,更强调参与;比赛规则也具有特殊性,参赛者的智商在70以下,参加每项比赛的弱智人运动员都要按照年龄、性别及运动能力分组。特奥会为智障人士提供了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目前已有150个国家和地区加入该组织。每两年举办一届(夏季、冬季特奥会交替举行),2007年将在中国上海举办。
国际残奥会
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的伤残士兵,自发组织起来进行康复活动,这便是现代残疾人体育运动的雏形。1960年,第一届国际残奥会在罗马举行。从最初的只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运动员报名,到第12届雅典残奥会136个国家和地区的3806名选手参赛,残奥会的规模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2000年,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签署协议规定:申办奥运会的城市,必须同时申办残奥会;奥运会后一个月内,在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奥运场地举行残疾人奥运会。迄今已举办了12届夏季残奥会和8届冬季残奥会。
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以63块金牌和141块奖牌的绝对优势高居首位,打破了残奥会长期由西方国家占据优势的局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国际聋奥会
国际聋奥会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筹划的,第一届于1924年8月16日在法国巴黎举行,以后每四年举办一届,相对于“残奥会”来说,聋奥会还是“父辈”级的――1960年,首届残奥会才诞生。聋奥会的比赛项目和健全人的比赛项目差不多,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自行车、体操、游泳等。有区别的是,选手在起跑时不用发令枪,而是用旗子来指挥。除此之外,听力残疾的人不能参加射击、射箭比赛。中国于1988年4月加入国际聋体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