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辞旧迎新的各种装饰越来越多起来。特别是商家,虽然多半只是广告和促销手段,但烘托出一种喜庆的气氛,看上去赏心悦目,也不错。不过由此想到一个问题,城市的公共空间里,除了广告设计师应时令而更换的好看的形象,还应该有些什么?记得前一阵有报道说,有位知名画家的作品挂到了地铁站的墙上,取代了部分商业广告,那很好。可是,我们要建设文化大都市,仅仅腾出一小部分商业广告的空间来展示名画复制品是远远不够的。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社会日益“泛艺术化”,从事艺术或与艺术相关工作的人数成倍增长,各级各类学校的艺术教育全面扩展,其中势头最猛的就是美术领域。美术的“牛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画廊和拍卖行的价格猛涨,专业画家的角色越来越和飚升的价码联系在一起;
二是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的平面变成了精美的美术图像——广告,那主要是实用艺术家的用武之地。但是,还有一类极其重要的美术却很少看到——作为艺术而不是商业宣传的公共美术。
应该说,这方面我们也还是有了一些建树,那就是城市雕塑,但大型雕塑成本比较高,占用的空间也大,还容易引起争议;
相比之下,平面的公共美术显然更容易普及。以前有一种名为“宣传画”的美术样式,现在偶尔也会看到,但多半是为了某一特定政治、社会活动而制作的非商业广告,有明显的时效性。这当然也是需要的,但作为一个文化大都市,公共空间中一定还要有长效性的供大众欣赏的平面艺术,包括传统的壁画和新型的各类电子艺术。
中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壁画的传统,敦煌、龙门石窟等地的壁画都是举世闻名的人类文化财富,可惜的是,由于它们特殊的佛教背景,大多位于远离城市的地方,即便有了现在的交通条件,一般的市民还是很难看到。古代欧洲的壁画也往往和宗教有关,但西方的城市里也有很多教堂,普通市民可以容易地欣赏到包括米开朗基罗在内的许多大师的壁画。时至今日,国际性大都市一般都有很多展现当代艺术和城市风貌的壁画,有的是超级写实的,甚至可以把墙上真的门窗和防火梯都变成画的内容;
也有的是高度变形、风格化的,毕加索最著名的《格尔尼卡》就是这样一幅壁画。
这两类壁画在我们的大城市里都很难看到,这实在和我们要建设的文化大都市的形象不太相符。这些年来由于美术市场不断看涨,大多数优秀画家的近作都进了私人收藏者的家里或者画库里,也有一些公司购买了画作,挂在了公司会议室的墙上。我们的政府也向一些优秀画家定购了一批重大题材的画作,其归宿估计是美术馆、博物馆。其实我们的博物馆还有大量的藏品,由于缺乏空间而得不到机会展出,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把一些用公共资金购置的原创艺术品放到外面的公共空间来展示呢?也许现已定购的那些画作的题材和尺寸并不适合公共空间,那么可不可以专门为适合呈现美术作品的公共空间定购一批壁画类的作品呢?
也并不是只有高价的名家名作才能进入公共空间。有许多公共空间可以是民间艺术家展示才艺的地方,尤其在当今高等艺术教育大发展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鼓励我们的老师带着学生,在公共空间里为大众呈献上他们的作品。艺术院校的参与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他们可以把最新的电子艺术引进公共空间,而且时时更新,让民众知道花样翻新的电子手段并不只是商业广告公司的专利!
民间艺术家和艺术学子的画作固然不能和米开朗基罗和毕加索的壁画经典相比,但它们能更直接、更鲜活地展现当代中国人的风貌。以前还属于上海郊区的金山农民画就是很好的例子,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舒适,艺术日益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我们有没有可能发现并扶植起市区的“市民画”?即便还显得稚嫩,这些原创作品的文化价值也将超过盲目复制的西方名画,更胜过那些精美豪华的商业广告。诚然,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肯定是少不了广告的,但一个文化大都市决不能让所有的公共空间都被广告所占据。作为一个将要举办历史上最大的世博会,将要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底蕴的国际性大都市,我们需要广告,我们也需要一些宣传,但是,我们现在特别需要的是,作为艺术的公共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