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宝珠 唐朝时,终南山有位云际师祖禅师,他云游四方,生平弘法事迹不详,只知道是南泉普愿禅师的法嗣弟子。 云际师祖禅师最初到南泉普愿禅师处参礼时,一见到南泉普愿禅师,开口便问:“摩尼宝珠人不识,为什么要那么珍藏,让人不认识呢?”
南泉普愿禅师说:“因为你没有跟它往来啊!”
云际师祖禅师又问:“难道有往来就能认识吗?”
南泉普愿禅师没有回答,突然间喊了一声:“云际。”
云际禅师一听,很自然地响应了一声:“在!”
南泉普愿禅师说:“可惜,你不懂此中玄妙,还是去吃饭吧!”
云际师祖禅师于言下有省,从此,在南泉普愿禅师座下随众参学数十年。
《法华经》里有所谓“怀珠作丐”的典故:有一个童子,本来家中富有,父母怕他将来长大后,若是家道中落,会遭受贫穷之苦,于是就在他的衣服里缝了一颗珍珠,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
后来,果真家门不幸,遭遇大火,财产烧尽,童子流落为乞丐。他不知道衣服里藏有一颗明珠,天天穿著珍珠宝衣,与乞丐群同行。
此典故比喻:人人都有的佛性,就是摩尼宝珠,不是珍藏,只是有人不识而已。
如何认识自己的摩尼宝珠?这必须反观内在,观照自心,即心即佛。云际师祖禅师到此,还不能认识自己的摩尼宝珠吗?
我没有家风
洪州建昌(今属江西)凤栖山的同安常察禅师,是凤栖山第一世住持,瑞州(今江西)九峰道虔禅师的法嗣。
一天,一位年轻的禅僧问同安常察禅师:“请问,什么是老师您的家风呢?”
同安常察禅师淡淡地说:“我没有家风。”
禅僧感到奇怪:“从过去以来,十方丛林都是各有各的家风,为什么您会说您没有家风呢?”
禅师微笑看着问话的禅僧,说:“因为我这里既不迎宾,也不刻意接待客人,只任由有缘人前来走动。他们来者自来、去者自去,每个人本身就有自己的禅心、自己的家风,我又何必再为他们增添负担呢?”
禅僧听了,更加疑惑,又问:“那么,历来的学道者,不远千里到各地去云水行脚、寻师访道,不就是为了要有人开导吗?”
同安常察禅师哈哈一笑,说:“那你自己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要找我麻烦呢?”
年轻的禅僧于言下有省,便留在同安常察禅师座下参学。
禅者,就是要直下承担,不拖泥带水地把问题交给别人。禅门有谓“五家七派”,的确是各有各的家风,但就如各家丛林里的钟板一样,有的横遍十方,有的竖穷三际,有的主张包容万物,有的强调一即一切,确实各有宗风不同。
家风是要自己树立的,不是跟着别人团团转的。因此,何必“刻鹄不成尚类鹜”,或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