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子女就学无门,北京打工子弟学校一

  

  今年9月初,正值全国的中小学生高高兴兴进入新学期时,有的城市对专为外来务工者子女开办的“打工子弟学校”的驱逐和取缔,也达到了高峰。在北京丰台区,一些治安联防队员把守“打工子弟学校”的大门,阻止学生们进入学校。

  但是,没有一个学生和家长与取缔者发生争执。他们默默地走开。

  几天或十几天后,被取缔的大部分“打工子弟学校”或在原地、或迁址复课。

  知情者说,这已是该区近几年来第3次大规模地行动,就像前两次行动一样,“打工子弟学校”并没有如取缔者所愿消失,而是以更隐秘的方式加大规模扩办。

  北京有着全国最多的外来务工者。他们在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提供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全面的社会服务时,他们的子女,在失去原籍地正常的义务教育权益、流入地教育体制留有缺口的现实下,也为“打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提供了丰富的生源。

  有资料显示,在全国大约8000万名农村进城务工者身边,有200多万学龄子女同行。

  在社会学研究者那里,就像农村进城的外来务工者被称为“社会弱势群体”一样,这些外来流动儿童被称为“社会处境不利群体儿童”。

  1986年7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凡达到学龄的儿童以及青少年,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接受教育的义务。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也应该不例外。

  但尽管打工子弟学校受到城市流动人口的欢迎,并像雨后春笋般地快速增长,但在许多地方,它还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

  尽管1998年国家教委和公安部就已下发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提出“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允许公民个人“举办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学校或简易学校。简易学校的设立条件可酌情放宽”;
尽管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已有200多所,城郊结合部的1000人以上的也已超过10所,但至今仍无一家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申请获得批准。

  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在它出现七八年后的今天,仍在“黑”着。

  据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今年5月完成的调查报告称:北京现有约20万外来务工人口子女,其小学阶段入学率为90%,而初中阶段入学率仅为20%。有相当数量的外来学龄人口面临就学困难或就学但没有质量保障的不利处境。

  这种情况在全国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带有普遍性。

  目前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在京就学的方式大致有三类:在正常缴纳借读费后进入市区公立学校;
进入收费较贵的政府批准的私立学校;
在非法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

  现实情况是,进城务工者身处低收入阶层,靠借助当地原有教育资源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基本上是不现实的,在外来流动儿童小学阶段90%的入学率中,实际上有90%以上的小学教育是由打工子弟学校提供的。

  许多社会学学者、教育学学者在对外来务工者子女接受教育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后建议,在现阶段,打工子弟学校是解决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最合适的选择。

  据北京市社科院社会学博士韩嘉陵的调查,开始时的流动学校是外来人口由于无法缴纳“高额的赞助费及借读费”,但又不能“坐视子女成为新文盲”而采取的一种“自力救济”、“自行解决”的无奈尝试。

  韩博士的调查显示,在京的流动儿童学校学生的家长以卖蔬菜水果的个体小商贩、清洁工和废品收购人员、近郊的菜农等为主。对家长或学生的有关收入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每户每月1000元收入是较普遍的情况。在她的调查中,其中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家庭占20.2%,501~800元的占16.1%,801~1000元的占27.1%。按照北京市划定的市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很多有两个孩子的外来人口家庭基本上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他们对子女就学的选择,一如他们选择质次价低的生活用品一样,很自然地趋向教育水平虽低但收费低廉的打工子弟学校,属“现实而无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