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纪委原副书记刘锡荣在浙江团小组审议会上说,现在为什么考公务员这么热?博士、硕士,学外语、学化学的,都在机关里做些收收发发的工作。600万大学生都去考公务员,都吃财政,不创造生产力,这意味着社会的倒退。
许多网友都赞成刘锡荣同志的观点,我也赞成。但是,我认为问题不在大学毕业生身上,问题在我国公务员制度上。
我国原先没有公务员制度,只有从苏联学来的“干部”制度。“干部”两字就是俄文ΚАНТР翻译过来的。凡个人档案放在人事局的,不管是在党政群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工作,都被称为“国家干部” 。其中被组织部考核任命的,称为“领导干部”,其余的称为“一般干部”。企事业单位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称为“专业技术干部”,从事行政工作的,称为“行政干部”。
这种干部制度正如十三大政治报告说的弊端:“现行干部人事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重大缺陷,主要是:‘国家干部’这个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分类;
管理权限过分集中,管人与管事脱节;
管理方式陈旧单一,阻碍人才成长;
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缺乏法治。这使我们长期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二是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干部制度也有它的长处:由于“国家干部”打通使用,企事业单位、生产第一线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大批人才,可以进入党政机关,“职业官僚”比较少。改革三十年,从中央到地方,提拔的大量领导干部,大多数都是出自企事业基层,很少是终身在机关中泡大的。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酝酿建立公务员制度。建立公务员制度成为党的十三大的一项重大议题。十三大勾画出的公务员草图是政务员与业务员分轨制。这与西方现在通行的公务员制度有相似之处,也就是只有“职业幕僚”而没有“职业官僚”。这样的设计,既保留我们过去干部制度中官员可打通使用的长处,又使机关办事岗位成为一种专业技术岗位。
这种体制还有几个很大的优点:
第一,由于官员不从机关办事人员中直接提拔,而是从各行各业中选拔(或竞选),所以能把各行各业中的出类拔萃的人物吸引到领导岗位上来;
第二,由于官员不从机关办事人员中直接提拔,而是从各行各业中选拔(或竞选),所以机关人员不会把精力放在讨好上司上来,机关最少庸俗风气;
第三,由于官员不从机关办事人员中直接提拔,而是从各行各业中选拔(或竞选),所以,想当大官的人不一定会涌到考公务员的队伍中去,而是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这也是国外为什么没有太多人报考公务员的直接原因;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由于官员不从机关办事人员中直接提拔,而是从各行各业中选拔(或竞选),才能真正打破官员职务和待遇的终身制,也才能真正克服“官满为患”的弊端。总统、州长以及他们的班子都不是终生的,通过竞争上了岗,你就是总统、州长;
任期届满,你就不再是总统、州长,更不“保留待遇”,连他们的班子也都走人。赖斯原岗位是斯坦福大学教务长,只相当于中国大学处级干部。当上国务卿就相当于中国正部级甚至于副总理级干部了,她任期届满后,不但当不了外交部“顾问”、“调研员”、“巡视员”,也回不到教务长岗位上去。这才是真正的“废除终生制”。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十三大关于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构想被搁置。后来建立起来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公务员制度,只是斯大林式干部制度与中国封建吏制(包括科举制度)的杂交。它的特点是:
通过考试选人,只进不出、只上不下的终身制;
游离于各行各业之外的封闭制;
利用公权力为自己谋利益的特权制;
官满为患、权欲横流的官僚制。
目前,因为公务员制度建立之前进入领导岗位的同志还有许多人没有退休,特别是中央掌舵的还是从基层上去有实践经验的人,眼下,这种“公务员制度”的弊端还没充分显现。再过十年、二十年,待到从基层上去的人都退休了,纯粹由考试进公务员队伍的职业官僚们执政,上述弊端就会充分显现!
所以说,大家一窝蜂考公务员,问题不在大学毕业生,而在于公务员制度本身!社会倒退还在后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