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究
摘 要: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某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以及对考试重点的掌握情况,往往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当代教育者讨论的话题。本文从鼓励质疑、打破思维定势、发挥学生想象、开展探究性学习等方面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04-0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当代教育对教师教学的要求,更是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探究、多方面思考,注重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敢于质疑,鼓励求异思维
学会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在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激励学生一题多解。同时,在引导学生质疑时,教师应把握正确的方向,避免出现学生胡乱质疑猜测的现象出现。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因为教材把这篇文章定义为“描写封建制度和封建教育对人们的摧残”,导致很多学生把这当成定理,没有其他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解。为了打破传统的固定思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从不同角度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学生会仔细阅读文章,在品味文中各个人物形象后,会提出这样几个疑问:为什么当时的人们总是嘲笑孔乙己,而没有人帮助他呢?”“为什那些短衣帮们都能靠体力谋口饭吃,孔乙已却落到了偷东西的境地呢?”这样,就有学生想到社会人情冷漠,孔乙已封建迂腐、不愿吃苦的缺点,就有了对这篇文章主旨的不同理解。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写作背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生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打破思维定势,引导逆向思维
传统“一言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早已习惯教师教学中的绝对主导地位,遇到问题时总按照教师教给的常用模式,从固定角度去分析,思维总是受到惯性束缚,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考问题,打破纵向的思维方式,发散学生思维,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时,国民政府当时媒体的错误言论说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心,鲁迅先生认为用在部分人身上是可以的,倘若加于全体中国人身上,那就是污蔑。为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心的表现。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反面和侧面来思考,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注重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高想象力比增長知识更重要,因为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推动着世界的进步。想象力是指学生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材料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在想象的海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落日的幻觉》一文后,“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日出日落时的景象也大不一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文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亲自观察日落现象,让学生发挥想象,以“童话”的形式赋予落日以人的思想感情,写一篇习作来描写太阳在地平线之下的情形。鼓励学生想象和联想,强化所学知识的同时,让他们得到新的启发。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具有争议的思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四、开展探究讨论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认为只有通过教师的具体引导,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教材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空间。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的一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是体现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陶渊明所追求的生活理念是什么?他对社会、对政治有没有自己的追求?”然后让学生深入钻研,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其他代表作,从不同角度剖析陶渊明的做法。有学生从“好读书、不求甚解”谈到他的读书志趣,有学生从他的“期在必醉”说到他的生活观,还有同学谈到他宅后的五棵柳树,进而联想到他的“采菊东篱下”等。这时,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文章的主题思想:《五柳先生传》实际上是陶渊明的一篇自传,可以从这篇文章初步了解陶渊明的“淡泊名利,崇尚自然”,从而得出“陶渊明逃避现实,崇尚无为的思想”的结论。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既能深化学生对陶渊明高浩傲岸品质的理解,又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促使学生得出与教材内容不一样的观点。
总之,有效学习离不开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为营造创新学习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从鼓励质疑、打破思维定势、发挥学生想象、开展探究性学习等方面优化教学设计,体现学生自主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