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摘 要:高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相较于其他学科,体育教学出来增强体质更能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情感熏陶。体育活动的类型多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全面提升身体素质。
  关键词:高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学生的学业负担比较,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相对来说更少,但对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来说更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追求更高的学习成效,实现更高的追求和目标。虽然高中体育不像语文、数学、英语那样在课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它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能够以更健康的状态应对高中繁重的学业压力。
  一、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作用
  高中是身心发展的重要人生阶段,一方面他们已经形成独立的人格,在性格上比较具有独立性,但另一方面在心理上他们还不够成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容易走向极端或者退缩,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容易自暴自弃;另外有些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直接导致学生缺乏担当和责任感,心理的承受能力也较差。高强度的学习压力给学生造成的负担比较重,家长的高期望值也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的神经高度紧张,对于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感,甚至出现心理疾病。如果在这一阶段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造成无法挽回的恶劣影响。
  二、在高中体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健康的身体是身体各方面机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让不同性别的学生的个人形象更加鲜明,男生可以更加健壮可以更加健壮,更具有男子汉气息,女生可以变得更加阳光,使学生对自己更有自信心。体育运动一般带有比较强的竞争性,通过集体性的体育运动,学生也能够对自身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并通过竞争不断的强大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竞争激烈是体育运动的一般属性,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团队合作可以让学生变得的顽强,对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如何在高中体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体育教师在教学时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而高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尽量做到始终以阳光的形象面对学生,给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信号。任课老师的视野往往会影响学生的视野,自身修养可循序渐进对学生的心理形成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指导学生科学的体育训练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心理上的一些微妙的变化,让课堂充满人性关怀,以身作则,教师心理健康才能积极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研究证明:大脑的创造力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更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对外部这个不良环境有一种抵抗力。高中课业比较紧张,在这个过程中体育老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随机应变,加强与学生思想有感情的沟通,让学生积极阳光的一面得以展现,不断提升自信心,让学生发现自我的潜力,肯定自我的能力。
  (三)在体育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坚强意志
  教学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让学生参与具有挑战性的体育运动,通过主动参加具有对抗性的体育运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如“三级跳远”,一般在高中体育教学阶段才开始接触,基本技术和动作更具有专业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老师的示范下积极的引导学生自主尝试,通过学生的不断进步而发现存在的些许问题,并提出改正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先示范学习后纠正指点,让学生在积极的锻炼中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信心。
  (四)加强团队协作训练,提高团队凝聚力
  在体育比赛中不管是个人项目还是团体项目都离不开背后强大团队的支持,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加强团队协作的训练,从而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在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教师应该合理的分配个人项目和团体项目的比例,多开展集体训练,引导学生在团体训练中提高协作意识,建立和谐的团队人际关系。通过分成不同团队进行对抗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具有团队意识,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积极客观、不怕挫折的精神。
  四、结束语
  體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占比越来越重。对于学业繁重的高中生来说,除了拥有健康的身体,更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现有的条件,不断创新并寻求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建晓.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点滴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9).
  [2]迟志鹏.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01).
  [3]崔世林.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2(86).