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渔:不能把祭孔变国祭

  

  据报道,9月28日,以曲阜为中心,在全国和海外一些地方举行大型、隆重的祭孔活动,各级官员将与各界人士一道参加,央视新闻频道长时段直播这次活动。

  我对这项筹划和报道中的盛事,难于怀抱期待和兴奋,倒有相当多的警觉与担忧。这样大张旗鼓予以祭祀的孔子,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究竟如何,对于中国当前的政治文明和现代化建设,究竟有何意义,必须有起码的追问。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胡适一辈把孔学称为“吃人礼教”,说明这种定位得到了中国人的高度认同。退一步说,孔子学说也是精华和糟粕并存,尚待清理、继承和扬弃的庞杂体系,其中既有“有教无类”的可贵的平等教育观,也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种怎么辩解也无济于事的陈腐之论。

  孔子的学说不是一般的哲学、文化理论,它本质上是一种政治道德、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其核心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连旧制度的卫道士张之洞,以及精通国学的文化保守主义大家陈寅恪都说过,三纲六纪是传统道德的核心。

  有专家说:“孔子思想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社会风俗民情,并且代代相传形成一种传统和定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传统文化的复兴”,这种说法我很难同意。我们的社会风俗民情中确实有大量的传统思想,但要区分正面和负面,不能认为凡是存在的就值得肯定。比如,农村中盛行的只讲家族、血缘关系,不讲法律和政策,轻视妇女、包办婚姻等陋习,一定和传统文化有关,而要搞基层民主,要厉行法治,则难于从传统那里得到支持。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的得救和复兴在于认同和实现科学、民主等价值,这是不懈冲破孔学等传统的桎梏才做得到的。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反动的军阀、政客常常大搞祭孔和尊孔读经,他们的目的就是要用纲常礼教取代自由平等,反对民主共和。我们经常说:“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我们应该记得一个世纪之前经常导演的这一类丑剧和闹剧,发扬科学、民主、自由、理性的正气。

  撇开孔子思想中的糟粕不说,目前条件下高声喧哗的祭孔活动,也违反了儒家关于“正心诚意”的教诲。半个多世纪以来,儒家学说衰败不彰,国人对儒学的了解几乎等于零。不把功夫用在基本知识的补救和普及,以及出版、研究工作的推进方面,搞规格高、场面大的祭孔活动,不免让人感到华而不实,试问,那些出席盛大庆典的衮衮诸公中有几人真正尊重和懂得孔学?

  可能有人会说,无论如何,祭孔大典毕竟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好处。站在文化多元论的立场上,我并不因为自己对儒学的批评多于赞扬而对任何形式的祭孔典礼加以反对。但这种举国同庆、全民公祭的做法,在形式上或法理上有问题。这种事如果由“中华儒学会”、“中国孔教协会”之类的机构来主办,作为文化活动,也许不失为好事,高级官员如果作为个人信奉儒学、尊崇孔子,也可参加此类活动以增其光彩。但这类活动不能由政府主导,因为孔教不是中国的国教。巨大的行政力量介入甚至主导此类活动,不免有“独尊儒术”之嫌。葛剑雄教授多次对黄帝陵前的祭祀活动提出质疑,没有人在学理上回应他,证明这样做的理由。我们不应该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如果我们把祭孔活动搞成国祭,从宪政的角度看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