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风灾之后,台湾最大的慈善团体慈济基金会,在高雄设立了第一个永久屋“大爱村”。但重建不仅仅是盖房子这么简单。入住半年之后,原乡情结浓郁的原住民与慈济不断发生冲突,诸多矛盾开始浮上台面。
8月6日,子夜,雨越下越急,穿透了街灯射出的薄光,如一把把细箭,射向夜宿抗议的原住民们。
在台湾“总统府”前的凯达格兰大道上,600多名来自高雄、阿里山、台东、台北县溪州部落的“8•8”风灾灾民,呐喊着“守护家园,自主重建”, 抗议政府以“永久屋”取代“中继屋”,以迫迁离乡安置取代原乡家园重建。
大雨滂沱,他们头上绑着“反迫迁、反分化”的黄布条,围坐在“打鹿岸”(聚会所)之前。有人穿上雨衣,躺在地上,准备守夜到天明;有人抱着熟睡的孩子,坐在帐篷里守候晨光;也有人在雨中围成一个圆圈,唱歌跳舞,喝酒聊天,空气中不时传来阵阵的槟榔味和米酒香。
重建不仅仅是盖房子这么简单。2009年8月8日,台湾遭遇莫拉克台风重创,造成673人死亡,其中最严重的高雄县甲仙乡小林村,惨遭泥石流“灭村”,474名村民罹难。
“8•8”风灾过后的第88天,台湾最大的慈善团体――慈济基金会与政府联合打造的台湾第一个永久屋“大爱村”赶工完成。2010年2月11日,600多名灾民入住。在崭新的环境内,面对生命的全新转折,居民们的生计、产业、信仰、文化等等各种方面,都要重新建立。但是,无论在政府的行政地图,还是村民的认知领域里,仍有许多模糊待确认的空间,而原住民们特有的文化信仰,与慈济的宗教式管理方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
凯道上,在雨中静坐的阿美族人米将说,依照灾后重建的程序,应该设有“紧急”、“中期”、“永久”三个重建阶段,但是台湾政府与民间团体慈济基金会合作,以永久屋的方式进行灾后重建,这样的灾民安置工作太快太急,反而是“爱心泥石流”的“二度伤害”。
抗议持续到次日清晨。
8月7日早上8点,遵循传统的他们,不分族别,赤足牵手,围成一个圆圈,用瓦斯枪点燃枯叶枝干后,升起阵阵狼烟,藉此告之祖先魂灵。
烧狼烟象征着不同族群间结盟及串联。台湾原住民部落行动联盟秘书长欧蜜•伟浪牧师说,“我们反对政府以强迫迁村取代原乡重建,我们要一个有山、有河、有森林的家。”
在原住民的怒吼声中,狼烟飘散在空中,为一年前的那场风灾祭奠。
一直关注莫拉克灾民重建的南方部落重建联盟工作者吴绍文说,“台湾的民间团体和灾民,在风灾之后的一个月,就开始抗议莫拉克灾后重建条例,拒绝让原住民迁离原乡部落;两三个月之后,大家就走上街头,和政府抗争。这是台湾救灾过程与社会运动当中,前所未有的案例。”
吴绍文说,“1999年发生了‘9•21’地震之后,政府就开始安置工作,兴建中继组合屋,安定民心,等到住了三五年,灾民的生活稳定之后再搬出去,但是政府却在八八风灾过后的两个月之内,开始制定永久屋的计划,忽略了灾民们对于中继屋的需求。
重建不是盖房子
32岁的布农族少妇麦坦(母语名字为Maital)自称,搬来大爱村,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她的家在距离大爱村四五十公里外的高雄民族村。回想一年前,莫拉克风灾时逃难的情景,她至今心有余悸。
当时,麦坦正在家里,在孩子的哭闹声中,她听到外面的“巨响”,开门一看,发现有大水从旁边学校冲出来。感觉不对劲的她,连鞋子都没有穿,就带着两个小孩跑出家门,赤脚走了30分钟后,才到山上的农舍避难。在山上,麦坦躲了3天,才被解救下来。这场风灾,让麦坦失去了家,而整个家族有十几个人罹难。麦坦不得不辗转多地,直到布农族人在今年1月21日回到山上之后,才搬回高雄县旗山的出租房里。
莫拉克台风重创台湾,造成麦坦等数千人流离失所,其中原住民占了大多数。2009年8月27日,《莫拉客台风灾后重建条例》在台湾“立法院”通过。但是,让灾区原住民团体担忧的是,政府的重建,将以永久屋取代组合屋,直接跳过安置程序,并与慈善团体合作建屋。而慈善团体在政府号召之下,并未考虑原住民部落的需求与意愿,已快速拟订具体迁村计划。
在政府推动下,屏东县政府也曾牵线慈济,准备拿出30公顷土地,由慈济募款免费为雾台乡灾民兴建平地永久屋,优先安置好茶部落177户、共377人,再逐步让其他五个部落迁入。
2009年8月27日,好茶部落迁建推动委员会召集族民开会。会上,慈济提出将为雾台乡灾民兴建永久屋,每户可分配一栋两层楼,单栋造价100 多万元台币。不过,有两个条件,一是要鲁凯族放弃山上的家园和耕地,让山林休养,二是房屋可以继承,但不能买卖。
但是,100多名好茶部落族人,以101票对10票的压倒性票数,婉拒慈济基金会兴建永久屋的美意,将继续争取酝酿两年的玛家农场迁村用地计划。
撒沙勒是出身旧好茶的知青,同时担任鲁凯族部落重建联盟发言人。他指出:要拒绝慈济提供的豪华房子,等于放弃水到渠成的重建。但好茶部落一旦点头迁移,等于是放弃原乡,山上其他鲁凯村落的灾民仍在灾变当中,惊魂甫定,心灵脆弱,不堪一击,看到好茶部落点头,也会纷纷下山。迁入慈济兴建的平地永久屋,鲁凯族失去原乡,将失去生计、失去文化,形同灭族。
大爱“模范村”
原本坚持在山上居住的麦坦,没有工作,也没有收入,又要带着两个孩子,2010年4月,她只能搬到免费提供住所的大爱村,为刚生产的弟媳照看孩子。
大爱村,是台湾最大的慈善团体――慈济基金会,在国际一直推行的救援模式。2010年2月11日,慈济在台湾兴建的第一座永久屋――高雄杉林“大爱村”,迎来了第一批灾民入住。截至今年8月,这个占地64公顷的大爱村,已经建造好752户的两层楼建筑,目前实际入住的有630户这座超过2千人的大型新社区,包含布农族、邹族、排湾族、鲁凯族与汉族,汉人与原住民的比例接近1比1。
从山上迁徙到山下,对无论哪一种背景的村民来说,都是生命中全新的转折。没有不拘一格的原住民住房,在大爱村,所有人的生活都被格式化:统一的二层灰色建筑,统一的家电设施,就连屋子旁的庭园,也是同样大小。
在大爱村的入口处,麦坦立即感受到一股慈济的气味,村口竖立了身穿“蓝天白云”的慈济志工人偶雕像,还有大爱石,上面刻着“一早就看到浮尸在大马路”、“我的生命捡回来了,我看到人的生命,被土埋了,被土石流拖远”等警示之语。走进大爱村,即使道路也有强烈的慈济特色。大爱路、和心路、和气路、协力路,麦坦说,每一个路名看起来都很奇怪。
就在麦坦忙着拿起水管,冲洗大爱村漫天飞扬的尘土时,慈济人与这些刚驻村的村民,订下“三好三不”条款:“不吸烟、不喝酒、不嚼槟榔”,以及“说好话、做好事、想好意”。
为了达成效率,据说慈济志工在大爱村内成立了“纠察队”,一旦发现住户违反 “三不”原则,就要罚款1,500台币,如果被抓到3次以上,就会失去在大爱村的工作。对于先前违反“三不”将被记点、罚款的传闻,慈济生活重建中心社工组的工作人员陈先生表示,并没有这类情形发生,慈济不是政府,没有权力罚钱。
令麦坦感到不适应的,还有宗教问题。原乡人多半信仰基督教,而目前园区内的教会只有两所,原住民住进大爱村之后,还要学习说“感恩”、“阿弥陀佛”。在大爱村的教堂门外,甚至贴着“人间有大爱,天堂有曙光”的对联。至于教堂中十字架下方,还放着证严法师的劝世语《十在心路》。
对于生活的规划、管理,慈济重建中心表示,慈济只是辅导和陪伴,不会介入,将来还是要让居民自主管理。“行政院”重建会也于3月16日发布新闻稿,宣称将协助园区内住民成立自治性的管委会。
但这一切也都还在未定之数。慈济生活重建中心陈小姐说,因为我们不会设村,所以还无法成立管委会,可能会以“社团”的名义先成立。
生计与“动物园”
风灾过后,最直接冲击灾民的问题,就是生计如何维持。
山上的原住民多半务农,因为道路迢远,雨季时回乡路也会断绝,山上的园子已经很难像以前一样。再发挥长远而稳定的维生功能。多数人的想法,是和政府当初的承诺一样,在园区内或者附近,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但是,园区内目前可提供的是短期“以工代赈”工作,已经随着园区建设逐步落成而减少,只有不到40人在附近农场中工作。
令居民们感到困扰的还有,慈济告诉居民,将来会开一个商店街,不卖烟酒也不卖肉,住户更不可以在大爱村里面开设杂货店,但是有些居民没有工作,为了生活所需,自己卖起早餐、开个小面店,还有人自己卖起烟、酒和槟榔。“这些都只有自己人知道,其实慈济也知道,哪一家人贩卖烟酒,但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麦坦说。
政府重建会和慈济生活重建中心,目前都以将大爱园区建立成观光地点为目标,不仅作为国际模范村供参观,也提供村民就业机会。只是,园区既是生活空间,也是观光景点,村民对于身为将接受游客观光游览的“国际模范村”一分子,日常生活中的规范和分寸如何拿捏,仍有待厘清。
2010年8月1日,原住民团体与学者共同组成“八八大爱村关注小组”,并且召开“爱我,就请不要再来参观我”的记者会,现场发表了一个“爱的小短片”,还布置了台湾啤酒、槟榔和香烟的“大?三宝”供媒体拍摄。在轻松的背景音乐,以及快动作行走的参访人潮短片之后,画面上跳出了几行文字,“一年前的莫拉克台风,带走了我的亲人和家园,谢谢大家的帮忙,让我们暂时有了一个家,但是,这里不是动物园,也不是博物馆,爱我,就请不要再来参观我。”
根据“八八大爱村关注小组”初步估计,慈济兴建的大爱村,每星期都有大批慈济人前往参观,每次约有一两百人搭游览车进入,从今年2月11日落成“欢喜入厝”迄今,约有两万人拥入,除了参观客厅和厨房之外,每个周末还有不同的慈济志工前来家庭访问,关心灾民生活状况和就学情形,虽知出自好心仍不堪其扰。上个星期天,又有好几台游览车,经过麦坦的家门前。麦坦说,“我知道这些都是关心,但是这样关心久了,反而会变成一种压力。”
600多户的灾民,只能靠少数几户人家做手工艺,藉由络绎不绝的参观人潮换来观光收益,过去半年以来,原住民们没有飞鼠可以打,没有农地可以耕作,这里的永久屋,距离家乡越来越远,而慈济的证严上人,不断通过媒体告诉全球慈济人,誓言要把大爱村打造成“国际模范村”。
原住民牧师欧蜜•伟浪说,没人否定慈济对灾民的付出,但是慈济不能粗暴地对待,甚至不尊重原住民信仰,迫灾民持续接受参访调查,甚至还要跳舞接待来访者。
面对外界质疑,慈济基金会发言人何日生反驳说,大爱村协助原住民开发木雕、石雕、工艺品和咖啡等产业,居民靠此生存,也需要有人参观购买,就算有政府和慈善团体前往参观,但是都在外围,不会进到灾民家里。
为了澄清,慈济基金会的发言人安排了两位大爱村代表接受采访。居民靼虎说,确实有很多人来参观,但不会影响到生活起居。另一位村民林俊雄表示,有许多住户在当地做小生意,参观的人多反可促进就业。
不能杀猪的日子
除此生活细节,村民们关心的是文化风俗是否需要改变。走在大爱村,行经“大爱路”、“和气街”,丝毫嗅不到一点原住民“部落”的气息。
布农族等一些原住民,在传统婚丧喜庆都必须杀猪。但是,大爱村却盛传园区内最好不要有杀生行为的说法,这让麦坦等布农族族民心生闷气。
快要娶媳妇的南沙鲁(民族)村长就说:“猪还是要杀啊,这是我们的传统。”勤和村民高俊龙说,园区内就有广场可作为婚丧活动使用,且布农族传统婚俗就是要分猪肉给宾客,“你说要带风俗文化下来,这就是我们的风俗文化啊。难道以后我们都像汉民一样,大家发一盒喜饼带回家吗?”
永久的落脚之处?
大爱园区已入住630户人家,但是无论在政府的行政地图,还是村民的认知领域里,仍有许多模糊待确认的空间。
由于当初政府保证,迁入永久屋不会影响居民山上的房子和土地权益,但成为永久屋居民,也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将山上的户籍迁入园区之中。迁动户籍,就势必牵涉原住民身份是否转变、农保是否继续、山上的土地和房子的所有权等问题;村民充满疑虑,政府也还未定案。连政府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县府重建会也不知道确切解决方式,“内政部还在开会讨论”。
南沙鲁村长则认为,若变动户籍,将引来村民抗议。虽然从短期看来,南沙鲁村将自己定义为“迁村”而入住大爱园区;但从长远角度看,村长说:“南沙鲁只是过客。”村长及村中的干部多半认为,大家因为配合政府判定南沙鲁“不安全”的政策而迁下山,但5年或10年之后,山上的环境稳定可居住了,全村将一起回到山上。
在户籍问题未有定案的情况下,部分申请到永久屋的村民也持观望态度,暂时住在山上的房子里。
2009年12月,日本NHK电视台与学者一行17人,悄悄搭机抵达台湾,直奔莫拉克台风肆虐过后的小林村。这个日本有史以来最大台湾灾难考察团,对小林村的“灭村”展开调查。日本筑波大学教授宫本邦明等学者,交叉比对了日本泥石流案例的异同,分析当时泥石流发生的瞬间,主要是因为山林无法承受大量豪雨带来的重量,造成山体深层岩盘崩落的 “深层崩塌”,这让学者心惊,这是连日本都无法事先预警应对的新型态自然灾害。
调查团实地勘查小林村上方一处坡度25度崩塌深达84公尺,相当于20层楼高的变形岩盘,因为无法承受3000毫米以上的大雨而崩塌,这样深层的崩塌,不同于地层表面1至3公尺常见泥石流的“表层崩塌”,由于山体的深层崩塌难以预测,使得未来可能发生泥石流区域的防灾预警措施,充满挑战。
台湾风灾过后一年,小林村部分居民拒绝入住充满慈济图腾的杉林大爱村,但是向政府另争取“小林二村”兴建却被高雄县政府拒绝。
2010年8月8日,在8月9日“国际原住民日”前夕,台湾各地下起了间歇性阵雨,马英九的态度突然软化,对小林村村民释放善意。
8月8日傍晚,马英九与吴敦义共同前往高雄县杉林乡的小林村组合屋,和小林村幸存者与罹难灾民的家属们,办桌(流水席)共进晚餐,还亲手点燃蜡烛,和村民们一起排成“家”的字形。
“时机已经成熟”,马英九说,小林村是风灾受伤最严重的部落,重建小林村,具有指标与象征意义。他当场允诺村民,要在慈济大爱村之外的地点,小林村组合屋旁边的空地兴建“小林二村”,预计在今年11月开始动工,希望能够赶在今年的农历年前,让灾民们搬进自己的家。
八八风灾过后,受创最严重的小林村,成了媒体和社会关注的明星灾区,获得政府青睐,高层领导人亲自赶赴组合屋餐叙。但是,齐聚在总统府前,冒雨夜宿凯达格兰大道,升起狼烟的那一群原住民,迄今却苦等不到马英九一个青睐的眼光。
“也许有一天,你也会想要改变,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价值……让风吹着你的长发,让眼泪尽情地流下,歌尽情尽情地唱呀,回家吧,回家”,原住民歌手巴奈,唱着“风吹达瓦兰”的歌声,依旧在总统府前的凯达格兰大道上回荡,呼唤着祖灵庇护原住民的孩子,“回家吧,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