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放飞的城市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lwdf/lwdf201817/lwdf20181722-1-l.jpg
  第三十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4月底开幕,吸引了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220名风筝爱好者。
  国际风筝联合会副主席、来自荷兰的汉斯已经是第十三次来参加了。他平时喜欢设计风筝,也会自己制作,不久前刚完成了一个中国传统式样的风筝,“来到风筝会我希望能够看到不同种类的风筝。”
  今年68岁的他第一次来参会是2005年。“我每一次来,都能看到潍坊的一些变化。”他说。
  而首次来参加风筝会的美国风筝爱好者金·希契科克是一名退休生物老师,喜欢各种生物造型的风筝。“来之前我以为潍坊只是一个小镇,没想到这里这么大,人们在河边遛狗,生活很不错。”她说。
  “风筝会给潍坊带来的变化太大了!”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从事风筝研究多年的陈玉林说。
  “潍坊没有名山大川,风筝会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吸引了外商,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发展。”他说,如今,一提起风筝,人们就会联想到潍坊。
  潍坊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山东省。走在街头,风筝的印记随处可见,比如一条主干道被命名为“鸢飞路”。一条通往风筝会举办场地的道路两旁,路灯设计成蝴蝶风筝的样子。
  事实上,山东与风筝很有渊源。据《墨子·鲁问》记载,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公输子曾在此“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被认为是早期风筝的雏形。
  潍坊上世纪30年代曾两次举办全县风筝会,后因日本侵华战争被中断,但百姓喜爱风筝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70歲的陈玉林记得老一代的潍坊人很多从小就会做风筝。
  改革开放后,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举行。潍坊市副市长王树华说,当地举办风筝会是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这是一个海内外共同认可的载体。
  首届风筝会吸引了美国、英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爱好者。而在第五届风筝会上,潍坊被推举为“世界风筝之都”,10天风筝会期间经济活动成交总额达到10亿元。
  随着风筝会规模的扩大,潍坊的发展也令人瞩目,从改革开放之初的鲜为人知,发展到目前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2017年,潍坊市的GDP达到5858.6亿元。
  风筝会也促进了潍坊的风筝产业发展。目前潍坊有300多家风筝企业,国内和国际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85%和65%,产品销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一次来潍坊的柬埔寨青年罗恩达罗也是第一次到中国。他父亲曾三次参加潍坊国际风筝会,并将自己制作的柬埔寨传统风筝捐赠给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
  “我希望在这里多认识一些人。”他说,“还希望能够参观这里的工厂,了解一下销售情况,我想从事风筝制作行业,或许将来有机会合作。”
  汉斯也表示,会把自己设计风筝的想法和当地的风筝生产企业交流,“希望对他们能有所帮助”。
  在发展中,潍坊风筝也遇到了一些困境。“传统的风筝少了。”陈玉林说。
  出身风筝世家的潍坊风筝省级传承人杨红卫说,现在做传统手工风筝的匠人少了。以前和她一起做风筝的很多人都“回家带孙子去了”,年轻人则嫌手工制作辛苦、赚钱少。
  潍坊风筝省级传承人张效东连续35年在风筝大赛中获创新奖。他说:“手工风筝必须创新,要提高技术含量,才能有发展前途。”
  69岁的他将修表、木工、钳工、锔锅、刺绣等技能用于制作风筝,做出会动的青蛙捕螳螂、鲤鱼跃龙门风筝。2003年神舟五号升空后,他制作了一个长16.2米的火箭风筝,装上遥控等装置,让空中的火箭风筝模仿神州五号再现助推器脱落的情景,令人叹为观止。
  他表示,下一个目标是将无人机技术运用到风筝制作中。
  然而,杨红卫仍坚持传统的题材和制作方法。“只有经典的才能够被传承。”她说。
  二十多年来,她多次到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地展示中国风筝文化。
  “只要有人感兴趣,我就愿意教,希望能够一直干下去。”她说。
  现在,徐洋正跟姨妈杨红卫学做风筝。30岁的她已是区级非遗传承人,常带3岁的儿子到风筝传习所玩。
  “等他长大一些我也会教他的,先从画风筝教起。”徐洋说。
  陈玉林说,风筝迎风而上,与大自然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和谐之美,它的文化内涵应该得到更多阐释与传播。“文化传承应从娃娃抓起。”目前,他正着手编写潍坊风筝制作的教材,希望能在学校推广。
  “因为载体很好,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信风筝会都有生命力。”王树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