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摘要: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传统教育中教师习惯于把知识塞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许多学生厌倦于数学的学习过程。就像小孩子吃饭,他自己喜欢吃,吃得多会长个子。相反,家长逼着吃,吃多了会引起不良反应。食欲相当于兴趣,长个子相当于学习的进步。好的教育绝不是强加给学生知识,而是应该循循善诱的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让小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是我的一些探索。
关键词:理解;兴趣;情境
一、热爱学生,理解学生
爱的力量是无限的,是无法想象的。学生对老师的喜爱会转移到对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有一颗热爱教育、理解学生的真挚心。面对不同面孔一视同仁,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因材施教,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并以朋友的身份体会学生的心理活动。
1.了解学生在生活上的烦恼。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很好地向我们阐述了,学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很难向更高层次的生长的需要去发展。所以,当学生的基本需要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不能得到满足时,教师应尽量以自己的爱去弥补学生缺失的爱,来唤醒学生对生长的需要追求,以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耐心认真的帮助学生。有些学生学习态度很好,且有学习热情但就是学不会,理解慢。这时教师不仅要有耐心给他们讲解目前所学知识,还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个别指导。课堂上,适当增加对这些学生课堂提问的频率,而且问题大多能让学生回答正确,以增加他们对自己学习信心,不致因此导致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另外,对于一些学习态度差的学生要使其明确学习的目的,从认知角度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是必要的”观念。
3.鼓励与批评并重,禁止空洞的表扬。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鼓励与表扬时,不能空洞地讲“你真棒!”而应该以事实为依据提出切实的表扬。批评学生时要注意言辞,婉转地说出他最近身上存在缺点,讲道理督促其改正,改正后教师要及时加以表扬。不管是鼓励、表扬还是批评惩罚都是为消除学生学习的阻碍,循序渐进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上进心。
4.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学生在做练习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例如,有些学生不会做题又不敢问教师,自己坐在那愣神,思考一段时间后气急败坏地抓搓卷子,这时教师应立即过去询问,帮助学生。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适当的环境刺激。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過多的环境刺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环境设计时要考虑刺激学生的条件不要太多,教材、教具的使用要恰当。
2.趣味情景。每道数学题都是可以变成有趣的故事,教师在导课时可以用故事导入,为学生创设精彩问题情境。
3.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解决问题。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根据教材创造情境与学生的已有经验有所出入,从而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寻找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理特征用不同情境与方法。曾经有一位教师给五年级学生上课开头引用了《小熊买糖果》的故事,学生们刚听了开头趴在桌子就嘀咕:“当我们是幼儿园小孩呢!”整节课的课堂氛围很低,学生无精打采。
三、教师的讲解要与学生已有经验相联系
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有意义学习的发生需要具备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条件。比如:教授学生东南西北时以教室为中心,问学生校门、花园等位于教室的什么方位。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实际操作与所学知识相联系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以各种形式组织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错误,使学生产生更多疑问,谋求新思路,在教师指导下多次尝试解决问题。
五、课外延伸,留下悬疑
一节好的数学课,在课程结束时,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保持浓厚状态,应留下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做到“课结束,趣意浓”。
六、结语
总而言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做到理解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非主导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适合他们年龄及心理特征的有效情境。
指导老师: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