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改革消息 黄勇 公安部让我们尽快发布消息

  “案子不破,我们的压力都很大”      7月22日云南省公安厅宣传处处长黄勇凌晨4点30分才睡下,2个小时后就被记者的电话吵醒,他再也没能入睡,早晨8点多来到了办公室。
  爆炸案发生后,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随即成立联合“7?21”专案组,公安厅厅长孟苏铁任组长,专案组指挥中心设在省公安厅,当天下午公安部刑侦专家也抵达昆明。
  
  本刊记者22日、23日在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见到,许多警察一脸疲倦,但仍在紧张工作。本刊记者第一次提出采访黄勇,他婉言拒绝,“专案组的成员更辛苦,他们通宵工作。”“案子有进展了,我们再联系。”
  23日上午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解读这次突发事件背后的新闻发布情况。
  
  人物周刊:发生第一起爆炸案时,你在哪里?第一时间,你做了什么?
  黄勇:我当时正在上班的路上,7点05分发生爆炸,7点50分我得到消息。我迅速通知昆明市公安局新闻宣传办公室的刘主任立即核实情况,向我通报。
  8点15分,我又接到第二起爆炸案发生的消息,我赶紧打电话给正在监管总队开会的赵副处长,让他带《人民公安报》的记者赶到现场。(注:《人民公安报》云南记者站设在云南省公安厅政治部宣传处)
  人物周刊:当时意识到这是一起什么样的事件?
  黄勇:当时意识到这是一起公共安全突发性事件。随即我们启动了新闻发布应急机制。
  人物周刊:这个应急机制包括什么样的内容?
  黄勇:及时派出新闻办的人员为到达现场的媒体记者提供方便,并请他们不要随意发布信息。同时,我们和负责勘察现场的公安部门负责人紧密配合,以便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
  人物周刊:信息是如何收集的?
  黄勇:通过派往现场的人员及昆明市公安局新闻办、现场的民警,把信息统一反映到公安厅的新闻发布中心。9点多一点,新华社云南分社的记者已赶到了厅新闻发布中心。9点40分,我们就通过新华社和我们云南公安电子政务网发布了第一条信息。
  人物周刊:要审批吗?
  黄勇:当然是要经过核实的。
  人物周刊:你们是否向公安部报告,他们给了什么指示?
  黄勇:公安部让我们尽快发布信息。一般的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省公安厅就可以发布信息,但这次爆炸事件,老百姓关注程度不一样,有恐慌心理,所以我们要慎重些。
  人物周刊:现在看来,21日第一次发布的时间是不是晚了一些?
  黄勇:最快的新闻发布也有个过程,我们是在基本情况和死伤人数确定后,第一时间就向社会公布了,从发案到发布,只有2个多小时,你说晚不晚?
  人物周刊:发布之后,仍然有各种传言。
  黄勇:是的。有些报纸,根据现场的估计,或者猜测,或者采用周边群众的说法,就刊发了消息。现场的记者很多,各自都在抢新闻。9点40分发布第一篇通稿后,10点50分,我们发现了不同的声音,当时个别网站上的消息有差错,我们及时请他们纠正。
  同时,我们也开始拟写第二条新闻通稿,主要是发布现场死者及受伤人员的身份。12点15分,第二条新闻通稿就发出去了。
  人物周刊:不同的声音出来,当时有压力吗?
  黄勇:肯定有压力。领导也让尽快辟谣,要采取有力措施。如果是像传言中说的三起、四起、五起连环爆炸案,那就严重歪曲事实真相了。
  人物周刊:第二条新闻通稿发布之后呢?
  黄勇:考虑到案件侦查情况,我们觉得下一步主要是发布交通恢复情况的信息,并且要稳定群众的情绪。晚上7点43分恢复交通,7点45分我们又发布了第三篇通稿。
  人物周刊:据说21日上午10点本来要开新闻发布会,后来为什么没开呢?
  黄勇:当时是准备在10点召开新闻发布会的,但为了迅速公布信息,让群众尽快了解事件真相,就以通稿形式提前发布了消息,新闻发布会就改在22日下午召开。
  人物周刊:21日晚上主要是做什么工作?
  黄勇:主要是筹备22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准备新闻通稿。另外,还要收集信息,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人物周刊:怎么样收集?
  黄勇:针对互联网上网民提出的疑问,整理汇总。
  人物周刊:对昨天的新闻发布会怎样评价?
  黄勇:我们做得比较好的是,我们根据群众的需求提前准备得比较充分,之前的协调工作也做得比较好。发布会中对各方面问题都作了耐心回答。而且,还特别给予国外媒体提问的机会,让他们自由采访,支持、配合他们的采访工作。
  人物周刊:能不能介绍一下专案组那边的工作情况?
  黄勇:专案组其实更辛苦,他们都是昼夜24小时连续工作。案子不破,我们的压力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