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才纨绔笔下的夏日西湖
陈楠
陈楠 20世纪80年代生人,籍贯河北。毕业于西北大学,古代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语言学教学工作,兼任出版社古籍编审。
先说一说作者张岱。人们对这个人的认识往往有两个极端,要么不知道,要么特别喜欢。我就特别喜欢他的文字和文字中透出的苍凉。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万历二十五年出生于江南繁华地浙江绍兴,后一直寓居杭州。祖上四代为官,高祖父张元汴还是隆庆五年的状元,家势显赫。张岱投胎投得好,生来落入繁华锦绣堆,奴仆以他的喜乐为晴雨表,“喜则各欣然,怒则长戚戚”。张岱就在锦衣玉食、家族藏书和家庭的艺术渲染中长成翩翩公子,精致优雅而又放浪形骸地活着。《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和《夜航船》足可见其风雅博学。
精致优雅的生活并不妨碍他的学术发展,张岱骨子里是以“史者”自居的,他的《石匮书》和《石匮书后集》从开国写到南明,尤其对明末党争的评判分外犀利。历时三十年,没浪费“史学世家”的根基。
张岱给自己作了墓志——《自为墓志铭》,虽是嬉笑,也写出了他的骄傲与无奈:“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如果抓住这段话里的一个关键词,张岱仿佛又不仅仅是极富学养的贵公子和治史严谨的学者了。“国破家亡”这四个字给张岱贴上了另一个标签——“遗民”。明亡后的张岱是不同的,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显得更加真实。他不出仕,入山著书。他想随故国去,因为史书未完,不忍丢手。可他又目睹许多良师挚友不食周粟,慷慨赴死,导致他耄耋之年还经常拷问内心,“忠孝两亏,仰愧俯怍。聚铁如山,铸一大错”。不管是为学术理想苟且,还是舍不得离开俗世红尘,都在他含泪感慨“天数如此,奈何,奈何”中,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真实的张岱。
《西湖七月半》是《陶庵梦忆》中的一篇,是张岱纨绔才子气的体现,清高自傲又风流自赏。文章构思很精巧,中元节七月半,圆月当空之时游湖,风流雅致,可文章开篇就说“一无可看”,接着说“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不走寻常路,选择不同的视角来抒写,且并无赘语,直接说道:“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中元盛会人山人海,如何看?张岱直言仅此五类可随我看。一类是讲排场,要人知道自己是身份地位不一般的人,游船华美、筵席丰盛,“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一心自炫而无心赏月,虽在月下却辜负了明月;一类是豪富之家,千金闺秀,携带美貌婢仆,坐于船的露台上,嬉笑打闹、左顾右盼,“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庸俗派”。在月下,却不赏月,也不借赏月之名,庸俗,却并不附庸风雅;一类是船上有声歌,有名妓闲僧陪同,可见应该非富即贵,也非等闲之辈。拿出一套作派,浅斟低唱,似乎颇有韵致,且“亦在月下,亦看月”, 但更重要的却在“欲人看其看月”,此番风雅都是作秀; 一类是市井小民,以逛为主,不坐船,不乘车,穿得邋邋遢遢,三五成群,在人丛中挤来挤去,哪有热闹便往哪儿跑。他们大呼小叫,旁若无人,甚至假装酒醉,东倒西歪,手舞足蹈,嘴里哼着走了调的流行曲调,出尽洋相还洋洋自得。这些人“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无所不看,而“实无一看”。他们就是按节令出来凑热闹,至于想看什么,该看什么,通通不在乎,只要出来就好啦!从古至今,这种人只要热闹场合都不缺。最后一类是作者着意描写的清雅之士。挂着薄薄帷幕的小船,人影绰约,红泥小火炉,几案明净,香茶烹好,慢慢啜饮。好友知己,佳人绝美,同在月下沐其清辉,怎是“风雅”二字可以形容得了的?于清净处从容看月,不炫耀,不打扰人,也不愿被人打扰,悄悄划至僻静处,静享月色。他们的看月纯是兴之所至,自然而然,并无做作之态。
假冒风雅的官僚、无意风雅的豪门、稍有做作的雅士、不知风雅为何物的市井之徒和真正风雅的爱月之人。张岱冷眼旁观,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了月下众生之态。
接下来写杭人游湖好虚名,凑热闹。平时“已出酉归,避月如仇”,白白放过西湖美丽的夜景,可是农历七月十五之夜,按习俗理应游湖,平时不喜西湖夜景的人们成群结队而出。二更以前,侧耳听来,湖上 “如沸如撼,如魔如吃,如聋如哑”,嘈音不堪;放眼望去 ,“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与其说是游湖,不如说是赶集。“少刻兴尽”,各色人等作鸟兽散。来去匆匆,名为游湖看月,实与西湖风月毫不相干。
张岱这时才真正出场,不再是静静地看着不堪的喧闹。“吾辈始般舟近岸。”西湖恢复了宁静安闲的本貌,湖山美景开始属于“吾辈”。一轮圆月,清光格外皎洁,湖面平静,有微风掠过。“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著安,竹肉发”,其乐融融,心情亦极欢快。“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通宵畅怀,兴尽方散,与不知为何而匆匆来,又不知為何而匆匆散的人形成鲜明对照。兴尽而散,却并不急于回城,而随意“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小文文不长,可人物场景的描写纷繁复杂,极有条理。五类人物,两种场景,信手写来,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其观察之深入细致,笔墨之精练老到确实令人佩服。夏日的西湖在这个风流纨绔子弟的笔下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令人不禁拍案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