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路的人忘了找路
距离总统大选,还有八十天。请问,两个候选人中,谁,比较有可能「振兴」台湾?
这是零八年大选的核心问题,但是,要认真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势必得先了解马谢两人究竟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和政策,从福利、教育、基础建设到国防外交,一一拆开来检视、评鉴、比较,除了两人政策之间的对比之外,还要放在两岸和国际情势的坐标里分析可行与否,然后我们才可能认真回答这个问题。
可是,一个奇异的现象是,距离大选只有八十天了,媒体所聚焦的「人」,竟然不是攸关台湾前途的两个候选人,而是那个即将下台离职的大嘴巴现任总统──他连太监的器官都可以谈,也可以博得版面。媒体所聚焦的「事」,竟然不是候选人的政策,而是蒋家陵寝的仪队、中正堂的闹剧、阶段投票的政府「械斗」和入联公投的尔虞我诈。
媒体所聚焦的这些议题,睁大眼睛看看,没有一件不是现任执政者所制造出来的,而这些占据了我们每天的阅读和视听版面的所谓议题,其实没有一件是真正的未来重大政策的讨论或辩论。
我们是一群急切找路的人,但是有人每天丢出一把烟雾散弹;
人们在呛鼻的浓烟里跳脚咒骂、推挤焦虑,甚至无比严肃地讨论烟雾弹的性质和成分。而真实的问题──前面的路倒底怎么走──却被轻轻放下。
真的,一块三毛钱
在烟硝中,二零零八年的政府总预算,在立法院休会前一天,「咻」一下就通过了,除了象征性地删了0.8%之外,议事厅内没有攻防,议事厅外没有讨论。预算一通过,二零零八年的施政方向和执行项目,一个萝卜一个坑,已经定下。新总统,只不过去执行他的前任所指定的工作而已。
期待二零零八新台湾吗?我的选民同胞,请沈静下来,深深看一下:
占总预算比例
零五到零八年四年之间的明显趋势是:社会福利、经济发展、教育、科学、文化的预算或持平或萎缩,而外交和国防的预算在增加中。最可惊的是国防预算:在二零零八年,我们交给政府的每一百块钱里面有二十块是拿去买武器、扩军备的,只有不到十二块用来发展经济,十一块半放在教育,五块多钱发展科学,一块三毛钱分给文化发展。真的,就是一块三毛。
这就是台湾的未来道路?这就是二零零八以后「振兴」台湾的蓝图?
零八年的政府施政主轴,已经清楚地定在两个主轴上:一是扩充军备,另一个,就是强调硬件。在零三年底,也就是上一次大选前夕,民进党政府提出了「五年五千亿新十大建设」,其中虽然有很多重大的研发和人才的投资,譬如五年五百亿的高教经费,但是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仍是硬件建设。扩充军备、加强硬件,已经是零八年的既定方向。
然而,军备和硬件,真的是厚植台湾竞争力的支点所在?这样的蓝图,这样的方向,符合两位候选人对台湾未来的想象吗?
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让我们先认真地看一下台湾,是的,很诚实地看她一眼。在看得见的地面上,她骄傲地拥有世界第一高楼:
可是,你看过她的地面下吗?台湾的「污水下水道接管普及率」比印尼、马来西亚、墨西哥都落后:
如果排除了北高直辖市和金门连江县,台湾省的普及率到了二零零四年都还只有2.39%。也就是说,到了今天,百分之九十八的粪便污秽直接进入我们的河川湖泊──请问,还有比这更迫切、更重大的事吗?
所以硬件不是不重要,但是缓急轻重是有差别的。两位候选人在担任北高市长任内,其实都对下水道相当重视,这是令人欣喜的,但是看见零八年硬件预算占如此大比例,我们仍旧不免想再度提醒:请不要低估我们的选民。地面上五百米高的第一大楼使台湾人荣耀了吗?远不如地面下五万米的下水道接管。台湾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遍布废弃在荒草中的形象工程,每一块砖里都有人民的辛酸汗水。因此,对于那些大而无当、作为「城市地标」的伟大工程,请许诺您将放开您的手;
为了台湾的永续,请许诺您将勇于承担那些「看不见的工程 」。
谁在做战略的总盘点?
军备的大投资,又该怎么看呢?当我们说,国防预算要提高到GDP的百分之三时,数字看起来很小,何况不久前曾是百分之五。可是,当国家总预算的五分之一花在军备上,当军备投资是教育投资的两倍,科学投资的四倍,文化投资的二十倍时,我们对军备的意义,以及军备的战略效果,是不是应该停下脚步来沉思一下?拉更高一点,我们对于如何经营台湾、振兴台湾的整体战略,是不是应该在大选前做一个全盘的清点?
因为两岸敌对而直接衍生的预算,最明显的,除了国防的4311亿元之外,还有高达1.9%的外交预算,其中列为「机密」以及「国际合作」两项,就在大幅增加中:
列为「机密」的五十八亿,加上「国际合作」就是一百七十七亿。二十四个邦交国之中,十一个国家人口不到三十万,「机密预算」和「国际合作」的钱,用到哪里去了?又有多少钱进入了外国滥权者的私人口袋?请问,究竟是谁在说,金钱外交非要不可?
47. 6的意义
我恰恰认为,用军备和金钱外交去和中国大陆做国际上的竞争,犹如矮子比高、才女竞美。在华人世界中,台湾最大宗的优势是人民的素质。2007-08世界经济论坛所公布的国家竞争力排名,台湾在一百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中是第十四名,这个高名次是怎么来的呢?察看细节,台湾在机构部门、基础建设、效率和市场、劳力各方面成绩都落后于日本、韩国、香港和新加坡,但是在教育的指针上,却是亚洲第一名。是教育,撑起了台湾的全球竞争力。
同时,当我们把把华文地区几个首善之都的教育指针摊开来比较时,看见的是这样的数字:
容或统计数字可以有计算方法的出入以及解读的差异,容或大专学历并不一定等同整体素养,但是无论如何,47.6%是一个惊人的指数,无可置疑地代表了台湾过去六十年来对教育的投入和重视,累积与厚植,培育了人民的高素质,成为台湾竞争力的关键元素。
这些高教育水平的人民, 转而创造了华人世界最蓬勃的公民社会。台湾是华文世界中第三部门最发达的地方,三万多个民间社团,六千多个基金会,阵容之庞大,能量之活泼,是华人其它地区难以望其项背的。
因为公民社会成形,个人创意得以发挥,这些高教育水平的人民,也开启了华人世界的新文化风景。云门舞集把楚辞的美学用现代的肢体符号带到纽约;
优剧场把禅宗的境界用鼓声传到马德里;
朱铭用前卫的雕塑把东方的哲学美感带到巴黎。邓丽君的歌、席慕容的诗,蔡琴的唱,在八十、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春风似地吹进大陆。侯孝贤的电影给了无数华人青年艺术的启蒙。白先勇的力挽狂澜,造成了昆曲的复苏。
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才会出现像邓有立这样的人,把妈祖做成动画光盘,送到美国的大卖场沃马特去销售。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才会出现诚品书店,像心灵灯塔一样吸引成千上万华文世界的读书人流连台北。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才会出现圣严、证严这样的人物,把古老佛家的信仰转化为现代的、全球的、既草根又企业的行动。
教育水准、人民素质、公民社会、艺文创新,综合起来,就是文化。把台湾放到华文世界的版图上去看,在法治、政府效率、商业管理、金融运作、基础建设、国际化程度方面,台湾远不如香港和新加坡。在原料资源、劳力、土地,市场,以及国际吸引力上,台湾远不如中国大陆。台湾于科技方面现有的优势,在全球化的吸纳流转下,要持续维持很不容易。台湾明显超越其它华人地区而且在短期内无法被超越的,只有一项,就是文化。文化是台湾的关键实力。
文化立国,说到没做到啦
据说,陈水扁在两千年和两千零四年竞选时都曾经许诺:第一,提升文建会为文化部,而且使之成为政府首席部。第二,文化部的年度预算由零四年的五十一亿增加到三百亿,从总预算的0.38%提高到百分之二。这个 竞选承诺,算是彻底落空了。文化观光部的组织草案,还在某个抽屉里。文建会的预算比例,则不进反退:
「文化立国」,韩国的金大中在一九九六年竞选总统时就拿来作主轴诉求,他说:「二十一世纪,文化就是国力,文化不仅有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而且正成为创造巨大附加价值的产业。」他所举的例子就是,「侏罗纪公园」一部影片全球卖座八亿五千万美元,韩国必须出口一百五十万辆汽车才能达到,意思是,卖文化比卖汽车「好赚」。金大中承诺韩国文化部预算要从总预算的0.62%提升到百分之一。这个承诺,不但实现,而且超过 。
韩国在一九九七年的金融风暴中,默不做声地就把文化产业的定位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最高「战略」,利用文化产业打入国际市场;
二零零二年韩国文化产品占全球市场的1.5%,当时就设定目标在零七年要提高到5%。文化产品的输出,从零二年的五亿美元要增加到零七年的一百亿美元。也就是说,当我们的青少年开始「哈韩」的时候,他们已经举全国之力,聚焦地耕耘文化产业好几年了。
二零零八的两位候选人,至今不谈「文化立国」,也许「说到没做到」的前任之鉴使他们干脆不说;
也许他们把最好的留到最后给我们一个惊喜。但是我以小人来度君子,害怕,如果不公开挑战,会不会文化的议题就在烟硝中消失,而四年后,军备的预算仍然是文化的二十倍,文化还是一块三!因此选民在此恭敬地以「文化四大问」就教于将来的领袖。
以文化带动发展
第一问,请问候选人,您是否同意,在您的任内应该把文化定位为最高的发展战略?
如果韩国将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那么台湾有一百倍的理由要把文化放在施政的核心。除了文化力本来就是台湾的实力之外,更因为,台湾被武力威胁、被政治孤立,文化是「乘着歌声的翅膀」,唯一可以化解威胁、穿透孤立的「软力量」。而一旦文化定位为最高战略,所有的政策──从国防外交到弱势族群政策,势必都要跟着动。仅略举其大者,请问候选人,您是否愿意:
1. 尽速成立文化观光部,统筹事权,整合资源,全力运作。
2. 尽速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民进党政府为这个重大法案努力了五年,不能再拖延。
3. 将彩券盈余的百分之十用在文化目的。英国彩券盈余的28%用来支持文化,爱尔兰的彩券盈余很多花在古迹保存和艺文创作上。台湾用乐透盈余去作社会福利,而社福预算本已占总预算的百分之十八左右,相较于文化仅占总预算的1.3,显然失调。
4 全面扩大吸引人才。和邻近地区比起来,台湾的吸引人才作法最保守,「关门心态」最重。重新检视现存移民政策以及留学生和侨生政策,开最大的门,创最大的诱因,纳引最多的人才,尤其对大陆优异人士以及东南亚华人,要施行「金卡制度」,重点吸收。
5.成立「文化产业研发中心」,以工研院和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为参考,全力推动文化产业的研发及输出,并特别重视数字产业的研发 。
6. 成立台湾电影中心,以英国电影中心为参考,附设国家电影院等,全力促进台湾电影的创作、人才培育及国际行销。
7. 将创意产业纳入正规教育课程,让小学生就开始接触创意产业,譬如动画设计、剧本写作、舞台及灯光设计、电影原理等,从国民教育的起点开始培养艺术的欣赏者及创作者。
8. 成立台语公共电视台,培植一流的闽南语创作。不要把闽南语看低,它是最优美的古汉语之一。超越族群政治层面,把闽南语看作台湾的重大文化优势,可以做全球行销。世界闽南语人口超过五千万,如果诚心经营,台湾有条件成为全球最优质的闽南语文化输出地。
9. 将原住民文化复苏提升至施政优先。不必解释,台湾每一个汉人见到原住民就该鞠躬道歉。部落的产业凋蔽、教育落后、文化断层种种严重问题,不是缺少政策,而是开出的政策未能执行。只有将原住民政策提升到施政第一优先顺位,才可能扭转原住民文化的败落命运。(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以文化走进国际
第二问,请问候选人,您是否同意以文化来领衔外交?
在很多资源远比台湾丰厚的国家里,文化是外交的主体。德国的歌德学院,瑞典的瑞典之家,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等等,分布全世界,做文化外交。美国在九一一之后,开始推动驻外领事馆的「领事馆艺术计画」,以文化艺术作为外交工作的最前线。中国大陆对「文化外交」有了领悟,动作迅速灵敏,零四年成立第一个孔子学院,短短三年,全球已有二百一十所孔子学院,分布在六十四个国家和地区,另外还有六十一个国家的两百多个大学或机构在排队候补。
请问,您是否愿意:
1. 终止金钱外交。不再以「机密」外交预算去进行收买贿赂。「国际援助」的预算用在真实的国际人道救援上,而非以「救援」为名,政治交易为实。「国际合作」的预算用在真实的国际合作上,而非政治酬庸外国政要或为国内人物阔摆场面。
2. 推动文化外交:重新定位驻外使馆的任务,以文化交流作为驻外使馆的核心业务之一。全面翻新外交人员的培训内容,大幅加重国际文化交流的素养及能力。
3. 设置「文化外交基金」,结合民间捐款,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以基金设置奖学金,鼓励国际学生来台湾学习语言,支持各国汉学家来台湾研究,吸引各国导演来台湾拍片,作者来台湾写作等等。
4. 设置海外「台湾书院」,以中国大陆尚难以提供的品质和深度吸引国际人士亲近华文文化,从而认识台湾。举一例说,台湾是整个华文世界的佛学重镇,「台湾书院」与欧洲的社区大学合作开立佛学或禅宗的哲学入门课,就很可能开创文化市场。书院同时创造平台,增加台湾的学者、作家、艺术家与国际互动的机会。
以文化大胆西进
第三问,请问候选人,您是否同意以文化来建立两岸互信?
两岸可以是分立的,但是谁说分立的个体之间不能是友善的?敌意对峙,为我们赢得的是每年增加的国防预算和不断流失的人才与资金。别人用飞弹对着我们,难道只能更多的飞弹去反制?您是否同意有另一条思路,那就是,飞弹愈多,我们反而愈需要善用自己的「软实力」去说服他文明的力量与和平的意义?
以文化的眼睛来思考两岸,请问,您是否愿意:
1. 承认大陆学历,同时开放并鼓励大陆学生来台就读。目前不承认大陆学历的作法,既不能解决台湾本身的高教问题,阻断了人才的回流,更放弃了我们可能非常需要的大陆人才。一切都跟全球的潮流逆向而行,最后伤害的是台湾自己。:
2. 以文化大胆西进,争取摃杆地位,全力推动两岸文化交流。除了民间本来就在进行的种种艺术学术交流之外,大刀阔斧提升交流的深度与层次,譬如:
──发起「两岸合作编写教科书」计画。二战后德国主动与前敌国如法国、俄罗斯、波兰等,合写历史教科书。对峙的观点、敌对的语言、误会的死角,都由于历时经年的一次又一次的辩论和协商而建立起互信互重的关系,奠定和平的基础。中、日、韩三国,借镜欧洲经验,也在数年前开启了教科书合作过程。两岸之间虽同文同语,但彼此猜疑,困难重重,然而开创新的历史局面,本来就是人民对于领导人的期待。
──发起「华文大辞典」编撰。可以由民间主导,组成跨区跨国委员会,涵盖所有华文地区,进行大辞典的编撰。两岸分治六十年,语言及文化意涵颇有差异,加上星马港澳印尼各地亦自有特质,「大辞典」的共同编撰,除了辞典本身的学术和实用价值之外,更大的意义在于,透过文化的平台,两岸的政府和民间可以超越政治纷争,深度沟通。
──鼓励并协助民间企业成立华文世界的「诺贝尔」文学奖或文化奖。如同瑞典的自我定位,它是军事和政治的蕞尔小镇,却可以成为道德、文化和学术的重镇。和平奖予勇敢的人以力量,文学奖予智能的人以荣耀,科学奖予认真的人以鼓舞。小镇因为输出「价值」而成为重镇。这也是「蕞尔」台湾在华文世界里应该全力争取的摃杆地位。
──全面开放,积极交流。促成两岸媒体相互驻点采访的正常化,支持各级学校与大陆学校交换交流。鼓励民间基金会深入大陆,在大陆设点工作,或扶贫济弱,或讲学启蒙、或培育人才,或激发创意。尽量扩大接触面,让大陆官方及民间接触、理解所谓「台湾价值」,同时也加深台湾人对中国大陆的认识。
总而言之,台湾对于大陆,要争取做「价值的输出国」:人权的、人道的、文明的、理性的、法治的、公民社会的价值。我们的「价值」输出的愈多,我们被迫花在军火上的「价钱」就愈少。
或许有一天,我们缴纳出去的每一百块钱,二十块可以花在牡丹亭上,而不是在潜水艇上。
以文化敞开台湾
第四问,请问候选人,您是否同意要以文化来厚植观光产业?
和新加坡、香港的盛况比较起来,台湾的观光成绩让人心痛:
看得仔细一点,更令人心寒。台中地区的饭店住房率从零五年的83.56%掉到零七年的63.98%,降幅惊人。桃竹苗地区和台南地区的衰退也超过一成。真的是民生困苦啊。为什么,有山有水有文化,人口比新加坡大四倍、比香港大三倍的台湾,却像一个被遗弃的海角荒岛一样?
请问候选人,您是否愿意:
1. 立即进行三通的具体实践。
2. 立即扩大开放大陆人来台观光。在香港的2500万人次访客当中,1360万是大陆人。把门对大陆适当地打开,是台湾自救之道。
3. 全面审视台湾的观光产业结构及生态,以「青翠岛屿」、「文化台湾」为经营定位,对内做点线面的软件配套连结,对外细致区分观光客群,精磨服务品质。针对大陆客来访,立即进行全面的配套措施准备。观光业,必须被当作「精致文化产业」来看待,来设计,才可能细水长流。任何以生态的破坏或短线的操作取胜的作法,都是杀鸡取卵的末路。
最后,可不可以求求您答应:彻底翻新桃园机场第一航厦。航厦整个空间简直就是一个颟顸落后、寒酸粗糙的大展示,外人失笑,国人难堪。民航局计画以十四亿的预算,三年半的时间,做局部「拉皮」,「拉皮」效果之哆嗦寒伧,天啊,可想而知。
我建议,将零九年「机密外交」预算的近六十亿全数删除后编入第一航厦的修缮经费──哈,告诉我,为什么不可以?
(谢谢李应平、邓宗德、于国华、洪小伟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