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肃:现代化过程中的权威失落

  

  中国无疑处在社会全面现代化的过程中。其中有一个现象倒是相当有趣,即政治权威的失落。最近参加一些政治学习,虽然动员得轰轰烈烈,可参加者却大多心不在焉,即使是开大会要刷卡,成员们大多刷完了卡就忙别的去了,即使在会场上的,也没有几个人认真听主席台上的人讲什么,而大多做自己的事情。一些单位的例行政治学习,则需要经济刺激,即出席者按次给钱,不出席者则不给。于是,学习就成了一种“挣工分”的活动。不少人按照来了,但并没有听进去那么多的豪言壮语。

  我原本以为此类事情只发生在普通的事业单位,结果到企业一看,政治权威更是低落,几乎没有人认真参加什么学习,因为企业生存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太大,学习几乎成了多余的东西。到政府机关一打听,也差不多。人们已经麻痹了,可能出席率好一些,但没有几个人真的听进去了。而一次次地自我对照,几乎都是形式上的照抄照搬,所以有的机关就要求相关人士必须手写三千字或五千字的心得体会,才能够算过关,打印的一概不算成果。办公条件高度自动化了,但为了体现学习的效果,就必须倒退到没有印刷术的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为的是体现真的学进去了。可是人的脑子已经变了,再灌又有何用。多少次反腐的大批学习,止住了几个贪官?表面上的学习不可谓不热闹,但实际效果究竟如何,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和检讨。以大量的学习材料和平面媒体的权威文章为例,到底有多少人认真地读了,并且领会了?我们不是有许多调查手段吗?何不就学习的质量和实际成效进行如实的调查,然后如实地向上汇报,以供决策者参考呢?

  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程度不等地经历过政治权威的失落。除了国内矛盾特别尖锐或是面对外来侵略等非常时期,其政治动员有特别的效果以外,正常的发展时期,政治权威通常都有失落的倾向。还有一些形式上民主化的国家或地区,则其民众在特殊的政治动员之下,表面上显出特别的政治热情。如今天的韩国、泰国、台湾。但人们也并不只服人一种政治权威的说教和动员,而是加入不同的政治阵营,以对立的政治思维相互竞争或争斗不止。即使如此,由于社会生活本身取向的多样化,还有一些人仍然对谁掌权并不感兴趣。而像前东欧国家那样的特殊体制,几乎都经历了单一政治权威的失落,民众政治取向从战争时期高度动员下的高热情,到和平时期逐渐低落,以致犬儒主义一度相当盛行。而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从高压独断到逐渐地接受社会现代化的事实,接受权威的失落,甚至加入国民党也从相当有吸引力的竞争到慢慢淡化,最后则是以各种好处来诱惑才能动员一批人加入。至于西方比较发达的民主国家,其政治权威也并不那么牢固。以投票率为例,大概只有半数左右的选民实际地参加了投票,也就是说,有一半够格的选民拒绝表示自己的政治态度和选择。这也是现代化民主社会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时也反映多党竞争下的政治动员也并不总是那么普遍有效的。

  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能够避免这样权威低落的规律,但现实情况是,政治动员和学习运动的效果日见其低,反映的是权威影响力的下降。从长远来看,恐怕也难以避免上面说到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状况。当人们对于政治权威的话语不感兴趣、觉得无所谓时,我们的权威们是否应该认真地反省一下呢?是用过时的动员和学习方式大家都敷衍,“认认真真走过场”,还是以开放的、竞争的、有道义吸引力的方式来吸引人们接受政治新思维,进行体制改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