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早晨还没起床,就收到一位朋友的短信,说有一篇叫《十三亿分之一股东》的博文,“令人感动”。发短信的朋友常为《人民日报》写文章,对舆情有独到的把握,“令人感动”的用词也令我感动。而“股东”一事,也是我的疑难问题,我觉得我有时还需要警惕自己产生股东“错觉”,避免在文章中给人以“僭越”嫌疑,但“打工心态”似乎也拿不上公共台面,好生纠结。
打开网络,看到这篇刚刚贴上几个小时的文章已经热传。这是一位有着298万微博粉丝的博主的文章。而从这一天开始,到6月14日笔者写作本文的时候,变成了308万,即这期间每天增加一万多粉丝。我想说,投票的仪式其实已经开始。这是网络对这个时代的礼赞。我不知道在今天还有哪一家报纸有这个发行量,更不要说以这个速度增加印刷。但这并不是一个传播方式转型的故事。问题在于,他为什么这样受关注?他竞选的只是最基层的民意代表。
我也为这篇文章感动了。我跟这位博主不熟,但仿佛有一些印象,他的文章总有一些聪明或者略带油滑的句子。但是,这篇文章却含有别样的情感,那种主动进入民意代表的角色,并以此要求自己的态度,以及对社区民众的体贴和对公共事务的关心,还有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内省,明显是更高的境界。
但我不觉得这是一个作家写作方式的转型,我觉得这是公共意识在引领一个作家。我相信选举政治首先对参与者是一种特别的训练。这位博主说他在参选之前,只是一个作家,“只有生活态度,没有政治立场”,但是,当我们伟大的国家把他送到民主选举的高速公路入口,他就在一个早晨写出了《十三亿分之一股东》。在我寓居的城市,还有一位作家朋友,原本诗酒送年华,至情至性,自得其乐,自称“土匪”。在作文人文章的时候,不免放纵才情,甚或逞才使气,但是,当他写作批评时局的文章,就立即逻辑第一,才情第二,谨慎有加,还言必称妥协了。
当然,后一个例子还证明了当下写政论时评是一个多么艰难的活计。因为公权力很强大,还往往没有说理的耐心,批评本身就可能是罪过,如果批评有误,言辞不周,那还得了。实际情况是,说出某些人所共知的事实,祸害也可能接踵而至。所以,诚实的文化人不得不像后妈生的,矮人一等,“夹着尾巴做人”,而在公开的层面,也就不可能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时评和政论了。
中国不少公众下意识地认为政治操作总是肮脏的,政治活动等于阴谋活动,政治家就是阴谋家,从而对于怀有公共热情的人士,一般抱定了疑虑的态度。例如,你参选是不是为了“炒作自己”?最近的新闻媒体,也向竞选者发出了这样的问题。但事实上,选举只要不是假模假式的,就是严酷的,一旦你把自己摆到这个平台上,就等于与公众签订了一个对于自己来说的“不平等协议”:基本的法律道德已经不适合你,你得接受“高标准,严要求”,你必须更加自律。特别是在选举政治开始的时期,竞选者的毁誉更是不可预料,牺牲的概率应该是很大的。
无论如何,选举首先使竞选者必须以一个公众需要的“好人”的样子示人,这是一个社会培养公共领袖和政治精英所必须的方式。同时,选举也是对公民自身的训练。假如你没有参与公共政治的愿望,你沉沦于麻木的日常生活,选举会使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寻找自己的意愿的代表,从而可能使你变得更有尊严,更有责任心和更加自信。所以,选举是公民必须的教养,会使人变得高贵。我们不妨说,选举过程本身就是美好的生活,没有选举的生活是不正常的。如果选举中有乱象,一定是因为制度的设计或者操作失当,或者有人捣鬼,而不是选举本身的过错。
中国人对于政治的普遍的不信任,到了连选举这样自然的事情,都认为是自己不配享受的奢侈品的地步,这是非常悲摧的现实。他们没有尊严感,没有责任心和没有自信心,不相信自己是“十三亿分之一股东”,不相信作为“个股”和“散户”的权利是可以实现的,反倒认为“大户”和“庄家”坐收顶级红利、操纵“个股”和“散户”命运,才是正常的。这是当前国民精神的一种写照。这只能通过全体股东们选举“董事会”来改变。
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只有十三亿分之一,没有天生的“大户”。你说服了多少公众,多少公众愿意委托你,你才能成为多大的“大户操盘手”,与此同时,你就有多大的责任,如果你滥用了这份权利,你就应该被“股东大会”罢免,你的权力就失效。这是在某种政治假设中被反复描述过的景象,是和谐社会的永恒梦想,符合每一个股东的利益,包括现存的“大户”们未来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