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全球资源汇聚融通,建成中国流量经济之都
一、流量经济是新经济的重要形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由“自动化”向“智能化”的历史阶段演进。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悄然而至,全球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运行逻辑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工业经济逐步转向信息经济。大数据收集存储、大容量通信和高度智能化算法的运用,促进了供给和需求间的精准匹配。原本分散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中的生产消费过程,得以整合为更长、更紧密的新型产业链,淡化了各行业之间的固有边界,突出了生产要素高效流动的价值。以信息流为纽带,围绕人的需求,跨行业跨区域调度研发设计流、产品服务流、资金流,已成为诸多产业领域的基本规律。在信息经济的环境中,率先运用新技术、建立新模式、倡导新理念,增强对各类要素“流量”的掌控力、放大“流量”的附加值,是一家企业成为行业龙头、带动区域发展的关键。从各类生产要素有机组合、协同创新的视角看,“流量经济”已成为都市经济的主要功能形态。
我国人口众多,内需潜力巨大,产业门类齐全、层次丰富,工业、交通、信息技术、消费市场、金融体系的基础坚实,不同区域的要素禀赋特点各异,既拥有海洋开放门户,又接近欧亚大陆中心,是全球流量经济重要的资源土壤,也是天然的资源融通枢纽。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创新经济发展理念,发挥好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比较优势。近年来,中国经济在更大的基数上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显著改善、经济发展方式的国际认可度日益提升,其中一个重要成功经验是发挥大都市圈的“流量经济中心”作用。成都提出以各个“产业生态圈”为载体的“新经济”发展战略,本质是打破行业边界、重组产业链条,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创造更大的“流量经济”集聚效应,增强对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能力。
二、成都发展流量经济独具优势
成都市《关于推进流量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成都流量经济将加速涌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催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形成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生态圈,流量资源汇集流通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基本建成国家流量经济发展高地,形成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流量经济深度应用格局。要实现上述目标,成都需充分发挥四个方面的独特优势:
第一,争当“一带一路”建设的制高点。成都将拥有两大国际机场,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重要的航空枢纽。在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分别通向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中东地区的航线上,成都是最合适的经停站。在“一带一路”的陆海并进格局基础上,成都有望建成“空中丝路”的首要枢纽节点,促进高价值货物集散,增强商务会展、服务贸易、投资管理等高端业态的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成都轨道交通产业体系完整,电子信息、航空航天产业发达,有望成为我国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高附加值产品输出基地、海外工程研发管理和支撑服务基地。
第二,打造具有成都特色的文化创意与消费体验中心。成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學、曲艺创作的中心之一。在信息经济时代,成都已迅速成为我国重要的动漫、游戏、音乐创作基地,涌现出一大批极富创意的青年才俊,产生了风靡全国的“成都流量”。成都浓郁的创意氛围,与独特的生活气息相结合,孕育了成都的“城市IP”,极大提升了人们的消费体验,充分激发出消费欲望。在消费服务业方面,成都餐饮美食独树一帜,零售业内涵丰富,以春熙路盐市口商圈为代表的成都商业街区,可与北京、上海形成鼎足而立的中国三大高层次消费中心。
第三,确立以生态宜居为优势、商旅休闲为入口的人才高地。培育新技术、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流入。“人才流”是流量经济的根本支柱。当前,我国各中心城市纷纷出台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新一线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战”已经打响。成都可以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条件宜居的优势,以商务差旅、观光休闲人流为入口,形成“来了就不想走”的人才吸引方式;发挥“老年人可在恬淡舒适的环境中养生、孩子们可在宽松自如的环境中成长”的生活氛围优势,实现“一个人带来一家人、一群朋友”的流量倍增效应。
第四,培育以众创众包、军民融合为支撑的产业创新基地。随着新型信息技术工具的出现,企业一部分研发设计和服务保障活动可以实现在线化。这就意味着具有成本优势的城市,应当主动出击,从发展能级更高的城市承接一部分高附加值的“技术流”和“服务流”,更好地将本地的创新要素转化为经济效益。对于成都而言,以远程协作的方式融入全国产业创新体系,是重要的流量经济形态。成都可发挥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建设一批“企业外脑”,通过“众创”“众包”等方式,充分参与我国乃至全球的前沿创新活动;同时立足成都航天军工产业和民用工业基础,加快军民融合创新,将“成都智慧”转化为“全球方案”。
三、以高起点、大格局建成中国流量经济之都
成都发展流量经济的政策措施,应着眼于提升城市发展定位,加强前瞻引导、总体布局,在规模集聚、链条延伸、增量创新、优质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降低综合成本,促进优质资源要素在自由流动的基础上集聚融合。加大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管网建设力度,降低企业承担的隐性成本。增强面向全球的开放意识、服务意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全面梳理、不断精简面向企业的公共服务流程,完善“一站式服务”体系。统筹区(市)县产业布局和招商引资,促进各区域的专业化分工。以一视同仁的态度,服务于本地成长或来蓉投资的企业,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产业扶持政策要更加聚焦,重点支持具有号召力、吸附力的龙头企业及领军人才,解决制约成都高规格发展的短板问题。
紧抓智能化发展机遇,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大研发平台”与“大消费市场”的整合。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和产业应用前沿,推动一批智慧城市管理、智能化建筑、智能化交通工具等先进智能化应用示范项目在成都率先落地。依托成都特有的城市环境、消费体验等优势,快速产生经济效益。以成功项目为基础,吸引资金、人才加快在成都集聚,带动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成都的人力资源优势,以“软件开发+硬件制造”“现实服务+虚拟体验”等路径,加快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产业,形成一个集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信息反馈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本地化闭环”,进而将成都塑造成为我国的“智能化流量”中心节点。
立足国家综合竞争力和战略需求,突出成都优势产业定位,着力发展外向型信息服务业集群。注重与国内外已有的流量中心城市差异化发展,增强“成都流量”的本地特色。面向我国西部偏远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语言文字编译中心、信息增值服务中心、文化创意交流中心。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办“在线孔子学院”“远程中医院”和“工程技术综合支持中心”等对外信息服务机构,增进平台共享、用户共享,创建全国领先的对外信息服务业集群。依托本地的媒体平台,创作和发布一批适于在海外传播的“中国风”文化作品,加入“成都元素”,促进民心相通、文化交融,增强成都国际都市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开拓国际视野,提升质量标准,建成现代化精品都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前瞻思维高水平建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以成都的文化积淀、生活方式为主基调,兼顾全球各国人士的生活习惯,在城市空间利用上达到“成都共识”。打造一批新式绿色住宅、新型共享办公空间、国际化购物娱乐街区和大型文体活动空间,促进各种文化在成都交融荟萃,形成五洲四海包容共享的国际社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倡导全民共建“洁净都市”和“资源循环利用之都”。规划好疏密有度的轨道交通网络,实现都市核心区、小型卫星城镇、田园闲居、山林幽居之间的无缝衔接、快速切换,合理控制生活成本,将交通流量转化为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