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更新

  

  我本人主要是做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的,长期以来,在武汉大学和其他一些学校都讲这个课。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讲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更新,当然这个题目比较大,我参考了广州讲坛前面一些讲座,因为我是第33期嘛,我发现大家的题目都是比较宏观的问题,我想宏观的问题不太涉及到太细微的学术问题,但是涉及到我们的眼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选择了这个题目。

  今天我们面对西方文化,是一个强势文化,大家谁都不能否定西方文化无论在科学技术方面,在经济发展方面,甚至在法制体制方面,甚至在很多政治理念方面,都走在我们的前面。同样,正是因为它是强势文化,从十八世纪之后全球性的西方发展潮,或者叫殖民发展潮也把西方很多经济模式、政治理念和价值体系带到非西方世界,包括带到中国,因此我们说在今天,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说非常明显,甚至是无处不在,无论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我们的经济运行模式,还是我们的政治理念,甚至我们的一些文化观念都跟西方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如果我们追溯一下西方文化的传统、西方文化的历史,我们发现西方文化的崛起也就是近几百年的事情,事实上如果我们把眼光退回五百年,如果我们把眼光退回到1500年左右,也就是十六世纪开端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那个时候的西方文化如果跟中国文化相比,是明显的落后,乃至于有人说这几百年中间,不是中国文化落后了,而是西方文化大踏步的前进,发生一些根本性的转变,发生飞跃,所以相比之下我们到今天,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文化已经走在我们的前面。这个过程怎样发生的,我想就是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问题,我刚才已经强调这是一个宏观问题,这些问题我可能涉及到一些大的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是我自己做研究的具体细节,但是今天我们可能不能涉及到太多的细节,因为时间关系,我想一个总的眼光,对于大家观察当今世界、观察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这两种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走向,我想可能是有所裨益的。

  我刚才说了,退回五百年,到1500年的时候,那个时候大体上世界的格局是怎样的,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1500年的时候,我们谈的文明,就是有了很高文化水平的文明,主要限制在旧大陆,也就是亚欧大陆,亚洲和欧洲构成的大陆。大家知道,美洲那个时候还没有纳入到文明体系范围之内,1492年哥伦布才发现美洲,而且哥伦布发现的美洲是一个相当落后、相当原始的美洲。我们今天谈的1500年左右只能谈旧大陆,而旧大陆在1500年的时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相对固定的文明格局,这个文明格局可以说按照文化或者特别是按照这些文化以及由来以久的传统的宗教以及伦理价值系统,可以分为三大块。我们从西边往东边。

  最西边就是欧洲,那个时候的欧洲因为是1500年,还没有进行宗教改革,那个时候的欧洲就是一个天主教的欧洲,整个欧洲,西欧都是受天主教的影响,也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中世纪的后期,那个时候的欧洲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而且没有形成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那些民族国家,比如说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意大利等,这些国家都正在初形之中,正在成长、正在形成之中,所以它的政治上也是非常混乱的,也就是说当时欧洲处在一种所谓的封建制度。而欧洲的封建制度,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封建制度,因为封建制这个概念主要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而首先不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它这个封建制,就是指分封格局,一个国家里可以分为几十个国家,每一个小国家里又可以分为很多个诸侯领地,每个诸侯领地可能又会分为很多骑士领地,因此国中有国、国中还有国,乃至于整个政治上欧洲是分的四零八落,政治上是比较混乱的,经济上比较落后,而文明呢?相对来说也非常凋敝。如果与当时我们中国的文化相比,可以说水平非常低,因为整个一千年,中世纪的主流文化观念,主要是基督教宣扬的那一套观念,它教导人们应该将眼光盯在天上,而对人世间的东西不太关心。

  正是由于这样的价值取向,使得人们对于发展世俗这样一种文化没有兴趣,乃至于到十五世纪、十六世纪的时候,对于我们今天中国人,或者对全世界人民非常熟悉的概念“进步”,对于西方人来说都是知之甚少。为什么呢?很简单,如果人们都把眼光盯在天国,没有人对人间的事情感兴趣,那么当然人间就不存在什么进步的问题,只有一个纸上的划分,要不然是人间,要不然是天堂,人间是没有希望的,因此它不存在进步,进步是启蒙以后导致的一个观念,就是相信在我们人间也可以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可以一天比一天过更好的生活。这是一种进步观,是在中世纪没有的、缺乏的,中世纪就是简单的两分,天国和人间,人间是糟糕的,随时准备放弃的、随时准备让步的,而天国是光明纯粹的,但是只是理想。整个状况就是这样。

  当然到1500前后的时候,西方已经发生了一些内在的变化,很多新生事物的萌芽正在悄悄的酝酿中,但是还看不出一些端倪来,基本上还是处于地下状态,这是欧洲大体上的状况。当然基督教世界,要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还应该包括东欧的,就是以俄罗斯为中心的东正教世界,当时也很落后。所以整个西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格局,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分散、文化上凋敝这样的状况。

  旧大陆东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在的中国,或者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一些文化,那个时候可以说正好处在一个我们的封建时代发展的顶峰,也就是明朝,但是中国封建文化到了宋明发展到最顶峰,达到了辉煌的水平,而且经济上已经出现一些新的萌芽,我们可以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已经非常流通,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程度,而且在中国出现了徽商、晋商这样一些职业商人,导致了商品经济的发达。而在宋朝到明朝期间,在很多大城市都设有钱庄,大家出门不用带银子,带着银票就可以到很多大城市兑现,所以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是比较高的。

  政治上,大家知道自从秦始皇之后,中国就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形成了一个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格局,虽然也有很多问题,比如说也有官僚体制的腐败、也有行政效率的低下等等,但是总的来说比分散的西欧行政效率要高得多,毕竟是中央集权的一个统一国家,政治上统一,所以政治水平也应该来说跟欧洲比较高。而文化上,当然更不用说了,大家知道宋明时代中国的文化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哲学思想上形成了宋明理学,是儒家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然后在文学、艺术各方面,那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发展到宋朝之后就出现了明清的小说,元曲之后也出现了戏剧在明代的发展,还有其他的方面,就不一一列举,我不多说了。

  相比来说,东方这样的一个明朝文化水平相当高,而在这两块世界之间,西方世界是信奉基督教的,而中国这个大明朝是信奉儒家文明的,儒家思想可以说在明朝已经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中国人自觉的一种价值体系,或者说一种信仰心态,也是经过好几千年,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经过了一两千年的发展,到明朝可以说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每一个人都是自觉的奉行儒家那一套“忠君孝行、仁义礼智”这样一套价值体系和理念。

  而在这两个世界中间,有一个广大的伊斯兰教世界,中间这个地方,从中亚一直到西亚,小亚细亚,甚至到地中海南边的北非,这一块地方基本上都是穆斯林的天下,也就是伊斯兰教的天下。那个时候,整个伊斯兰教世界在这么广阔的世界,从中国的西部一直到欧洲的东部,到东欧,这一块地方,广大的穆斯林世界,1500到1600年,这一段时间里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三个国家。

  一个国家就是今天伊朗那一块地方,前身是波斯,今天是伊朗,那个时候,1500年前后出现了一个王国,叫沙非王国,这个沙非王朝当然文化水平也还是比较高的。还有一个是在今天的南亚四大陆,也就是印度,在南亚四大陆印度这个地方,印度虽然老百姓是信奉印度教的,但是南亚四大陆在十六世纪之后出现了由突厥入侵者建立的王朝,这个王朝叫莫卧儿王朝,这个王朝的统治者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但是他所统治的广大印度人民主要是信奉印度教的,这是第二个伊斯兰教的国家。

  而当时最强大的就是靠西边的,奥斯曼土耳其,今天我们叫土耳其,前身叫奥斯曼帝国,是由土耳其人建立的一个帝国。土耳其人当然也是广义的突厥人,他们也是突厥文化,他们建立了一个帝国叫奥斯曼帝国,这个帝国在1500年的时候可以说如日中天,势力范围相当大,而且对欧洲形成了很明显的一个攻势,在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了卡在亚欧大陆咽喉部,就是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一个欧洲的堡垒,这个堡垒叫君士坦丁堡,这个君士坦丁堡后来被伊斯兰教徒改名叫伊斯坦布尔,也就是土耳其的一个重镇。

  君士坦丁堡是怎样的一个城市呢?君士坦丁堡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或者叫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因为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险要,卡在亚欧大陆的接壤处,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西边,所以构成了一个天险,可以说从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崛起,形成了阿拉伯帝国之后,喜欢扩张的当时阿拉伯帝国曾经多少次入侵西欧,但是都被有效的遏制在君士坦丁堡前,都没有攻下来,从公元七世纪开始。终于到了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把君士坦丁堡攻陷下来,而且在此之前奥斯曼土耳其人已经把巴尔干半岛占领,也就是东欧、希腊半岛都占领了。

  到了1500年的时候,欧洲在东方的门户,这个堡垒,君士坦丁堡被攻陷下来,整个巴尔干半岛从西方基督教世界里被伊斯兰教徒占领,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当时欧洲在东方的前线,就由亚欧大陆的接壤处退缩到中欧这一带,退缩到多瑙河、退缩到匈牙利和奥地利这些。大家在地图上看看,匈牙利、奥地利是中欧,是欧洲的腹地,也就是说1500年前后,欧洲的腹地成为西方基督教徒抵抗东方穆斯林的前线。在这个意义,当时对西方的基督教徒来说日子确实不好过,他们确实感到一种压力,因为奥斯曼土耳其这个国家富于扩张来势汹汹,而且不仅在正面威逼多瑙河,而且也占领了埃及、北非,甚至从直布罗陀海峡那边威胁着西班牙。这样一来,我们说欧洲的情况是非常糟糕。如果当时诸位,当然我们说的是如果,如果通过什么方式能够回到那个时候,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在了解这样一个世界格局以后,没有一个人会相信未来的世界西欧会领导世界之潮流,没有一个人会这么想,因为当时西欧的状况太令人担忧了,经济上落后、政治上混乱、分散的,而文化上是凋敝的,而且受到伊斯兰教徒、奥斯曼土耳其人来势汹汹、咄咄逼人的攻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会觉得西欧将会成为领导世界潮流的弄潮儿,或者是世界领导者,没有一个人会相信。

  二十世纪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叫斯塔普里亚罗斯,写了一本很著名的书,现在到处都可以买到,叫《全球通史》。在《全球通史》里写到,他说如果1500年前后火星上有一个观察点,或者月球上有一个观察点,他看了旧大陆三分天下的格局之后,一定想未来世界如果不是属于武力上穷兵黩武、气势汹汹的奥斯曼帝国,就一定是属于经济繁荣、文化繁盛的大明朝,没有一个人会相信欧洲是独占世界的潮流,而且他说那个时候很多欧洲人,面对着东方的这种状况,尤其是面对着奥斯曼土耳其的军事威逼,以及从十三世纪马克。波罗父子这些旅行家,回到欧洲以后辗转流传的关于东方富庶的这些传说,他们一定会感觉到自己怎么这么不幸生活到了欧洲,他们会有这种感觉。我想这种感觉跟我们今天很多中国人盲目往外国跑、往西方跑,那种我们不幸生活在中国、怎么没有生活在外国,实际上那个时候的欧洲人正好相反,如果他知道中国,知道当时东方的富庶,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欧洲开始了一些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我说了既有现实的挑战,这种现实挑战就是1500年前后的现实挑战,同时也有历史的原因。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欧洲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首先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广义的西方传统,西方文化传统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三大块。一块是希腊的,就是西方称之为摇篮,他们是在西方摇篮中间长大的。(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然后第二个是罗马的,或者称之为拉丁的,拉丁文化、罗马文化,这是他们少年青年时期。第三个就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很难说跟那一个民族可以直接挂钩,但是尤其对欧洲北面那些民族,就是欧洲北半边民族,也就是日耳曼民族,影响剧深,影响非常大,因为日耳曼民族在公元五世纪的时候作为野蛮民族入侵到文明的希腊罗马世界,尤其是入侵到罗马世界。

  罗马世界的毁灭是跟日耳曼人入侵相关的,而日耳曼人入侵到罗马帝国之后,他是一个野蛮民族,没有进入到文明,所以它最初定居在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开始进行文明化过程时,就是听着罗马教的歌谣长大的。我老是喜欢形象的说,对日耳曼民族来说,基督教就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这个民族是听着基督教的歌谣长大的,因为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之后,终于被罗马统治者承认为合法宗教,乃至于承认为国教,后来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日耳曼蛮族把罗马帝国什么都摧毁了,但是唯独把基督教保留下来,而且还接受了基督教的这样一种教化,普遍皈依了基督教,乃至于到公元七世纪的时候,欧洲几乎所有的人民都全部成为基督教徒,没有一个人例外,从小教堂就是他们很重要的生活中心,整个生活都是跟教会、教堂、宗教事务联系在一块,乃至于成为全民宗教。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说基督教对于日耳曼人,对于北半个欧洲人民的影响要比对南半个欧洲人的影响更大,我说这个基督教是广义的基督教,既包括宗教改革之前的天主教,也包括宗教改革以后的新教。

  正是由于这样,从公元五世纪日耳曼蛮族入侵,到公元七世纪、八世纪所有欧洲人民接受基督教信仰,成为一个基督教文明或者基督教文化,那么整个中世纪的发展可以说都是在基督教理念笼罩下发展。当时欧洲那样一种分散、分裂的政治格局,客观上又为罗马天主教会的一统天下创造了条件。正是因为世俗王权疾弱不振,王权是分崩离析的,有名无实的,所以这样就为罗马天主教会凌驾在世俗王权之上提供了方便创造了条件。当时罗马天主教会自称掌握着人们灵魂上天堂的钥匙,而且它宣扬的一套理念,就是我刚才说的,认为这个世界的生活是不值得留恋的,人生主要是为那个世界而奋斗,现实生活是随时准备把它放弃,恰恰是为来世做准备,因为人间生活、现实生活对于人们来说,无非就是彼岸生活的一个预修学堂,先在这个世界上修炼一下,然后到那个世界。

  这套观念在我们今天来看是很荒唐的,但是在当时是深入人心的,没有一个人不相信,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从小就受这种东西的教养,怎么可能不相信它呢?而且当时整个中世纪文化水平非常低,一般的人、一般的阶层,甚至王宫贵戚、国王、诸侯都不识字,没有文化,只有哪一个阶层识字有文化?只有教会里面的教师阶层、神父、主教,他们有文化,但是他们的文化也只限于基督教的文化。我们今天到书店看的汗牛充栋、琳琅满目的现象,在中世纪根本不可能想象,一直到十七世纪为止,十七世纪欧洲已经开始发生一些变化了,一直到十七世纪为止,欧洲的印刷体90%以上都是跟《圣经》有关,或者就是《圣经》,世俗的读物没有什么,因此你没有地方去受教育。我们不能用今天人们的眼光去想当然的想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是很愚昧、很保守的,但是人们的信仰又是很前程的。正是因为愚昧、保守,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就坚信教会给他宣扬的那一套道理,从生到死。

  正是由于这样,教会高高凌驾在世俗王权之上,这样一种格局就导致了整个罗马教会的腐败,因为他的权利是至高无上的,不受制约的,这种无限的权利很容易导致一种绝对的腐败。到了中世纪后期,西方基督教世界可以说所有的社会矛盾、文化问题,都是由于基督教这样一种铁板一块的统治而导致的。在经济上,教会民意上宣称自己是引导人们灵魂上天堂的阶梯,是为了完成人们灵魂从此时向彼岸过渡的功能,事实上他是经济上最大的庄园主,拥有欧洲最大的庄园。这一点我一会儿要讲到,西欧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教产还俗,剥夺修道院、剥夺教会的财产,把它交给一般的地主,这些人成为最早的资产阶级。

  教产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过去我们做历史研究不注意这个问题,实际上当时欧洲最大的财主是谁啊?是教会。他利用掌握人们灵魂上天堂钥匙的这个特殊权利,他也控制了社会的经济资源。另外在政治上,由于世俗的王权分崩离析,教会反过来可以超越王权,而且他制造了一套理论,这套理论说世俗王权的根据就是上帝,也就是王权来自于教权,凯撒的权力来自于上帝。这样一种观点也是根深蒂固的,大家都知道,在欧洲一直到那坡论时代,欧洲的君主不仅是世袭的,而且每个君主要获得政治上的合法性,必须要到罗马去受罗马天主教皇的加冕,要由罗马天主教皇亲手把王冠戴在他的头上、把权杖授予他,这样他的统治才有合法性。

  这种传统在欧洲也是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乃至于拿破仑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称霸一时的枭雄,为什么要跟元配夫人离婚,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平民。在欧洲传统构成,只有王族血统的人才能成为皇帝、国王,一个平民即使通过僭越的方式获得了权力,欧洲各国君主是不承认你的,你没有合法性,你固然可以在世时用武力称霸一时,但是死了之后怎么办?你的儿子如何可以合法的继承你的王位就是一个大问题。那坡论当时为什么要跟自己的妻子离婚,就是因为他要娶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妻子,没有办法必须这样,这样他们生的孩子才具有王朝血统,才可以合法继承拿破仑帝国。大家知道,拿破仑尽管是一个什么都不放在眼里,是一个非常敢做敢为的英雄,但是也得到罗马去接受罗马教皇给他的加冕,尽管他非常狂妄的把王冠从教皇手上拿过来戴在自己的头上,但是毕竟还是要接受教皇的加冕,这是一个传统。从这里可以看出,教会当时在政治权利方面也是超越王权的,而且那套理论叫君权神授,皇帝的权力是来自于神的。这是政治上。

  至于文化上,那就更不用说了,欧洲中世纪所有的文化都跟基督教有关系,都跟信仰有关系,没有世俗文化,教会又唯一控制了文化的知识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方面教会更是对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独断、专断的权利。正是由于这样,欧洲近代任何变革都要从宗教的变革开始。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很重要的一个观点,黑格尔也重申了这个观点,就是说如果以为欧洲的变革不经过一场宗教变革就可以成功,这是痴心妄想,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由于教会导致的,因此变革当然还得从他开始,这叫解铃还需系铃人,对症下药,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欧洲在近代的开端,也就是十五、十六世纪发生一系列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些思想运动实际上都跟基督教变革有关系。

  我想这就是传统,我跟大家简单铺垫一下传统,当然我不可能深入,希腊的传统、罗马的传统、基督教的传统,我在学校讲这门课要叫54个学时、36个学时才可以讲完,而且也只是皮毛,所以我只能非常简单介绍一下。我把重点放在变革,既然我介绍了这个背景、介绍了这样一个传统,那么这个变革就好开展。刚才我说了前提,既然中世纪的一切社会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都是由于当时罗马天主教会一统天下导致的,因此任何现实的变革也必须从宗教的变革作为开端,这从逻辑上、事实上都是这样。

  欧洲的变革可以分为两大块讲,一块是文化方面的变革,主要是涉及到人们的文化观念、精神、思想,这套东西很重要,在座我想有年龄大的人,或者年龄比我年长的,还有一些跟我年龄差不多的,五十岁左右的,当然还有40来岁,当然有些年轻人可能没有这个感觉,但是四十多岁以上的人大半都有这样的感觉,你们想想,你们今天的思想再跟改革开放以前,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比一比,你们会发现你们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潜移默化的,无形中慢慢日积月累发生的,乃至于你今天想一想当年文化大革命时你那一套理论都觉得很好笑,说明观念变化是很重要的,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在我们今天的观念支配下,同样文革时候,我们的行为是在我们那个观念支配下。因此观念的变革的重要性,人毕竟是一个思想在先的动物,人是有理性、有精神的动物,因此他的任何行为是有目的的、有意思的,所以思想的变化肯定是在先。我们改革开放首先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才可能改造世界,我老喜欢说只有你改造自身才能改变世界,你把自己改变了世界也就改变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因为太简单,所以我们反而看不到,离我们眼睛最近的地方恰恰就是我们看不到,两个眼睛之间我们永远看不到,因为太近,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们说这是一个方面,文化的变革涉及到精神、涉及到思想、涉及到观念。

  第二个就是实践领域里面的变革。实践领域里很多变革刚开始是没有意识到,人们没有想到的,那些无形中推进实践变革的人刚刚开始是糊里糊涂的,还不象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之下从上到下自觉的灌输一种理念,所以我们的改革开放是自觉的过程。而西方最初经济上,领域很松动,推行者自己不知道的,但是客观上导致了非常非常影响深远的效果。最初可能是迫于无奈,结果没有想到几百年之后,出乎意料的结出了硕果,而且这个硕果是始料未及的。实践领域,我把它分为两块。

  我先说说观念形态,然后我再说说实践形态。观念形态,我刚才说了,我们必须要从宗教改革开始谈,为什么?还是那一句话,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教会一统天下导致的,因此必须从宗教的内部变革开始。十五、十六世纪欧洲发生两场很重要的文化运动,一场是在南部,主要在拉丁语世界,就是意大利为中心,包括西班牙、法兰西,这个世界是拉丁语世界里面的文艺复兴,由文艺复兴也导致了一种思潮叫人文主义思潮。

  另外一场运动,是在北方,日耳曼语世界,以德国为主要的国家,当然不仅是德国,还包括象北欧斯堪抵拉维亚半岛,甚至包括英国,英国也是属于日耳曼语世界。北方的北半个欧洲的日耳曼语世界里发生另外一场运动,这场运动就是宗教改革。这两场运动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都很熟悉,我们都把它当做西方中世纪向现代社会或者近代社会过渡的一个枢纽。

  这两场运动都是最初突破中世纪罗网、通过中世纪黑幕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开端、起点。但这两场运动的意义是不太一样,为什么叫文艺复兴,因为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统治是排他性的,最初基督教是很宽容的,后来掌握权力之后就变得很不宽容,对所有其他的宗教是赶尽杀绝的态度,就把它叫异教,他对此前,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发展产生之前的希腊罗马文化一概斥之为叫异教文化,加以禁绝,乃至在中世纪一千年的时候里,希腊的文化、罗马的文化,尤其是希腊的文化基本上不符文于欧洲,人们把它当做异教文化排斥。

  文艺复兴主要的意义,十五世纪希腊、罗马文化又在这样一个黑暗愚昧的基督教世界里面得到了复兴,这是字面上表面的意义,所以很多人认为文艺复兴,和我刚才说的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大量君士坦丁堡的希腊人逃回了欧洲,就带回来欧洲阔别千年之久的辉煌灿烂的希腊文化,从而使得生活在黑暗中的那些基督教徒猛的觉醒,发现原来还有如此辉煌的文化,这样就引起了文艺复兴。他们叫复兴,前面曾经存在在于基督教产生之前的希腊、罗马文化,这是文艺复兴字面上的意义。当然事实上我们说文艺复兴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也不仅仅是要简单复兴罗马文化,只是以此为旗帜、幌子,实际上是要突破基督教那种陈旧的观念,要在基督教信仰中更多的充实一些人性的色彩。我们现在说文艺复兴以及它所导致的人文主义,我们说它的意义在哪里?就是用人性来取代神性,由人道主义来取代神道主义,用人世间的幸福来取代天国的理想,要求人放心大胆地、里至气壮地去享受现实生活,而不要为一个虚无缥渺的理想放弃现实的人生,这就是人文主义的特点。

正是这样,所以人文主义主要的表现形式,文艺复兴的主要的文化成果,主要限于感性的层面。什么叫感性层面?文学艺术,感性的,艺术是眼睛一看就看得到,不需要进行思想的。我们在座诸位,心目中文艺复兴就直接跟达芬奇的绘画、米开朗基罗的绘画雕塑、拉排尔的绘画、缇香的绘画等这些大师的艺术作品直接联系在一块,而这些作品的魅力在哪里呢?(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很简单,它充满了一种感性的,甚至有一种肉欲的色彩,他把一个女人画的又象一个女人,他把一个男人画的又象一个男人,在中世纪女人画的不象女人、男人不象男人,第一不允许解剖,所以对人体透视掌握比较差,第二尽可能把人画的干瘪,才能体现出人的丰腴,就像圣母玛丽亚,你越不把她画得像人就越像个神,就是要通过一个反差,基督耶稣瘦骨嶙峋,苦难痛苦,但是恰恰告诉你天国是光明的,就是一个反差,基督教的艺术是反差艺术。但是文艺复兴又恢复了希腊的艺术,直观的充满了肉欲的色彩。大家看看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少妇的微笑。还有拉排尔的《希世廷的圣母像》,画的不管是世俗的女子蒙娜丽莎还是圣母玛丽亚,画的就是一个感性十足的女人,你看到这样的人难免就产生对她的一种爱意,实际上就是告诉你这些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间的东西是可爱的,实际上就是表现这个。

  文学艺术作品也是这样。当时的文学作品比如说象薄伽丘的《十日谈》、拉波雷的《巨人传》、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这些著作里有针砭现实,有揭露基督教整个教会的虚伪方面,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它公然的宣扬人应该享受人世的快乐。在座年龄大一点的人都知道,薄伽丘的《十日谈》,我们的教科书里,很早,文革前都是这样,一直把薄伽丘的《十日谈》说成是文艺复兴的一篇巨作,是突破中世纪封建、沉闷、保守罗网的一篇力作,但是就是这样篇力作,一直到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一直到八十年代的初期,甚至到八十年代的中期,学校图书馆都不借给你,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它固然揭露了中世纪教会的腐朽、黑暗、愚昧,但它同时充满了对人间两性快乐的一种赤裸裸的描写,就象《金瓶梅》一样,所以觉得有一种秽荡秽淫的色彩。

  那个时代的文艺复兴就是公然宣扬人就应该满足这些,十四世纪的一位文艺复兴主将彼得拉克的一句口号,引用古罗马的一句,叫“我是人,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我是人嘛,所以我应该象人一样生活,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我都具有,而且我应该理直气壮的、毫无羞愧的满足它。正是因为这样,因此文艺复兴的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主要集中在意大利,他们公然主张满足人的欲望,从而导致整个意大利文化的开放性,而且这种开放性甚至有一点矫枉过正。这种开放性开放到什么程度呢?意大利在南部欧洲,拉丁语世界,他的文化水平相对比北方要高的,在十五、十六世纪的时候水平比较高,因为它前面有罗马文化的渊源,加上种种原因,意大利人有文学天才、艺术天才,再加上他们个人主义色彩非常浓,从来不怕敢人天下先,意大利人什么都敢干,正是这样他们什么事都敢为天下先,所以他们不怕突破当时的天主教。但是同时正是由于他们这种艺术天才和个人主义,一个方面使他们突破了中世纪禁欲主义的罗网,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道德方面极其堕落、腐败。

  中世纪后期天主教的那套道德体系是一个虚假的道德体系,正如薄伽丘在《十日谈》里所揭露的,他说的是一套干的又是一套。理论上,我们说了教会是引导人的灵魂上天堂的一个阶梯,是接引人的灵魂进入天国的一个大门,但实际上教会利用他掌握了社会资源,控制了社会权利,教会里面的主教、教皇、神父们可以说无恶不作,而且整个丑恶的事情莫不出自于教会,乃至于我刚才说的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大师彼得拉克当时就愤怒的把罗马教会称之为“全世界的臭水沟”,就是全世界的污水都是从罗马教会里出来的,你说的冠冕堂皇的拯救灵魂,要求人们不食人间烟火、禁欲,但是自己干一些阴阴苟苟、狼狈为奸的事情,说一套干一套这样一种二元分裂,在中世纪后期导致一个最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什么?那就是虚伪,整个社会的虚伪,体制化的虚伪。掌握社会资源的一帮人说的都是好听的,但实际上干的恰恰是一些非常肮脏、非常卑劣的事情,而且由于他是控制社会资源。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是二元分裂然后奇妙的融合在一块,导致了一种虚伪,这种虚伪就是言行不一致,理想和现实、理论和实践严重分离。

  这样的情况下,文艺复兴的…,或者人文主义者,他们最大的意义在哪里?他们公开要戳穿这种人,他们公开说我怎么做的就是怎么说的,我怎么做的,是满足人的欲望,同时也公然为满足这种欲望的要求做辩护,我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就这点来说,他们把行动推到极端必然会导致所谓矫枉过正。正是因为这样,十五、十六世纪意大利就是一个公开腐败的地方,但这种公开的堕落、公开满足人的欲望,恰恰是揭露或者是冲破虚假道德体系最有效的一副猛剂。我喜欢说这一句话,对于虚假的道德体系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不讲道德,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这是当时突破虚假道德体系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它是比较猛而且时间非常短。

  文艺复兴以及文艺复兴产生的人文主义,尽管艺术作品琳琅满目,但是与北部,阿尔卑斯山以北,生活在贫穷、愚昧、落后状况中的日耳曼人民来说没有任何改造。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

  第一,我日耳曼人本来就是公元后五世纪从原始森林里入侵罗马帝国的,我是一些蛮族,尽管一千年过去了,但是这一千年欧洲的整个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且社会战乱不断,战争、瘟疫,生活条件极其低下,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发展,所以我仍然是满足,你们罗马人、拉丁人、意大利人你们要复兴的是你们祖先的希腊、罗马的文化,而我们是从森林里来的,没有什么可复兴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虽然北方日耳曼人生活的那种愚昧、贫穷、落后的现实土壤,但他同样也不喜欢意大利人不公开的堕落,公开的满足欲望那样一种…。我们宣扬文艺复兴,就只说它好的,但是它也有很的负面的东西,那就是道德体系彻底的崩溃。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看西方一位研究意大利最权威的作者叫布格哈特,写了一本书,我们商务印书馆把它翻译过来,叫《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化》,他是最权威的,国际公认这方面的专家,他描写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在道德上如何败坏、政治上如何混乱,但是他们恰恰思想解放,就象我刚才说的,当时突破一种虚假的道德体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不讲道德,我干脆公开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所谓矫枉过正肯定是这样。

  正是因为这样,当时北方日耳曼语世界里人们对南方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不感兴趣,第一这是你们的事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没有什么可复兴的,第二我们的文化水平低,欣赏不了你的东西。就是在今天,在座各位看一看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他尔的一些画,特别是像波特切力的那些画,像《维纳斯的诞生》、《春》这些画,现在看来你都会觉得从头到脚灌注着一种富贵气,那不是一般人可以欣赏得了,那是一种雍容华贵的东西,对于一个北方的蛮族来说,怎么能够欣赏得了这些东西?欣赏不了,他觉得你从头到脚都是秽荡秽淫的、都是纸醉金迷的。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鲁迅先生在谈《红楼梦》的时候说了一句经典名言,“贾府的焦大是不会喜欢林妹妹的”,林妹妹固然很美很好,但是焦大不喜欢,焦大是一个粗人不喜欢林妹妹,同样北方的蛮族人不喜欢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欣赏不了、享受不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贫穷、愚昧、落后、保守、闭塞的生活环境培养造就了一种纯朴的道德和虔诚的心,所以他们看不惯南方意大利人公开的堕落。这有点像什么呢?可能例子不太恰当,但是我觉得差不多就是这样,就像我们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黄土高原上那些相对封闭、落后的老农民,看不惯我们东南沿海的改革开放,觉得好像你们太过分了,灯火酒绿、纸醉金迷,那种贫穷的环境容易保持一种古朴、朴素的道德。同样,当时日耳曼人不喜欢。

  在当时英国、英国、北欧,在他们的眼里,意大利人就是恶棍的代名词,十六世纪说意大利人那就是坏蛋,莎士比亚的剧作里,莎士比亚是英国人,他的剧作里恶棍但凡都是意大利人,比如说《奥赛罗》里最坏的那个家伙就是意大利人,为什么坏?他不为什么坏,因为他是意大利人,所以他肯定坏,意大利人本性就坏,这是当时北欧人对南欧人的一种看法,因为北欧人认为南欧人有教养、有文明你就滑头、就坏,这是当时朴素的北欧日耳曼老百姓对南方人的看法。当然你可以说他很愚昧,是的,那个时代都很愚昧,我们必须要还原到那个时代。英国当时有一句谚语,“一个意大利话的人就是一个魔鬼的化身”,所以莎士比亚剧作里很多坏人都是意大利人,这是当时英国普遍流行的观点。

  马丁.路德德国人,宗教改革的领袖,他当年,因为他是一个神职人员,是一个修士,早年对罗马充满仰慕之情,就象穆斯林对麦加充满了崇拜,要去朝圣。后来他找了一个机会去罗马朝圣,他怀着敬仰之心去罗马,到了罗马一看没有想到罗马那么乌烟瘴气、乌七八糟,他出于一个北方人的自负,马上觉得罗马就是一个魔鬼所在的地方,从此他回来之后对罗马深恶痛绝,没有想到罗马那么腐败。当时罗马也不是很大的城市,当然也很繁荣的城市,但是光妓女就有一万一千名,罗马天主教皇的鼻子底下公开的堕落。这样的情况下,北部的人民贫穷、愚昧、落后,同时观念比较保守、信仰比较虔诚、道德比较纯朴,这些人当然不喜欢。当南部欧洲人卷入到文艺复兴,以及人文主义运动中间的时候,北方人基本上对这个回应非常小,没有什么回应,也回应不了,北方人创造不了这些东西,也享受不了,所以北方人发展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是一场平民运动,是来自于大众的,不象文艺复兴主要是知识分子的运动、有文化人的运动,而且这场运动居然得到罗马教皇的支持。有些比较细心的同志可能感觉到,一方面我们说文艺复兴是反罗马天主教会的、反宗教的,但是为什么象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派尔的画可以堂而皇之的画在圣彼得大教堂、希世廷大教堂以及各个教堂呢?什么原因呢?如果没有罗马教皇的支持,没有罗马教廷的默许,他能画上去吗?很明显,当时人文主义者想干的事情,就是罗马天主教神职人员想干,但是碍于身份不能干的,因此很多教皇本人就是著名的人文主义者,而且还有很多教皇是支持人文主义者,给钱他们聘用他们,把他们的画画在教堂上。从这个意义来说,人文主义从根本上不是想改变基督教,而是想用人性来充实基督教,把基督教变得更多一些人情味、人性味,更多一点人间的色彩,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跟教皇、教会那些有权势的人想法正好不谋而合,只不过教皇碍于身份不便于做这些事,给他们支持。

  反过来北方欧洲发起的宗教改革,从初衷来说这就是辩证法,历史的辩证法往往是你这样想的结果导致了这样,我们把它叫做“掉轨”,明明你想向东但是却向西。宗教改革也是这样,宗教改革的初衷本来是想纯洁教会,想把罗马天主教的腐败革除,想回到早期,还没有获得统治权的天主教,但是没有想到客观上导致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我们回过头来谈一下宗教改革,我个人的观点,这个观点现在学术界已经成为普遍性的观点,在这两场运动中,宗教改革对后来西方现代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看起来好象是宗教改革,但是实际上导致的结果,我刚才说“掉轨”,也叫“辩证”,宗教改革那些发起者们从来没有想到他们导致这样的潮流,居然可以开出一个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开出资本主义的洪流。他们主观上都是想保持教会的纯洁、信仰的纯正,但是没有想到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宗教改革的内容很多,我只跟大家说三大主流教派,如何影响欧洲的经济、政治和思想。

  首先跟大家介绍一下宗教改革最初的发起者马丁。路德,他是宗教改革最早点燃导火索的。他的宗教改革主要是出于对罗马天主教腐败的义愤,以及罗马天主教名义上讲信仰,但实际上干的是阴阴苟苟勾当的反感。马丁。路德的初衷很简单,每个人不是靠像中世纪说的虚无缥渺的鬼话来得救。中世纪人们关心的,不管是王公贵戚,还是平头百姓,不管是知识阶层还是文盲,大家都关心如何得救,得救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从小受基督教观念的影响,觉得生活的世界就是罪恶世界,而我们一生的努力就是为将来灵魂可以上天国。

当时人们普遍考虑这个问题,如何能够得救,当时教皇就利用这一点,教皇掌握着人们灵魂上天堂的钥匙,你得救不得救教会说了算,教会说他赦免你你就得救了,他代表上帝,所以他权力无限。当时教会为了搜刮民脂民膏,为了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牟利,(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当时宣布了很多得救的方式,比如说你参加十字军东征去屠杀异教徒,这也是灵魂得救的一个途径。还有比如说把钱捐献给教会,把财产捐献给教会,也是得救的一条途径。还有买那些所谓死去圣徒的遗物,而那些遗物都掌握在教会的手里,那也是得救。最荒唐的是到十三世纪以后,教会出现这样的灵魂,也就是说出现一种我们教会拥有可以使一个人得救的“善工”或者是“善功”,都是一个意思,我掌握了这个善功,这个善功是基督耶稣以及很多圣徒的,他们的善功足以救他们,还有多的,多的被教会掌握着。教会以此为抵押,发起了一批恕罪券,多少钱有多少年的恕罪功的,只要你肯掏钱他就可以恕你的罪,数额越高当然恕罪的功能越大,而且不仅可以恕你的罪,而且还可以恕你家已经去世正在炼狱里受苦受难的那些祖先的罪,都可以恕,这不是胡说八道吗?但是当时大家信以为真,所以就公然推销。

  正是这件事激起了马丁.路德的义愤,他认为得救的问题绝不是靠卖恕罪券这件事可以达到的,这恰恰导致人们的一种虚假,你可以放心大胆的做恶,只要你兜里有钱就可以,这样一来上帝就不是成了“天堂的守门者”,只要你付足了门票钱他就会让你挤进去,这不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吗?所以马丁。路德拍案而起,认为这完全是虚假的。他相对应提出一个观点,一个人得救主要靠信仰、信心,而不是靠外在的东西。这种观点最后开创了北方民族,尤其是德国民族的精神自由,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不需要通过什么恕罪券,也不需要通过教皇、教父、神父,只需要凭着信仰就可以跟上帝发生交流。这种关系实际上某种意义上使人和上帝的关系简化了,将中间构成中介的整个罗马的教阶制度全部抛在外面,谈到这一点时,马克思认为马丁。路德创造了一种深为资产阶级喜欢的宗教。

  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意义时,用了这样一个非常富于哲理的排比句,“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但是却树立了信仰的权威”,过去罗马教会、教皇是权威,罗马教会、教皇说赦免你的罪你就得救了,他说你不能得救就不能得救,他说什么有恕罪功能什么就有恕罪功能,现在马丁。路德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但是却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一个人可以凭着信仰直接跟上帝发生联系,就可以得救,因此信仰成为最大的权威,信仰是什么?信仰是一种精神,信不信你心里知道,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是用内在的精神取代了外在的权威。

  马克思紧接着的说,“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僧侣就是教会一批人,从教皇一直到主教,僧侣阶层,他把僧侣变成了老百姓,同时他也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每一个人都是僧侣,人人都可以直接跟上帝发生联系,过去什么人可以直接跟上帝发生交往?教会的人,只有穿黑袍的人才能跟上帝打交道,一般平头老百姓没有这个资格,甚至你穿红袍的王公贵戚也没有这个资格。近代著名小说斯汤达《红与黑》,为什么是这个名字?就是说于连的父亲想要他成为穿黑袍的,因为受人尊重、社会地位高,但是那个时代不同了,那个时代资产阶级已经崛起了,于连不想穿黑袍想穿红袍,想加入贵族的体系里,所以他削尖了脑袋往里面钻,穿黑袍和穿红袍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于连的悲剧。但是在过去只有穿黑袍的人才能跟上帝发生联系,现在马丁。路德说通过信仰每个人都可以跟上帝发生联系,说明什么呢?人人都可以是僧侣,僧侣也就成了凡人。

  马克思紧接着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我觉得马克思的评价极其准确、深刻,确实是这样,打破了人们外在的枷锁,现在人们不需要服从教会,但是内心必须有一个世界。从这个意义来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当然有很多其他意义,也有很多其他客观的效果,种种我不一一说了,但是我觉得很重要的效果就是给精神赋予了自由,每个人凭着自己的自由精神,就可以直接达到自己所需要达到的上帝,当然按照我们无神论的观点,那个上帝是虚设的,但是那总是一个最高的东西,人总是需要虚设一个这么的东西,你现在跟最高的东西之间的交往不需要一些中介、不需要一些组织、不需要教会,那么你人就自由了嘛,这种自由固然不是外在的自由,是内在的。

  近代德国人主要注重发展内在自由,在近代哲学在德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但是实践方面、在政治经济方面德国在近代是在落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丁。路德确实开创了一个先河,注重内在的精神自由,而忽略了外在世界的自由,所以这是德国落后很重要的原因,因为马丁。路德的宗教后来对德国的影响非常大。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为什么能够成功?两个原因,一个是德国广大人民支持他,大学生、平民支持他,还有一个原因,德国当时是分离状态,是一个封建社会,当时德国分离的最厉害,德国有几百个国家,很多诸侯支持他,这些诸侯因为长期以来跟罗马教会有矛盾所以支持他,因此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不仅是宗教的变革,同时也涉及到日耳曼民族跟拉丁民族由来以久的矛盾,涉及到日耳曼世俗王公贵戚那些王族和罗马教会由来以久的矛盾,既有政治方面的矛盾,也有民族上的矛盾,也有文化上的矛盾,当然更有宗教上的一些原因。所以诸多原因融合在一块,最后使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就象一点火星一下子落到日耳曼德国一堆干柴上,马上形成燎原之势,导致了整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

  两个星期之内,马丁.路德从名不见经传的修道士,一个小僧侣,两个星期之内成为德国的民间英雄。教皇使出浑身的解数,或者派理论家跟马丁。路德辩论,或者请罗马帝国的皇帝用武力威胁,都没有奏效,为什么呢?因为德国大部分人民都支持他,民望不可违,这样就导致了马丁。路德的改革成功。当然,我想他的这个成个最主要还是限制于精神方面,开创了一种精神自由,给德国人民提供了这样的途径,只要你凭着信仰就可以得救,不需要理那些外在的东西。

  正是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宗教时就说他创造了一个廉洁、廉价的宗教,很便宜的宗教,不需要一天到晚到教堂去,不需要一天到晚做那些繁缛的圣事,人照样可以得救。这个东西很重要,可能大家不了解,我再强调一下,我们不了解那个时代的宗教氛围非常浓,要想让人一早上起来就成为无神论者那是不可能的,没有人会信你,这样的情况下马丁。路德的变革是很重要的。

  另外,我想跟大家简单讲一讲另外两支主流宗教,主要是在经济和政治方面产生重要的后果。一个是英国的宗教改革,英国的宗教改革从一开始就跟王权联系在一块,中世纪的国家,我刚才说了是分崩离析的,而且正因为国家是封建割据的,是分封的,老百姓对国家是不关心的,中世纪的一个老百姓不知道自己是属于哪一个国家的人,中世纪欧洲的老百姓不知道自己属于那一个国家,如果说属于那一个国家,可能就只有一个有名无实的神圣罗马帝国,但是那是虚的,只是徒有虚名的。他只知道自己属于那一个领土,属于那一个采邑,属于那一个封建领主,这个国家是那一个国家搞不清楚。为什么?因为很简单,中世纪国家的边境不断改变,是王朝国家,是通过那些具有贵族血统的王侯们之间的联姻不断的改变国家的现状。

  从中世纪开始形成一个规矩,非王族血统者不能为王侯,再大的本事,没有王族血统当不了王的,而且王室绝不跟平民结婚,所以中世纪的时候王室出现很多傻子、白痴,因为近亲通婚。中世纪据统计,有250多个国家都是白痴、傻子,但是正是由于这样,所以国家的边界是在不断的改变,今天可能属于这个国家,明天属于那一个国家。比如说两个王族的孩子结婚,生一个孩子就合法的拥有我们两个人的领土,将来他生三个孩子,临死的时候一分一个国家又变成三个国家,所以老是在变,老百姓就不关心我属于那一个国家,老百姓没有民族意识。近代我们都说民族国家,比如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欧洲我们说德国人、英国人,中世纪人没有这个概念,中世纪人不知道自己属于那一个国家的,而且国家跟老百姓的关系,国家是王族之间的事情,打仗也是王族之间的游戏,欧洲、中世纪的打仗都是像艺术一样,敲着战鼓那样打,我们说这样打仗不是很笨?但是这是规则,游戏规则就是这样,因为它就是游戏,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老百姓不关心国家。

  到了近代,整个西方的现代化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民族国家的崛起,过去这个国家叫王朝国家,近代的国家叫民族,这就有了固定的疆界,而且民族国家的崛起,王族之间的联姻不会再影响这个国家的边界和主权,充其量就是涉及到这个国家的继承权,但是不涉及到这个国家的边界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民族国家使国家不再是国王的国家、诸侯的国家,而是所有人民的国家,这样人民才会有我是英格兰人、我是爱尔兰人、我是法兰西人,人民才会把这个国家当做自己的国家来认可,这是近代的民族国家。而民族国家是怎样崛起的,它首先就是通过加强中央集权。

  我老是跟学生讲课时说,我说专制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一个负面的概念,但是在西方的政治学语汇里曾经在某一个时期它是一个进步概念,专制对于封建来说恰恰是一种超越。怎样才能结束封建制度?很简单,就是把权力收回中央,中国自古叫削藩,中国从秦始皇以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但是欧洲它是分崩离析的封建制,每个国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着充分、完善的主权或者是政治权、司法权、经济权,全部是它的,哪怕是一个弹丸之地。在这样的情况下,近代民族国家要想崛起当然首先就要集权,要专制,专制就是集权,把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法兰西、英格兰都干过这种事,后来德国搞的比较晚,德意志,十九世纪后半页才开始完成集权。

  在这个意义上,专制恰恰是整个西方社会从一个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民主社会过渡的中介,没有君主专制就不会有后来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像封建制度,那么多国家多如牛毛,谈什么民主共和、谈什么君主立宪,只有当你变成一个国家,才能改变这个国家的政体,如果国家都没有,怎样改变政治形式呢?所以第一步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怎样把国家的权力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就是英国宗教改革最重要的一点。英国宗教改革就是这样,他是由国王,当时英国十六世纪一个国王叫亨利八世,这个人本人没有想过搞宗教改革,原因很简单,英国毕竟是一个岛国,这个岛国比较容易培养人们相互之间的认同性,我们都是一个岛国嘛,不像欧洲大陆土地连在一块,当然就很难形成一个认同,一个岛国很容易形成一个民族的认同,我们都是一个国家的,英格兰很早,从十二三世纪开始逐渐养成英格兰是属于英格兰人的观点,相对它比较独立,因为它游离于欧洲大陆。正是由于它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所以罗马天主教对它的制约力远远不如对德国的制约力那么强。

  最早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没有想到宗教改革,但是有一件事将他惹火了,他想离婚,但罗马天主教皇不让他离婚,因为天主教徒是不能离婚的,所以他索性反目相向,罗马天主教皇就马上说我要革除你的教籍,革除教籍是中世纪最大的惩罚,砍头都不要紧,但是革除教籍就完了,因为砍头还有下一辈子,但是革除教籍永世不能上天堂,所以当时革除教籍更厉害。亨利八世当时仗着人民支持他,因为英国人民比较认同,公然就宣布罗马天主教皇是基督的敌人,然后他就开始搞宗教改革。但是他的宗教改革并没有像马丁。路德从教义方面、思想方面改变,他主要是改变组织。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两个最主要的后果,一个是在1534年要求英国国会,授权英国国会,通过了一个法案,这个法案叫《自尊法案》,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宣布英格兰的国王,那个时候英格兰和苏格兰还没有合并,他宣布英格兰的国王就是英国最高的宗教领袖,这样一来就把王权和教权统一起来。既然英格兰的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从此以后英国的基督徒就不用听命于罗马天主教皇,只要听命英格兰国王就行了。这个意义当时很重大,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教皇现在已经管不着英格兰的国王了,我国王可以跟你教皇平起平坐,我刚才说了中世纪教皇是高高高于国王的,而且是君权神授,神的代表当然是教会了。这个变革使得英国的国王可以心无旁物、无所顾忌的来发展自己的国力,不用再被罗马教会制肘。

从此以后,英国宗教改革翻来复去,(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亨利八世死了之后,他的儿子,一个小孩子,爱德华六世执政,还只是一个六岁的孩子,执不了政,就是辅政大臣仍然推行宗教改革,但是这个儿子很快又死了,亨利八世的女儿只好继位,这是第一个英国女王,这个继位的女王是一个天主教徒,倒行逆施又开始恢复天主教。过几年她又死了,她的妹妹继位,她的妹妹就是英国非常有作为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她统治英国四十多年,十六世纪下半页到十七世纪中页,这段时间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资本主义就是在伊丽莎白一世的时候迅猛发展,英国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而且推向了一个高潮,四十多年,英国迅速发展成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这是一个方面,加强王权,使英格兰成为最早的民族国家之一,当然还有法兰西、荷兰等,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不能多说。

  英格兰宗教改革第二个措施是什么呢?我刚才说了就是剥夺教会的财产,教产还俗,亨利八世既然已经跟罗马天主教闹翻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英国所有修道院的教产全部没收。过去在各个国家里,教会、修道院是直接对罗马教皇负责的,世俗的王权管不了他们,他是国中之国,从来不向世俗王权纳税,教会财产是不纳税的,过去天主教的财产绝对不向国王纳税的。我当时说的,天主教当时的那些修道院和教会又是当时欧洲最大的财主、庄园主,控制了最多的经济资源,而中世纪主要的经济资源就是土地,所以他成为最大的财主、地主,控制了最大的经济资源,因此他是最有钱的。

  亨利八世现在索性将他的教产没收,很廉价的价格卖给当地的一些地主、一些农民,当然还是要收一点钱,充到国库。这一批人从教产还俗的过程中发了大财,用很低廉的价格购买了土地,然后开始养羊,然后开始兼并公用地,养羊之后就开始剪羊毛,然后开始发展纺织业。大家知道资本主义最初在英国崛起就是纺织业,叫“羊吃人运动”,我们叫原始积累。最早搞原始积累的人,就是通过英国宗教改革从教会教产还俗得到了好处的一批人,所以后来天主教想复辟,那一批人坚决不答应,为什么?因为涉及到利益,天主教一复辟教产又得给修道院,又得从他们手里剥夺过去,他们因为利益关系坚决不答应,这一批新型最早的资产阶级成为英国宗教改革的中坚。

  但是英国宗教改革虽然从亨利八世到伊丽莎白一世,但是毕竟不彻底,是国王进行的改革从上到下的,而人民呼吁一种更彻底的改革,这种更彻底的改革就跟国王之间的改革有矛盾,这种矛盾越演越烈,甚至超过了国王的宗教和天主教之间的矛盾,英国的国王主张的宗教改革,导致了一个新教派,又叫国教会,这是国王的,但是人们信新教,要求将宗教改革推向更极端的方面,这跟国王的要求发生矛盾,矛盾越演越烈,最后导致了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我们教科书里叫做1640年英国资本主义革命,但是西方的历史书不把它叫资产阶级革命,叫清教徒革命,是一批要求将宗教改革推向更极端、更彻底的新教徒,他们推翻国家的革命,宗教的矛盾到现在就变成政治的矛盾,国王所代表的宗教改革方向和人民所要求的宗教改革方向是背道而驰的,是有矛盾的,而且矛盾越来越深,人民只有通过武力、暴力推翻国王,这个时候的宗教分歧就变成了政治的分歧,人民终于意识到一个国王主张的宗教是以这个国王的权力作为根据,所以要想彻底改变这个宗教,只有彻底推翻国王的统治,这就是1640年英国资本主义革命。

  在我们的世界史里,1640年英国资本主义革命是近代史的开端,还有早一点的荷兰共和国的建立,所以这样我们说英国宗教改革,当然后来经过妥协,光荣革命,最后形成君主立宪,双方妥协,各让一步,形成英国最早出现的资产阶级政体形式叫“君主立宪”。1688年英国实现君主立宪之后,一直到今天,英国的政治制度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英国国内再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争、战乱,英国从此以后顺利的走向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且成为美国在二十世纪崛起之前,在世界上最强大的日不落帝国,是资本主义最强的领头老大。

  英国的发展是跟这样的改革联系在一块,王权的加强、集权的加强,后来发展到君主立宪,然后开始王权也要受到宪法的制约,而且内阁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君主的作用越来越小,可是在威望方面、身份方面,国王的地位远远高于首相。英国宪法明文规定,英国最高的还是女王,女王的身份最高,女王是国家元首,而且是终身,形成了这样的制度,而且这个制度后来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最后导致了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我们说英国的宗教改革导致的两个,一个是教产还俗,一个是王权至上的发展。

  最后跟大家说一说加尔文教。加尔文是宗教改革的第三支,第一支是马丁。路德教,路德教,第二支是安尼干教或者是圣公会,或者是叫国教会。第三支叫加尔文教,加尔文教的宗教改革主要是在瑞士,最大意义是这个宗教改革是最吊诡的。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有一个德国的著名思想家马克斯。威波,他写了一本书在中国影响非常大,这本书叫《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他讲的新教伦理主要是讲加尔文教的伦理。加尔文教最主要的意义在哪里?具体改革的内容、过程我不讲了,这个改革最主要是像马丁。路德一样,他坚持认为一个人得救关键在于信仰,不需要外在的,但是同时增加了一点内容,他认为光凭信仰还不行,还要有善功。我刚才说了善功,但是这个善功不是中世纪天主教的善功,不是购买恕罪券,或者是参加十字军东征、捐献财产给教会,不是,而是你勤勤恳恳的劳动、发财致富,这就是善功。他认为上帝派你到世界上来,不是游手好闲,不是坐吃山空,你在这个世界就是让你创造这个世界的财富,把这个世界建设成人间天国,你把这个世界建设的越好,越说明你忠实的履行了上帝派你来的职责。但是要记住,你创造财富不是为了个人的消费,不是为了个人的挥霍,而是增加人间的荣耀。这个观点影响了很多人,加尔文教在新教主流三大教派中世界影响最大的,尤其影响了美国,美国的主流精神就是加尔文教的清教精神,清教徒就是加尔文教的一支。

  这一支认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勤奋工作、节俭生活,成为一个人在上帝面前成为一个义人,就是成为一个好人的根据。你怎么知道你将会得救呢?就看你心中有没有信仰,同时是不是勤勤恳恳的工作,是不是勤俭节约的生活,根据这两点就可以确定你大概被上帝所拯救了,你创造了越多的财富,而且越是俭朴的对待你所创造的财富,就越有资格认定自己是被上帝拯救的人,这一种观点恰如恩格斯所评价的,这种观点恰恰无形中客观鼓励了资产阶级的竞争。在竞争中胜利的、成功的、扩大财富、获得财富的人最有资格承认认为自己是被上帝所拯救的,他的意义用我们的话来说,就在于使世俗的劳动获得了神圣的意义,获得了宗教的意义。用马克斯。威波的话来说,就是加尔文这一套观念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合理性的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需要合理性根据,现在加尔文教提供给你,告诉你拼命的发财、拼命的创造,恰恰说明你被上帝所拯救,反过来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挥霍浪费,恰恰说明你可能是被上帝所抛弃的。当然,你到底是不是被上帝拯救的人只有死后才知道,但是生前根据什么相信呢?你越是能够创造财富、越是能够吃苦耐劳、越是能够勤俭节约,你就越有希望,或者你就越有信心相信自己是被上帝所拯救的。

  这样的思想无形中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在加尔文当时当权的日内瓦,他是允许人们拼命的工作,发财,放高利贷都可以,但是不允许人们喝酒,不许看戏,在那儿没有酒坊、没有戏院、没有妓院,所有浪费性的奢侈性的活动在那儿是绝对禁止的,但是你可以放高利贷,可以想办法发财,总而言之他鼓励一切生产性的活动,但是限制一切消费性的活动。这就是所谓的加尔文教的意义,最大意义是使世俗劳动获得了神圣性意义,过去在中世纪,世俗的活动和神圣的活动是两回事,什么是神圣活动?教堂里的活动,一个人想灵魂得救只需要参加宗教的神圣活动就可以了,每天到教堂祈祷、每天给教会做好事、每天捐酒给教会,这表明你的灵魂可以上天了。而至于你劳动,跟宗教活动没有关系的,你劳动不劳动、干活不干活、节约不节约,跟宗教活动没有关系,但是现在加尔文教告诉你,恰恰相反,真正具有神圣意义的不是到教会、教堂去,而是踏踏实实的工作,你勤俭节约、勤奋努力,这个意义太大了。

  我从武汉来,武汉最早改革开放的时候有一个现象叫“汉正街现象”。武汉有一个做小商品市场的地方叫汉正街,名气很大,汉正街最早改革开放一批人,利用他们的聪明创造了大量财富,成为最早掘得一桶金的人,最早发财致富的人,但是那些人后来都完了。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他的发财致富没有一个神圣的观点,他就是我赚钱我就把它花掉,这跟中国的徽商、晋商差不多,特别是晋商,赚了钱回家娶小老婆、买地、捐钱当官,所以资本主义发展不起来。因此一位研究中国文化的老先生,我们学校的肖前府先生,曾经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明清之际早就有资本主义萌芽,但是每次就发展不出来资本主义?有时候我跟肖先生对话,我说我的观点,西方文化的变革,我的观点是虽然是有萌芽,但是没有一种精神,没有一种合理性的根据,这个很重要。干任何世俗活动,如果有神圣的根据,可以理直气壮,我觉得我就是神圣的干,有一股动力精神,如果只是赚钱无非是自己花一花花掉,当然发展不了,后劲不足。比如说美国的比尔。盖茨先生,绝对不是赚钱为自己花的,他有一套理念。在座可能也有企业家,现在企业家时兴讲文化了,我老跟他们说文化就是这背后的东西。我们说人是要赚钱的,但是赚钱绝不是为了把钱花掉,而且人活着也不是赚钱,是为了某一个目标赚钱,这个活动才可以持续。如果只是为了花钱而赚钱、为了赚钱本身而赚钱,这个活动当然持续不下去,所以资本主义积累发展不出来资本主义。

  加尔文教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加尔文教很快影响了北部欧洲,荷兰以及后来一批人到美国,美国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主流文化精神就是新教,这种精神就是受一种观念的影响,要工作、要刻苦勤奋,同时目的不是在活动本身,有一个神圣的目标,这样我觉得实际上某种意义上应了二十世纪英国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说的一句话,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当然这句话有一点费解,他说,“世俗世界的巨大成就,往往是圣城工作的意外收获”,你本来是向天国,但是没有想到导致世俗世界的发展,导致了世俗世界的繁荣昌盛“。其实我觉得说起来好像是偶然,但是恰恰说明了历史的辩证法,一种吊诡,我喜欢用黑格尔的话说,历史有一种理性的脚迹,不是我们一下子就可以看穿的,有时候我们明明盯着天上,无意中导致了人间的繁荣,反过来如果只是盯着脚下那片土地,可能走不出来。有时候我开玩笑说,我们说人是猿变过来的,那最早变成人的那些猿,假设情景,有一只猿变成人,那肯定是喜欢异想天开、眼睛老是盯着天空的猿,而老是盯着脚底那片土地的猿还是猿,爬不出原始森林。当然我们是开玩笑,但是如果你总盯着天上,无意中就导致了人间的繁荣。

  还有一点时间,我想跟大家说一下实践方面,当然观念方面我只是说了一点松动,真正的发展后来还有很多,后来自觉的用理性精神批判宗教意识,那是十七世纪的事情。后来理性发展到极端,那是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彻底的批判基督教思想。到了十八世纪末期,人们发现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不是一个简单的宗教,不是一个简单的信仰,是一个文化,渗透到西方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情况下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西方提出把这两种东西融合在一块,乃至到今天西方科学理性高度发达,另一个方面基督教也像他的文化一样深入骨髓,就像我们的儒家文化一样,已经是一种文化,不是简单的宗教信仰,比如说我们过春节,他们过圣诞节,他们的复活节等各种各样的节都是跟基督教有关系,他们的建筑都是教堂建筑,艺术品、语言方式、思维方式都跟这个有关系,因此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我认为今天我们在改革开放时代,应该有一个开阔的眼光,我们在看西方的基督教,就不要当成简单的宗教信仰,当做一个文化。就像儒家的东西是信仰吗?它是一种文化了,深入到整个西方民族的骨髓中,如影随形,摆脱不了。

最后还有二十分钟的时间,我跟大家讲一下实践方面的内容,(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主要是市场的开拓问题。当时三分天下,基督教最糟糕,而欧洲在十三世纪的时候,曾经通过一些旅行家像马克。波罗父子知道了东方的情况。当时我们说旧大陆,陆路是闭塞的,关山重重,高山峻岭,交通非常不方便。但是十三世纪一些旅行家回到欧洲之后,就传说中国如何富庶,实际上马克。波罗父子来的中国,还是元朝的时候,元朝的中国前比不上宋朝后比不上明朝,但是就是那么一个元朝的中国,也让西方当时最富庶的意大利人都感到自愧不如,而且颇为向往。到了十五世纪、十六世纪,西方人越传越神,古代的交通、通讯都不发达,越传越神,乃至于说东方印度、中国那是遍地黄金的富庶,要想发财到中国,就像现在很多人要想发财跑到欧洲去,好像到欧洲一登陆就可以地上弯腰拾到黄金,当时欧洲人就是这样。

  那个时候,他们想从陆路来到中国的希望不能实现,为什么?因为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将君士坦丁堡拿下来,整个中亚、西亚都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占领,西方基督徒要经传统的丝绸之路来到东方已经不可能了,奥斯曼土耳其人不让他们过来,过来很危险,他们没有办法,于是想到海路。十五世纪的时候,西方人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西方人已经绘制出圆形地球的地图,但是他们不知道还有一个新大陆,他们以为大西洋的那边就是中国、印度,他们不知道还有一个美洲大陆,还有一个太平洋,他们不知道,他们以为大西洋的那边就是印度、中国。

  当时还有一个航海活动,往南走,绕过非洲的好望角就可以进入到印度洋,然后通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就可以到达南中国海。这条路线实际上是十五世纪末最后的一二十年被葡萄牙人走出来的,几个旅行家前赴后继就把这条路走穿了,从葡萄牙下水,葡萄牙在南欧最南端,直布罗陀海峡那个地方,下水之后随着往南走,过了直布罗陀海峡就到了非洲,然后往东走,折到喀麦隆,再往南走,又开始顺着海岸线走,走到头就到了好望角,非洲的最南端,一折过好望角就是一望无际的印度洋,然后顺着印度洋就可以到印度,葡萄牙人首先到印度果阿,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商业、商仗。今年四月份我本来要去果阿去访问,非常可惜,因为我的颈椎病犯了,签证都办好,但是受不了飞机上七八个小时坐着,因为我当时犯的很重,我放弃了。那是葡萄牙人在东方建立的第一个殖民点。然后又通过印度,再绕过印度进入到马六甲海峡,穿过马六甲海峡就进入广阔的南中国海,来到中国,葡萄牙人又在澳门建立了殖民点。这是葡萄牙人的航海活动。

  西班牙人呢?当时两个国家在竞争,十六世纪的时候,欧洲大陆最强大的不是北边那些国家,而是南边那些国家,像是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我刚才忘记说了一点,宗教改革活动有的导致了思想自由,有的导致了政治民族主义出现,最后导致了君子立宪和民主政治。有的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创造了合理性根据。所有的活动聚合在一块,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之后,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欧洲发生,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发生的时候,欧洲是南方比较富庶,文化水平比较高,人们的自由观念比较强,特别是经济比较繁荣,意大利自由城市很多,而国家最强大的是西班牙,都是南方的。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十七世纪末整个欧洲的格局完全变了,北边信仰了新教的国家全部变成了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到今天,资本主义世界最富裕的是那些国家,除了美国之外,欧洲大陆最富裕的都是北边的国家,德国、英国、法国等,而南部欧洲死守着天主教信仰不松手的国家,基本上都在后来资本主义竞争中落伍了,成为资本主义这样一个大家庭里的二流成员,配角。这个事实本身充分说明了宗教改革对于欧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所有宗教改革信奉新教的国家基本上都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所有拒绝宗教改革死守天主教的那些国家,后来虽然也进入资本主义,但是都是二流角色。这不是偶然现象,这非常有意思,当然美国也是信奉新教,充分说明了宗教改革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崛起、西方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再说回来,航海活动,当时西班牙也想到东方,但是由于往南走,穿过非洲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到南中国海这一条路被葡萄牙海军控制着,葡萄牙海军当时很强大,西班牙人没有办法竞争。那西班牙人想我干脆往西走吧,因为当时说地球是圆的,通过大西洋就可以到达中国。在1492年,意大利一个航海家哥伦布受聘于西班牙女王带着三条船几十个人下海了,飘了差不多一百天,终于到达了东美洲,墨西哥这个地方。他们以为就到达了中国、印度了,所以他们把这里叫印度,当地人叫做印第安人,就是印度人的意思,他以为那是印度,但是没有想到印度人怎么这么落后,他们传说中印度、中国都是很富庶的,没有想到还是一些野蛮人。哥伦布后来好几次往返西班牙和美洲,他一生中去了好几次美洲,一直到死都不知道他发现的是新大陆。他死了之后,有一个叫亚美尼加的意大利航海家才发现,巴拿马运河打通了之后就可以通船,直接从大西洋到太平洋这边来,北美洲、南美洲比较大,但是中间的腰很细,这个航海家到了墨西哥之后,穿过大陆发现那边还有一个更大的大洋,比大西洋还大的是太平洋,他才知道这原来不是中国、印度,而是新大陆。他回来写了一些传记,于是欧洲人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一块大陆,叫亚美尼加。

  后来人们发现原来穿过墨西哥,再往西走,就可以一直走到中国南中国海了,南海,走到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中国,后来麦哲伦就是这样航行的,但是不是这样穿过来,还是绕过非洲的好望角,通过麦哲伦海峡,最后走一圈发现地球原来在海洋上相通的资源。当时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西班牙、葡萄牙,一个控制了穿过非洲的好望角来中国的东方航线,特别是控制了东方的香料,香料源源不断的运回欧洲,葡萄牙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香料大国。大家可能不知道香料有什么意义,香料的意义太大了,欧洲人喜欢吃肉,而葡萄牙、西班牙是南部欧洲,天然的条件不好,不适宜冷藏,古代没有冰箱,肉很容易坏,香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香料肉就可以腌制,那就好办了。当时香料对于欧洲人们日常生活是至关重要的,还有一个是蔗糖,欧洲不产糖,过去中世纪糖是奢侈品。葡萄牙既是香料大国,也是蔗糖大国,怎样成为蔗糖大国的,其实也是一个意外。大家看地图可以看到,从葡萄牙下水往南走,顺着非洲的海岸线,非洲是这样突出的一块,然后再往东再往下。但是往南走稍微往西偏一点,就到了美洲的巴西,巴西是美洲突出的一块,正好葡萄牙直着往下稍微往西偏一点就到巴西去了。有一次葡萄牙一个航海家往这里走,一阵海风把他吹离了航线,往西偏,无意中发现了巴西,葡萄牙就把巴西占领了,所以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西班牙人占领了墨西哥,开始往南美洲发展,所以南美洲除了巴西之外,其他地方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因此整个南美洲不是葡萄牙的就是西班牙的,葡萄牙只有一个是巴西,巴西说葡萄牙语。其他的南美洲,像阿根廷、智利、圣地亚哥、洪都拉斯、秘鲁等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所以他们说西班牙语。但是不管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他们都是拉丁文化圈,拉丁语系,所以又叫拉丁美洲,而且他们都是天主教徒,所以拉丁美洲主要信奉的宗教是天主教,一直到今天都是这样。

  但是巴西这一块地方盛产蔗糖,甘蔗,于是葡萄牙人控制了甘蔗,又源源不断的把白糖输送到欧洲,这样葡萄牙就成了两个强大的帝国,一个是蔗糖帝国,一个是香料帝国,控制了东方和美洲的香料和蔗糖与欧洲之间的贸易,专营。西班牙人在南美洲、拉丁美洲的发展,最后导致占领了秘鲁、智利、阿根廷之后,发现了巨大的银矿,这样一来他就成为当时号称白银帝国,源源不断的南美洲的白银就流入西班牙,当时西班牙政治上强大,同时经济上大量的白银流入,当时富的不得了,欧洲的首富。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客观上导致西方工业革命,因为白银大量涌入,使得欧洲的物价飞涨,硬通货多了物价肯定要涨,物价飞涨就刺激了欧洲的产业生产,物价涨完了我生产产品就可以赚钱,就拼命发展产业,就导致了商业向产业过渡,很重要的外部原因,当然也有内部原因。

  大家知道资本主义最初发展是靠原始积累,羊吃人、圈地运动、产羊毛、倾销给全世界。资本主义最初是通过种桑族,贸易,赚钱,卖的越多买的越少好像越富,硬通货黄金白银是一个国家富庶的标准,这是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到后来不是这样了,不是你卖多卖少,而是生产的多,这是一个生产的转换。资本主义最初认为致富最主要领域是商业,但是后来转变是工业、产业,所以导致了后来产业革命,商业不能增加真正的财富,积累再多白银黄金也不是真正的富裕,只有创造更多的价值才是真正富庶的标准,所以商业向产业的转变,很大情况上也跟西班牙大量白银进口,导致物价飞涨有关系。据统计,十六世纪西班牙发现美洲的白银,垄断了白银之后,大量的白银用如西班牙,十八世纪欧洲的物价增长400倍,物价飞涨,这样也导致了产业,大家都把眼光投入到产业中,导致了产业革命。

  后来北边欧洲又有了一些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他们也想到东方去,大家都知道资本主义是商品生产,商品生产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需要市场的,没有市场商品经济不能流动。跟前资本主义主要是购买别人的香料、白糖不一样,现在是尽量要卖,卖就需要市场,光限于西欧消费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必须要开拓东方市场。当时英国、荷兰、法国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也想占领海路,但是正西到中美洲的航路被西班牙控制,南边到好望角到东方来的航路被葡萄牙控制。怎么办?他们就想往西北走,地球是圆的,无意中发现了北美洲,加拿大、美国,就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他们还想往更西北开辟一条航线,绕过北美洲可以进入到亚洲,结果后来发现这条航路不适宜航行,因为冰天雪地,就是格兰陵群岛、冰岛那一带,倒是有航路,但是冰山太多。可是他们无意中占领了北美洲,而且进入北美洲,北美独立之后,美国成为现在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当时这样的一个发展,当英国开始介入之后,在竞争的过程中西班牙、葡萄牙在近代的经济竞争中,英国、荷兰是新兴资本主义模式,而葡萄牙、西班牙基本上还是中世纪式的,主要是靠大量控制资源二道贩子,比如说将东方的香料、巴西的蔗糖控制了,然后以高价卖到欧洲,主要是赚转手买卖的钱,这样的经济是竞争不过英国以生产为根据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后来竞争不过怎么办?十七世纪开始葡萄牙人发现不行了,竞争不过英国、荷兰,就开始利用他非洲这条航线,深入到非洲腹地,开始干一种肮脏活动“贩奴”,跑到非洲中部,还是原始社会,他们有枪啊,将黑人当做猎物一样抓起来,抓起来就地上船运到巴西,然后经巴西卖到南美洲当奴隶,将钱转过来买棉花、买农作物,然后将棉花、农作物运到欧洲加工、生产,变成纺织品销往全世界,形成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另外一个进三角,到欧洲猎奴,把奴隶卖到巴西,再由巴西卖到整个南美洲,当然也卖到北美洲,然后再从北美、南美将农作物运到欧洲进行加工,然后倾销到全世界。

  这是另外一条原始积累,跟圈地运动是一样的,这样一来从十七世纪开始,一直到十八世纪中叶大概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欧洲有一千八百万的黑人被运到美洲,还有很多人死在运贩的途中,不计其数。今天美洲所有的黑人,祖先都是从非洲来的,美洲没有黑人,美洲是印第安人,褐色皮肤的,所以这也是一个肮脏活动。西方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像马克思说的一样,“每一个毛孔里都充满着肮脏的血”,猎奴是很肮脏的,后来英国跟中国进行贸易也是这样的,中国人是自然经济,不穿你的洋布也可以过的很好,男耕女织,英国的倾销品打不进中国的市场,但是英国需要中国的奢侈品,瓷器、茶叶、香料等等,英国跟中国的经济贸易每年都是逆差,十八世纪整个都是逆差,每年大量的白银、黄金流入中国,觉得我钱跑了,就是失败了,所以鸦片贸易。十八世纪末鸦片贸易,到1820年逆差就转过来,就开始顺差了,中国人吸上鸦片之后,大量的白银往外出来,英国转变贸易顺差,连年顺差不断增长,为什么鸦片战争,林则徐要上书道光皇帝,除了吸鸦片战争有害身体之外,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国库空了,白银都流跑了,这可是一个大问题。

地理大发现完全是一个悖论,(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完全是向往中国的富庶之地想去发财的,没有想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乃至于正是海洋这样宽阔的市场,完成了亚欧大陆上几千年来骑着好马在草原上奔驰着那些雄心勃勃的蛮族、游牧民族想要完成而未完成的就是建立一个世界。海洋这个宽阔的跳板最初不被人们所认可,伊斯兰教徒瞧不起它,当时奥斯曼帝国占领了陆地,他们很狂妄的说我们穆斯林要陆地,海洋就让给基督徒吧,他们认为海洋没有什么用,又不能长粮食,又不能供好马奔驰,没有用。结果没有想到,当时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未来世界五百年,西方被迫控制了海洋,没有想到通过海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世界经济。

  最后我想以一个简短的历史的教训来结束我的讲座。

  十五世纪不仅对于欧洲,对于全世界都是一个航海时代,当然伊斯兰世界例外。三大块,东西方都在进行航海,中国实际上在欧洲大规模航海活动之前的半个世纪,我们已经开始了浩浩荡荡的航海,十五世纪上半叶中国明朝官方支持的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规模有多大呢?比哥伦布等规模大得多。七下西洋,最大一次一次下海62座宝船,其中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可以容载一千人,当时最大规模一次出海是二万七千官兵,不得了啊,浩浩荡荡的一支远征兵,62艘船一起下海,穿过马六甲海峡,跟葡萄牙航线正好相反,我们从南中国海下海,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海洋然后到红海、波斯湾,然后到非洲的东海岸,如果我们继续往南走就可以绕过好望角,往北上就可以发现整个的欧洲。结果呢?这七次活动到了1433年,明朝万历年间突然停造远洋船只、停办海外采办,从此以后就不许再出海,也不再进行航海活动了。

  原因诸多,一个是北方的蒙古人老是骚乱,中国的兵力都放在北边,南方没有工夫管。第二,南方一带走私活动厉害,尤其是贩卖私盐,中国自古以来盐铁专卖,都是官方控制的,不能私人卖盐,但是私人像李自成都是私人盐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封疆、封海,把海岸线封起来私盐贩子就没有办法活动了。还有种种原因,使得中国东南沿海宁愿闭关守国,我们一守国从十五世纪下半叶开始,葡萄牙人开始大规模航海了,水平比我们低得多。然后这一过就是四百年,到1840年,我们的东南沿海国门再次打开,但是是被迫打开,出现在我们国门面前不再是马克。波罗那样的必恭必敬的朝拜者,而是武装到牙齿的帝国主义的尖船利炮,这四百年我们闭关锁国坐失了良机,将海洋拱手让给了西方。我说了,在十五世纪的时候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的未来,当然当初人们不知道,这是事后才看到的,所以我有时候说如果当年有一个像我这样对世界局势有所了解的人,跟万历皇帝讲一堂课,讲一讲这个世界的格局,也许中国人民是另外一个样子。当然这是一个玩笑,我能活在那个时候,我也不会有这个想法,因为那个时代是有那个时代的思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谢谢大家。(广州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