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投名状》:离散的叙事与价值悬空

  

  巴尔扎克有一篇小说叫做《玄妙的杰作》。讲的是艺术大师弗朗奥费在创作的激情中反复添加修改,将原来一副“能看见皮肤下血管流动”的美丽女子肖像涂抹、遮盖到满幅画面都是杂乱的油彩和色块,只剩下一只纤细的、活生生的脚。即使《投名状》曾经有过一个完美的剧本,我现在看到的影片却是色彩过于丰富了,让我有些杂乱的感觉。我看到的是复杂化人物处理和竭力丰富化但互相矛盾的主题、是几个题材的叠加和人物的多重影像以至失去焦点,这些将影片的完成作品遮盖成一堆斑驳的油彩堆砌。当然,就局部来看,影片也有许多绚丽、耀眼的色块。演员在某些情境的表演也充满了爆发力,刘德华因为自己的诺言被李连杰粉碎,让这位大哥用铁链子把他栓在院子里号哭就是演员表演的一个亮点。但在总体上看,影片的故事设置了过多的走向,让我这样的观众无法找到它内在的统一逻辑,无法建立起对人物认同。

  

  主人公动机:庞青云到底要什么?

  

  《投名状》的叙事十分离散,主要人物庞青云有很多方向的动作和目的。我们看不清庞青云到底要做什么。他的内心动力是什么?是跟魁字营报仇,还是要娶徐静蕾?是救百姓,还是坐龙椅?我们很难从一个统一的人物定位和他做的事情去跟随这个人物。

  庞青云是一个胸怀大志、一心要让天下百姓得解放,最终被封建皇帝镇压的悲剧英雄吗?可观众如果在这个方向上理解,故事又没有给我们足够的展现。他到底是成功地做到了自欺欺人,以为自己当上开国皇帝就能够解救天下百姓、一举为万世开太平,让天下穷苦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还是不管一切,谁挡我的道就除掉谁,一心只要坐上鎏金龙椅的李自成、朱元璋?纵观他全片的行动和重大关头的取舍抉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敢于霸兄妻、为了登官位狠毒杀兄弟的小官迷。这样一来,他说的“不能放纵手下人欺负百姓”、“请求减免赋税”都是编导生硬贴到人物嘴上的绝妙好辞而已。在现有的故事中,人物在几个方向上都没有走到底。

  说他是邪恶之徒吧,导演还设计了他维持军队纪律处决了奸淫民女的士兵,还让他跟莲生说些“自己的命该自己做主”这样具有现代观念的台词,让他一再声称自己要成就大事,一再向弟兄,其实就是向观众担保“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是对的”。我们看到他在知道莲生是二弟的妻子以后还毫无犹豫地跟她保持关系。在刘德华扮演的二弟冒死进城去劝降时,他在对二嫂表达情意:“我不死就娶你。”他派人去杀刘德华了,还在那里对刘德华的魂灵发誓:“你死的也是值得的。”

  影片结尾处,一心要成就“大事”的李连杰后心挨一枪,前胸挨一刀,场面着实惨烈,让我们感到他的死很具有悲剧意味。但是,这样的两种力量刺杀其实是将戏剧冲突分散,使主题分散。从整个故事织体来看,庞青云到底要干什么让我难以把握。这个人物是在骗自己还是要迷惑姜午阳和二弟?庞青云这个人物的几个行动目标和他的善恶定位有点彼此掺杂、矛盾,这让观众不知道该为英雄抹泪还是为坏人恶有恶报而叫好。这样复杂、难以决定认同的人物设计和故事编排不是商业故事片的讲法。

  

  女人:一夜情难忘,还是红的绿的都喜欢?

  

  《投名状》中,三弟姜午阳觉得大哥要杀二弟是因为爱上了二嫂,于是姜午阳就去把二嫂杀掉。且不说如果这样的三弟是一个什么样的愚蠢大傻瓜,且不说他的这种思维和价值观是多么地《水浒》,多么将女人物化为供男人使用、争夺的器具;
这里我们首先面临的疑惑是:徐静蕾扮演的莲生对庞青云和赵二虎两人到底是个什么心思。她是不能忘怀跟庞青云的郊外一夜情,还是决心跟从小青梅竹马,为救自己杀过人的赵二虎回家?或许,她在知道自己要被杀时候说的台词就是自己对两个男人的意思?她说自己挂帘布挑不好颜色,红的也想要,绿的也想要,说要今年挂红的,明年挂绿的。因为编导对这些都没有清晰的定位,对这个女人的内心和与其它人的关系都没有准确设定和把握,几次她和刘德华见面时都没有台词,刘德华也只是跟看着她抱一下,然后就是两人脱衣相拥。在赵二虎冒死进城去策反敌军时,庞青云跟莲生表白心意说要娶她,可是莲生对这个爱情誓言是什么反应?是期盼已久喜出望外,还是心中留恋二虎而表示遗憾?观众什么也不知道。由于我们没法了解她跟两个男人的状态,所以这个三角戏根本不能带动我们的感情,因为我们在观赏时浮在水面上,没法进入跟哪个角色的认同。

  

  主题:兄弟情义薄云天还是官军太可怕?

  

  中国戏曲学家李渔说过,戏剧的编排要“剪头绪,立主脑”。《投名状》要告诉我们什么?是大家在幽默短信中总结的“兄弟之情不可靠”?还是导演说的“做坏事的人不一定有坏的目的”?有趣的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陆写好心达到坏结果和为了善良目的杀人的故事层出不穷。《荆轲刺秦王》试图表现秦始皇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结尾字幕说他修建万里长城成就统一功业,还“护国护民”。《英雄》让秦始皇感动刺客,知道自己是爱好和平之人。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主演唐国强认为肆意杀人和大搞文字狱的雍正是“用雷霆手段,行菩萨心肠”。

  除了上面两个主题,在宣传和记者访谈中,导演还宣称过本片的另一个主题:不可以跟比你大的人讲道理。“永远都有比他们更掌控他们命运的人,他们只是棋子。” 导演把这个思想当作一个重大思想倒是跟香港和大陆普遍盛行的犬儒主义生活态度十分合拍。或许陈可辛抓住这个思想予以呈现是因为他敏锐地把握住中国人的心理状态,他搭准了神州大地上百姓的脉搏。但是,如果想讲官军的狠是怎样压碎了兄弟的情,那就应该写出兄弟情深、兄弟的结义很有些力量,写出他们很有些创造出美好活法的希望,然后让兄弟情义来跟朝廷的邪恶有力相对抗。如果让我们看到几个兄弟的情义和行动的确具有某些正面的价值,再呈现强势的朝廷如何毁灭兄弟情义,观众大概还是会有所感动。但是我们看到的庞青云这个角色不管是对兄弟、对兄弟的妻子,还是对待投降士兵都没有任何义气或者良心,我们看到的只是他要娶二弟的老婆、觊觎巡抚官位和那个金光闪闪的龙椅。有网友从他请求减免江苏三年赋税看出这是他要做的大事,看出他是为百姓的。但这是任何一个封建专制系统中的官僚甚至皇帝都时常实行的休养生息方法和安抚怀柔政策。如果这是为百姓,那每一个封建皇帝的改朝换代都是完成了利国利民的“大事”了。

  其实,要顺着庞青云请求减免赋税这个话头说,也可以写出具有戏剧张力的情境。那就得写出如果换一个人当巡抚就要死多少人,如果那人当了巡抚,他就不光要杀二弟,三个兄弟和嫂子都得死,而且庞青云自己替死也不行。这时他为了救大家而杀死赵二虎就是一个真正的困境,就是一个极度具有戏剧张力的两难选择。这时,他要再对自己或者对二虎的亡灵说:“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是对的”才是一句有落实的台词。纵观现在的故事,这句台词只是编导给庞青云这个人物加上的许多现代感的台词之一,而没有展现为庞青云贯穿的、有逻辑的行为动机。

  

  躲避善恶评判与思想探索焦虑症

  

  陈导演在谈话中多次谈到要对抗好莱坞。在艺术趣味甚至根本价值观上不同意好莱坞,这是当下大陆学界许多知识分子和电影人中比较走红的观点。是啊,看了《漂亮的女人》,我们可能会嫌好莱坞的爱情故事太幼稚温情;
看了《肖申克的救赎》,我们或许会觉得那里的人们对人的尊严和自由的追求太自信、太执着;
看了《七宗罪》、《法尔戈》我们或许会害怕那样的艺术太黑色、冷酷。但如果因为要对抗好莱坞,一个商业大片的导演居然在做商业电影时抛弃故事的完整统一性和人物言行的内在逻辑,简单地说出自己的道理就有点显得幼稚了。庞青云在冰上走,说自己这一辈子是怎样如履薄冰,这个段落就是一种简单的直说和图解。看一部大制作的商业电影时,我总是希望编导把故事讲顺溜,总希望导演要区分主人公的善与恶从而让观众有所追随,让观众为善良的价值实现而笑傲江湖,为恶人的凶狂和正面价值的毁灭而发出一声叹息。这是至今为止我们看电影的人、拍电影的人在多少年的共同游戏中玩出来的规矩。这一点上,我觉得冯小刚的《集结号》做得比较好,尽管我不太同意影片最后的意义归属,他强调的价值观是统一的,人物的性格设置和动作呈现是鲜明、清晰的。放在历史环境中,《集结号》的故事和人物是有其现实性基础的,那时候的多数战士就是不怕牺牲,但最怕组织不给说法,不给烈士勋章。当然,要问我的感觉,如果谷子地在得到组织的承认和奖章之后如果要能给烈士的家属多要到500斤小米,能把这500斤小米给他死去战友的亲人扛到家里去,那就会更加感人。但就是眼前这样子,《集结号》的人物和故事还是有其真实力度的。我们发展了讲故事、听故事这一套游戏是挺好玩的,讲故事,就着故事讲看法,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在弘扬一种对话中的理性和理性中的对话。

  在《刺马》的故事中,主题和主人公动机是清晰的。反面人物马新贻就是要一心向上爬,他明确说:谁挡了我的道我就除掉谁,故事的主人公是张文祥,他就是要除掉害死兄弟的马新贻。但在改编之作《投名状》中,导演要表现兄弟情义,还要加进历史的残酷杀戮背景,又要表现对强势权威的恐惧和臣服,还要塑造一个有良好动机的庞青云。一部影片中要加进诸多思想,这多少表现出一种不够深刻的担心、有一种怕被指责没思想的张皇和焦灼,显得有点进退失措。影片对主人公的形象失去定位,对他历史意义的思考被搁置起来,对他的的道德评判被悬空了。不区分人物的善恶让我们在观赏时没法建立认同。没有价值观的支撑,拒绝做出价值判断或者没有能力做出价值判断,这是眼下许多中国电影的共同特色。在《投名状》中,这种价值观的悬空与它的人物定位离散和叙事的主题叠加也许是互为因果的。我们的导演在商业电影中明确地避开善恶判断,而且将之解释为人物性格复杂化,解释为主题的丰富和深刻。其实,不区分人物的善良和邪恶成为电影叙事的时髦,成为思想深刻的标杆,这是恰恰是没有思想的迹象,是精神受过强烈电击的烙印。今天中国的许多导演都急于摆出探索普士(pose),都要使劲地显示深刻,但在文本中却未能进行形象的呈现,这是思想探索受到阻碍后的压抑感,我把它称为思想探索焦虑症。造成这种病症有多种原因,有时是作者没有能力进行思考,面对现实没有能力做出解释,还有一种可能是观念交流的空间被封闭了、做出有力的现实呈现和深刻探索的路子被阻碍了。在封闭环境和扭曲的心态中,我们许多人把反人道当先锋,把无价值当作价值,把前现代当作反现代,这是思想探索焦虑症的一种表现。就本片来说,对农民起义军和朝廷的价值评判,对太平天国用杀戮来进行反抗和清廷的镇压如何阐释,历史人物和历史运动的正义性思考,都是在学界争论很大而且很有一些政治禁忌的话题。说句题外话,如果希望在北美、欧洲取得票房好成绩,就不要选择这种看不明白谁打谁,说不清有没有正义之师的题材,更不要耍弄这种不分善恶的深沉。就中国的观众欣赏而言,对主人公所代表的力量,对主人公在历史潮流中的选择,我们也会有道德评判和历史评判,躲避对人物善与恶的评判,将价值判断故意悬空、虚化都会影响到对人物的认同和主题呈现。

  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电影、电视剧是迫于个人成功而蔑视观众的理性,为了收银子而躲避探索,懂了装不懂,巧妙的虚化现实,故意地对自己进行精神上的自残自戕。

  思考是人的本性之一,是人的欲望之一,这种欲望受到压抑就会有“力比多”,思想探索焦虑症的一种表现就是压抑导致的病态,其症候就是:在真实和普遍价值观的隔壁扭动身躯,跳起灵魂出窍的桑巴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