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没有针对任何“异教徒”发动过宗教战争,也没有进行过殖民式压榨,它更愿意通过文明礼仪、价值观念等软实力资源,在国际舞台上获取安全保障,推动外交成功。 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明确提出国家软实力(Soft Power)这一概念,它主要依托三种资源:文化感召力;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外交政策的合法性和道义性。约瑟夫?奈的重要贡献并不在于整合出一个新概念,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与传统硬实力(Hard Power)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今天世界各国都在空前倾力打造、提升本国软实力。英国著名智库马克?莱纳德在《中国怎么想》一书中说,当今中国政府及思想库对软实力的重视程度已走在世界前列。
这不是一种偶然。中国对软实力尤其“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不仅有迫切的现实需要,且符合其长期利益,更有数千年政治伦理传统作为支撑。
一般认为,唐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文明对周边民族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和同化力,“羁縻体系”、“朝贡体系”等秩序框架更是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见证和表现。相比较其他国家历史上的大型帝国,唐朝并不过于注重依赖军事力量等硬实力迫使其他民族按其意志行事,它没有针对任何“异教徒”发动过宗教战争,因为它从容应对文化多元;更没有进行过殖民式压榨,因为它只追逐边境安宁这一安全目标。它更愿意通过文明礼仪、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软实力资源为桥梁,在国际舞台上获取安全保障,推动外交成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人这种对战争的不怯懦心理,必须依赖过硬的硬实力。但是,唐朝人通过经验已经深刻认识到,对软实力的合理开发和运用,可以大大降低政府的内政外交成本,并且效果良好。
展示软实力的前提,是打造软实力。中国得以在公元7、8世纪获此殊荣,此前已经做足了“功课”。在两晋南北朝之后的所谓“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时代、北魏时代都为此做出了伟大的尝试和铺垫,又经隋朝的集中性夯实与巩固,到了唐朝形成这一空前局面。所以说,唐朝的荣誉,并不只属于任何一个单一民族或单一王朝,而是中华民族经过数百年艰难大探索、大融合的历史性回报。
但国家历史的久远并不意味着该国软实力就一定强大,古老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值在唐宋之后明显减弱,或者说开始日趋局限于对周边小国的有限影响。此外,文化与“软实力”或者“文化软实力”并不能划等号,而只有对本国文明发展和进化有益,能够对国际社会产生感召力、同化力的文化才属于软实力的范畴。一种文化要成为软实力,要么需要具备某种普世性,要么需要具备明显特殊性,但两者都须具备“人本性”,能够对“人”的发展有益,才有可能让人认同,至少是理解。
唐朝软实力的强大之处在于,它所具备的地域性特征最终提升为普世性。
200年间,日本、新罗等国的官员、僧人和学者前后相继赴唐留学,学成之后,又在本国推行“唐朝式”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改革:如田税制、法律体系、官员选拔机制;如借助汉字创制、改革本国文字;如学习中国先进天文、历法、医学或工程技术。众所周知,日本积极推行的“大化改新”最终促成本国文明发生历史性飞跃。1000多年过去,日本没有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
软实力一方面表现在积极的文化、文明输出态度,还体现在积极的接纳态度。唐朝创造了所能提供的一切条件让世人认识真正的唐朝。
新罗人崔致远18岁在唐朝考中进士,累任官职,且为世人留下重要的汉字文献《桂苑笔耕录》;新罗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华,于九华山创设地藏菩萨道场更是影响至今。日本方面则有阿倍仲麻吕等众多来华人士,他们甚至客死唐朝。此外,更有不少中外混血儿,他们或留居中国,或居于海外,这些人及其后代对中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朝民间人物对国家软实力的打造和释放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视,但也是为人们所忽视的。无论玄奘西去天竺求取佛法,还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戒律,其实都是没有政府支持的民间行为。他们的影响和意义已大大超出了佛教领域,古印度的歌舞、音乐、绘画、医药学和天文学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这不仅没有削弱唐朝的软、硬实力,还增加了外部世界对唐朝的认知和了解。为协助鉴真六次东渡,先后有36人献出生命。鉴真为日本文明所做出的贡献,涉及政治、文化、建筑、医学等诸多领域,鉴真在世期间,四代天皇对其尊崇从未懈怠。这些民间行为,对官方外交起到了有益的配合和推动作用。
《全唐诗》录有韦应物的《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一诗,其尾句为:“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吴地不愧文化繁茂,贤达之士多如汪洋。如今方知所谓大州大郡,岂是仅凭财赋而称强?――这一逻辑可以从“大藩”推广到“大国”层次,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绝不仅仅等同于国家财赋的多寡,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还必须在文化、价值观等软领域具备感染世界、吸引世界的力量。
没有竞争对手的软实力不仅具有扩张性,其本身也固有的“陷阱”,一旦软实力资源无法及时刷新,繁华外表和万邦来朝盛况反而会为硬实力的衰退增加一道掩饰的帷幕,“大唐凋敝”时代所迎接的尴尬绝不仅仅是外国遣唐使的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