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在看似枯燥的题材上挖掘发挥它的潜能?上海玻璃博物馆有意做国内“第二类”博物馆先驱, “首先地方一定要够大,DIY工坊和热玻璃演示都在博物馆以外,这都是在建设博物馆之后一步一步扩大互动交流的项目,园区概念是符合潮流的。”
拿着可以用作书签、上面还嵌有圆形冰箱贴的门票,还没开始参观就对上海玻璃博物馆产生了诸多好奇与期待。 标满“Art”、“Musée”、“Diverse”等字眼的巨大黑色外立面,包裹博物馆外墙,与透明玻璃后的明亮大堂如同双子星的两极,极富现代感。
事实证明,馆方与设计师的心思远不止这么一点点。
一边“切水果”一边识玻璃
二氧化硅、琉璃、天然水晶……玻璃到底有几种? 玻璃能有多坚固?玻璃如何自我清洁?玻璃能隐藏多深?玻璃能有多亮?玻璃能治病吗?即使是成人,能一下子条理清晰地答上来的怕也是不多。不过没关系,在一楼“什么是玻璃”展区单元,博物馆早就想好了帮孩子和家长一同解答这些困惑的方法。
寻着霓虹灯箭头指示,找到闪烁的问号,拉开暗门把手,将左右手分别放在两块玻璃上感受LOW-E玻璃和普通玻璃相比的低导热性,你就明白玻璃如何节能了;或是抽出不同的光学玻璃眼镜放在眼前,接受镜片后经过滤色或是放大扭曲的离奇世界;再或者按下电灯开关吧,了解添加“玻璃微珠”的反光材料如何在夜间使告示牌醒目……
博物馆内部设计之初,协调亚洲(Coordination Asia)团队(注①),这个来自德国、有着丰富博物馆设计经验的公司,即有了将交互体验与博物馆参观结合的想法。“比如高科技玻璃(的展示),摆一个热水瓶在那里很枯燥,但有了开启的概念就不一样了,即使你打开还是个热水瓶,会有动手后发掘体验的乐趣。”博物馆展览部的陈瑛解释。
作为设计的一部分,瑞士插画工作室Jacques et Brigitte为 “日常生活到科技前沿” 单元创作的巨型壁画本身就是件艺术品,互动装置的展示与画作中的斑马线、镜头等日常元素融为一体,你甚至可以通过玩上一盘Fruit Ninja(切水果游戏)来了解玻璃作为触摸屏的使用实例。
在模拟车间,多媒体短片、iPad配合实物,演示玻璃的冷加工、热加工这“与温度共舞的艺术”,广播里则提醒参观者不要错过下午2点30分开始的热玻璃演示。
“通过动手自己模拟制作玻璃的具体步骤,以及电子屏幕上手动翻看一张张有详细介绍的工艺品,这比其他博物馆更方便学到简单易懂的东西。”一位大学生参观者说。
坐在模仿玻璃几何形切割的沙发上,屏幕上循环播放着《蓝》、《铁皮鼓》等文艺电影中与玻璃有关的场景片段。头顶的镭射球慢慢旋转,将光斑撒在脸上、手臂、周遭,仿佛置身于斑驳陆离的迷幻世界。
一切摄影都是枉然
一楼早期的古玻璃多用文字介绍,上到二楼玻璃屋却有一件古玻璃真迹。它就是全球限量九件之一,为纪念VENINI90周年而作的“VENINI之柱”。这个1921年创立的意大利品牌现为世界上最大且最成功的穆拉诺(意大利地名,以色彩斑斓穆拉诺玻璃闻名于世)玻璃器皿商,吉奥?庞蒂(注②)也曾是其设计师之一。现场播放的短片将十二颗透明圆球的制造流程展示得错综复杂而又迷人。同时,玻璃屋内堆满了上千只镭射刻字的玻璃瓶,从头读到尾,你会发现一个爱情故事《玻璃山》。
从两河流域在公元前2500年开始用胚芯法打造第一件玻璃器皿,到18世纪末开始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与之相伴的艺术思潮,契诃夫的名言,“Don’t tell me the moon is shining, show me the glint of light on broken glass.”(不要告诉我月亮在闪耀,向我展示它在碎玻璃上折射的光。)用蓝色氖气灯高高挂在展厅的一侧,时刻暗示玻璃不仅只能充当碗、杯、盆、盘之流的日用品,它甚至可与金、银等纯金属结合,铸造出强大可塑性的艺术品。
在玻璃屋中,水晶奢侈品牌巴卡拉展示的作品《石榴心》,作者更是大胆想象出别样组合:玻璃加陶瓷!顶部的白色陶瓷带来天鹅绒般柔软的视觉效果,红宝石水晶玻璃的剔透感充满着不可测的神秘。一个孩子抢过大人手中的相机忙不迭地摁下快门:美。
回头,八根高耸的管道形LED灯柱纵贯博物馆两层,用中英文流动显示上海玻璃制造的发展进程,文字效果炫目如星河闪耀,在其面前,一切摄影都是枉然,无法代替眼睛的直观光影感受。
黑色楼梯、黑色地板、黑色砖墙或仍是黑色的烤漆玻璃墙,艺术总监迪尔曼?图蒙都意图使周边环境色干扰玻璃艺术品的可能降到最小。玻璃特殊的介质,决定了其不但自身有颜色,更可以折射反射灯光,如同《余烬》作者 Keith Cummigs 所言 ,“玻璃能如此神奇地让光穿越其中而产生无穷的变幻” 。
“如果周边环境有很多颜色,视觉上会影响艺术品本身色彩的体现,所以还是选择统一的暗色调,不会对作品本身有太大的影响。” 陈瑛表示。
制造万花筒效果
艺术总监迪尔曼?图蒙在一次访谈中说道:“中国的博物馆经常只是展品上的大量积累与展示,参观者通常只是从一个展柜到另一个展柜参观欣赏,感觉像被拒之门外而没有被融入其中。这种参观没有什么特别的体验,更没有按个人爱好来吸取知识的机会。只是跟着节拍走。我们试图打破这一概念,为参观者创造出一种(玻璃般的)万花筒的印象效果及兴趣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独立思考。”
由上海轻工玻璃厂熔炉车间改造而成的博物馆主体展厅,保留下的管道被漆成黑色,矗于摩登的环境中并不突兀,老式砖墙结构也基本未作变动。馆方表示,博物馆的存在是为了记录历史,老建筑也是历史的一部分,选择将其改造而非推倒重建现已是国际主流,除了成本考虑,从玻璃在历史传承上来说也有新旧融合之意。
地板和水泥地在一二楼分别使用,意味着馆方不仅将博物馆作为单纯展示的空间,更是教育和活动的场地,不同的功能自有更合适的装饰,这也是“第二类”博物馆的重要特征之一。
区别于传统的、在市区的、功能仅为陈列展示的“第一类”博物馆,“第二类”博物馆身在郊区但功能多样化,除了展览本身,提供互动、研究,和大学院校、艺术家、企业的合作。上海玻璃博物馆位于老宝山工业园区,周边企业大多为汽修、汽配厂,马路上多见重型集装箱卡车,少有人影。
同时,这使其获得了较低的地产成本,场地不受限制,为日后发展需要更多空间和人员参与拆迁开发上获得可能。馆方希望借鉴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的发展模式:从博物馆到发展艺术家工作室,提供熔炉和其他玻璃制作设备,年轻艺术家进行每年3个月的驻地创作。
“纯粹展示的博物馆在国内已经有很多,再复制一个没有太大意思。玻璃这个题材本身只做展示是很枯燥的,生命力不会持久。”陈瑛说,怎么在看似枯燥的题材上挖掘、发挥它的潜能?上海玻璃博物馆有意做国内“第二类”博物馆先驱, “首先地方一定要够大,DIY工坊和热玻璃演示都在博物馆以外,这都是在建设博物馆之后一步一步扩大互动交流的项目,园区概念是符合潮流的。”
偏僻的地理位置只会吸引真正喜爱玻璃的人与艺术品的交流。穿过玻璃连廊来到新建的休息区和咖啡厅,盯着屏幕上无解说的玻璃制作流程,耳边只剩下机器切割、打磨、烧制的声音。仍是极简的白墙黑地板,方才拂过头上的透明玻璃顶带来的光亮似乎为新旧建筑完美结合写下注解。
注①主要从事展览、企业环境、家具设计监工,涉及艺术、时尚、文化各个领域,作品包括德国当代历史博物馆、德国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博物馆、柏林艺术论坛餐厅、伦敦耐克风尚娱乐中心、AEGIS上海旗舰店等。团队亦是“创意柏林”设计网络的积极创始人。
注②意大利最重要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之一。1928年创办《多姆斯》(《Domus》)杂志,用它作为宣传现代设计的阵地。他还是一个非常高产的设计理论家,同时长期担任米兰理工学院的教学工作。他是蒙扎设计双年展和米兰设计三年展最积极的组织者,意大利工业设计师协会的创造者。
在“什么是玻璃”展区,摇动手柄将你喜欢的动物通过玻璃折射到“大草原”上,了解凸透镜的成像原理。
一个孩子在“日常生活到科技前沿”展区,抽出镜片了解不同的光学玻璃。
全球限量九件之一,为纪念VENINI90周年而作的“VENINI之柱”。现场播放的短片将十二颗透明圆球的制造流程展示得错综复杂而又迷人。
摄影_diephotodesigner.de, Berlin/Germany
Jacques et Brigitte插画室为博物馆创作的巨型漫画。
上海玻璃博物馆主题园
一期玻璃博物馆 (G+ Museum)
主场馆面积3750平方米的博物馆主体建筑,配备接待门厅、常设展厅、临时展厅、藏品室、办公区、博物馆商店、休息区和咖啡厅。 博物馆东面设有热玻璃演示中心和DIY工坊。孩子可以在DIY工坊中由老师指导,在玻璃器皿上自由作画,并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
二期雕塑广场(G+ Sculpture)(建设中)
位于博物馆后方,展示玻璃雕塑作品。雕塑广场周围将开设酒店和咖啡馆。
三期科研园区(G+ Science Park)(建设规划中)
将包括图书馆、艺术家驻地工作室、和大学的合作计划等。博物馆内图书馆将在今年9月先行开放,从德、美等国采购各种与玻璃相关的书籍,首先具备小型阅览室的功能。
四期商业园区(G+ Business Park)(规划中)
位于园区东侧,拟引进进出口公司、玻璃器皿类企业设计研发部门进驻园区。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长江西路685号
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位于纽约小镇康宁,离曼哈顿250英里,车行路程4个半小时,世界知名康宁牌玻璃制品即出自于此。博物馆园区于1951年对公众开放,虽由康宁公司创立,但定位非营利性机构,目的是为了保存和拓展世界对玻璃的认识。
博物馆现设有四个画廊,分别展出古玻璃收藏、现当代玻璃艺术品、玻璃创意品和1880到1950年代的玻璃制造工艺(以英国艺术家Frederick Carder命名)。其中,古玻璃收藏馆的藏品可称为“世界上最全面、最著名”。超过45000件极具研究价值的珍贵实物和资料精确展示玻璃与人类的发展进程。康宁博物馆同时也是世界最大最全的玻璃镇纸(paperweights)博物馆,藏有19世纪欧洲公司和一些现代制作的上等产品。
馆内的免费展览讲座和互动活动也颇多,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在其官方网站查到。每天有40多场热玻璃吹制演示。看得不够还想动手?名为“我们提供材料,您提供想象”的热玻璃、喷沙制作课程,可以把做好的玻璃制品过两天取回家。在玻璃创新中心,一家人可以探索玻璃如何改变了世界,并了解这些发现的发明者。对于青少年来说,博物馆还提供了志愿讲解员和游览助手的职位,8―12年级的孩子甚至还可以成为少年馆长,策划自己的当代玻璃展。
玻璃实验室(GlassLab)为艺术家提供公开设计表演或私人工作室的机会,催化其协作与创意,同时观众也可以欣赏到玻璃设计和制作流程。台湾金马奖影后杨惠姗也曾在2010年9月受邀进行一周教学,亲自示范琉璃脱蜡铸造法,成为首位在该博物馆讲课的华人。
半个多世纪以来,康宁玻璃博物馆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玻璃博物馆,翻新后的博物馆每年接待全球近400,000名游客。今年适逢其60周年,博物馆正在利用youtube、twitter、facebook等征集游客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